英漢字典[BARRIER]: 阻隔與障礙的界線

barrier

barrier

noun (countable)
UK/ˈbær.i.ər/US/ˈber.i.ɚ/

A fence, wall, or other obstacle that prevents movement or access; something that blocks or separates, or makes progress difficult.

同義詞典
同義詞
反義詞

使用方式

可指物理或抽象層面的阻擋物,使人、物或行為無法輕易穿越。

在使用「barrier」時,最常見的意義是“阻隔”或“屏障”,可能出現於實體環境或抽象概念中。實體環境中,像是高速公路兩側的護欄、施工現場的圍牆、球賽時用以區隔觀眾席和場地的柵欄,都能以「barrier」概括說明它們將人流、車流或施工範圍分開。也能描述某些警示用的路障,如「They installed barriers to stop vehicles from entering the closed area.」在抽象層面上,「barrier」可用於形容各種阻礙或限制。例如,要談某人面臨語言困難時,能說:「Language barriers often prevent effective communication.」,強調因語言差異而無法順利溝通;或談論經濟、法律制度、文化衝突等,也能以「barrier」凸顯限制性、阻擋性的意味。若你要強調持續突破困境或開拓新領域,也可以用「overcome barriers」彰顯努力排除不利條件的過程。在用法上,建議根據上下文決定「barrier」的具體含義。若是在學術或正式報告中,應明確說明此「barrier」是環境因素、人為政策,還是心智或文化層面的障礙,避免讓讀者誤解。若是口語對談,則可搭配更多情境描述,以讓對方明白你所意指的具體阻隔或挑戰。

替代選項

如果想在不同語境替換或補充「barrier」,可參考以下詞彙:1. 「obstacle」:著重阻擋或阻撓的主觀感受,多指任務或進程中的困難。2. 「hindrance」:含義近似障礙,但通常以阻礙行動或效率的角度切入。3. 「blockade」:多用於軍事或政治語境,強調封鎖或禁止通行;也可用於港口或物流層面。4. 「impediment」:較正式的用語,常見於法律、醫學或語言學,指身體、語言或程序上的障礙或缺陷。5. 「boundary」:聚焦在界線與限制,並不一定具阻擋目的,可解釋為「範圍界限」。視需要的情感強度及所要描述的特質,將詞彙替換成上述選項,能使表達更準確。若是偏向物理或建築構造的阻擋物,可用「fence」、「wall」等更具體字眼;若談到政策或制度,則可用「policy restriction」「administrative barrier」等延伸詞匯,增強專業度。

寫作

在正式或學術型寫作中,使用「barrier」時建議先定義其作用範圍與所涉領域。若討論都市規劃,則可引用數據或地圖,說明道路隔離帶與建築安全護欄如何影響人車流動與交通效率;若談經濟或公共政策,則能以「trade barriers」或「regulatory barriers」指稱保護主義或複雜審批機制,並分析其對市場競爭與國際合作的影響。在社會學或心理學範疇裡,「barrier」可用於探討性別、種族、階級之間的無形鴻溝,例如「glass ceiling」便是職場中女性難以晉升高層的象徵性「barrier」。撰寫報告時,不妨輔以實證研究或案例,凸顯此類障礙在職務分配與薪資結構中產生的種種不公,並提出可能的對策或改革方案。如此一來,不僅能彰顯「barrier」的多面向,也能讓讀者更易於掌握它在社會運作中的影響力。

日常對話

在日常會話中,若提到「barrier」,可能多用於形容溝通障礙或心理障礙。比如與朋友談到學習外語的難處,就能說:「I’m facing a language barrier when talking to native speakers.」傳遞出溝通上的無力感,但同時也暗示努力跨越的意願。若你想聊到與他人相處上的距離或隔閡,可以用「It feels like there’s a barrier between us.」,將抽象的人際裂痕刻畫成一種無形阻擋。在娛樂或輕鬆話題裡,談到音樂會、運動賽事,可能會用到「barrier」指前排或安全圍欄,如:「Fans crowded near the barrier to get closer to the stage!」展現活動當下的熱烈場景。若講到戶外活動或旅遊路線中遇到不便通行之處,也能說:「We had to climb over a small barrier on the trail.」既真實反映了路況,也描繪了冒險的情境。整體而言,「barrier」在生活裡可指大大小小的阻隔,對談者只要補充適度情境,就能傳遞出鮮明的畫面感與感受。

詞源

「Barrier」一詞可追溯至古法語“barre”,原意即指「橫桿、阻擋物」;此字根亦與拉丁語「barra」有關,表示橫槓或木棍等。過往時代,城牆或城門口常設置木條或金屬欄杆用以阻絕外敵,保護城鎮安全,也為「barrier」奠定了最初的功能性意義——將兩個區域劃分開來。之後,隨著社會演進與語言交流,這個概念不斷延伸到抽象範疇,例如文化與心理層面的阻隔。在歐洲史中,許多邊境或關卡都存有紀錄,例如城市通道前的檢查哨、貿易路線上的關稅站等,都能見到形形色色的「barrier」作為安全控制或防禦設施。進入近代後,產業革命與國際貿易頻繁,國家間的經濟競爭令「貿易壁壘(trade barrier)」名詞逐漸盛行,用以描述進出口關稅或其他行政限制。後來,「barrier」在社會、文化、心理等領域也普及了各種隱喻含義,如表徵溝通隔閡或制度障礙。透過此詞的歷史變遷,我們更能看見人類社會如何利用與面對各式各樣的「阻隔」。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