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Memoriam A.H.H. (I) - Alfred, Lord Tennyson
悼念阿瑟·亨利·哈勒姆(一) -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爵士
In Memoriam A.H.H. (I) - Alfred, Lord Tennyson
悼念阿瑟·亨利·哈勒姆(一) -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爵士
《悼念 A.H.H.》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桂冠詩人阿爾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Lord Tennyson)為紀念他早逝的摯友亞瑟·亨利·哈勒姆(Arthur Henry Hallam)所創作的長篇挽歌集。這首詩(I)作為整部作品的開篇,表達了對信仰、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第一段:
"Strong Son of God, immortal Love" 開篇即以強而有力的語氣呼喚神聖之愛。這裡的 "Son of God" 可以理解為基督形象,也代表著永恆的愛。雖然我們未曾見過上帝的面 ("Whom we, that have not seen thy face"),但通過信仰 ("By faith, and faith alone, embrace"),我們依然選擇相信那些無法被證明的事物 ("Believing where we cannot prove")。
第二段:
詩人承認上帝創造了光明與陰影 ("Thine are these orbs of light and shade"),賦予了人類和動物生命 ("Thou madest Life in man and brute"),同時也創造了死亡 ("Thou madest Death")。最後一句 "And lo, the suit / Of mortal life on earth is laid" 指出凡人的生命在地球上展開,暗示生命的短暫與脆弱。
第三段:
詩人在信仰上感到困惑 ("Perplext in faith"),但在行為上保持純潔 ("but pure in deeds")。他提到 "At last he beat his music out",象徵著儘管有疑惑,仍能創作出美妙的生命樂章。接著,詩人提出一個重要觀點:"There lives more faith in honest doubt, / Believe me, than in half the creeds." 這表明真誠的懷疑比盲目的信仰更具價值。
第四段:
詩人描述了一個人如何面對自己的懷疑 ("He fought his doubts"),並從中獲得力量 ("and gather’d strength")。他拒絕讓自己的判斷盲目 ("He would not make his judgment blind"),而是勇敢地面對內心的恐懼與幻象 ("He faced the spectres of the mind"),最終克服這些障礙 ("And laid them")。
第五段:
通過這樣的過程,這個人找到了更堅定的信仰 ("To find a stronger faith his own")。詩人指出這種力量不僅存在於光明中 ("And Power was with him in the night, / Which makes the darkness and the light"),也存在於黑暗與雲霧之中 ("But in the darkness and the cloud")。
第六段:
最後兩行引用了聖經中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下崇拜金牛犢的故事 ("While Israel made their gods of gold"),即使上帝的號角聲如此響亮 ("Altho’ the trumpet blew so loud")。這暗示著即使在信仰最黑暗的時刻,真正的力量仍然存在。
這首詩運用豐富的宗教意象和哲學思考,語言莊重典雅。通過對比光明與黑暗、信仰與懷疑等二元對立的概念,詩人呈現出深邃的思想層次。此外,引用聖經典故增添了作品的文化深度。
這首詩作為《悼念 A.H.H.》的開篇,奠定了整部作品的主題基調。它不僅表達了對逝者的哀思,更深入探討了人類面對生命困境時的信仰問題。詩人通過精煉的語言和深刻的思考,為讀者呈現了一幅關於信仰、生命和死亡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以深沉的情感描繪了詩人對已故好友的懷念,透過細膩的文字傳遞出失落、哀傷以及對生命意義的反思;它提醒讀者珍惜眼前人,並理解死亡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同時也展現了友情的珍貴和內心療癒的漫長旅程。
有人會把此詩拿去跟雪萊的《Adonaïs》相比,同樣是在悼念,但雪萊較著重不朽的理想化,而丁尼生在此處顯得更現實的傷悲,像夜裡難合眼的痛切呼喊。
有時讀到結尾部分,那種難以排遣的痛感又將人逼回現實:哪怕大地還在運轉,逝者卻不會再回到身邊。
最後闔上詩集,那個靜寂夜晚的畫面依舊在腦海裡盤旋,讓人心頭一陣酸楚;丁尼生把最深的思念交付給文字,也讓這種痛感代代相傳,始終不滅。
《In Memoriam A.H.H. (I)`在丁尼生整部悼詩裡是個開端,卻已蘊含深刻的失落與對人生無常的默默詢問。字裡讀來,彷彿能聽到詩人夜裡的低聲啜泣,然而那份痛楚又帶著隱隱的堅強。
不若《In Memoriam A.H.H. (Prologue)`那般莊嚴祈禱,此處更貼近私密的哀傷,彷彿關上門後的獨白,只有作者與逝者才能聽聞。
比起《Crossing the Bar》的從容面對生死,《In Memoriam A.H.H. (I)`更顯撕心裂肺的私密情感,兩者同樣討論逝去,但這裡更傾向無助與悲切。
讀到某些段落時,好像能嗅到一股雨夜的濕潤氣息,空氣裡充斥著詩人的低調悲鳴。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整部《In Memoriam`真正的開始,充斥著最直接、毫無修飾的哀悼,是詩人靈魂狂嘯的初聲。
翻看現代社群平台,時常有人將這首詩片段作為追思文案,可見那股對摯友深沉思念的情緒,跨越百年仍能引起共鳴。
文句沒有隱晦修飾,卻像刀片一樣割開寂靜的夜,顯示丁尼生對友誼失去的無盡悲痛。
詩裡反覆提到孤獨感,讓我想到新聞中不少人在都市裡面對疫情或工作困境,失去依靠時的那種茫然,也像被夜色完全吞噬。
跟他在《Ulysses》裡的昂揚壯志相比,這裡可說完全另一種基調:一個是大步向前的勇士形象,一個則是被哀愁纏繞、在深夜裡默默啜泣的靈魂。
每讀到這篇,就像被夜色包圍,心頭湧現難抑的靜謐悲傷。
最近常看到社群上有人在深夜發文懷念遠方的摯友或親人,似乎這種「深夜想念」正與詩裡的氛圍相契合,訴不盡的話只能化作沉默的文字。
有些字句透出無可迴避的痛苦,卻仍保持優美的詞藻,這種矛盾又讓人產生一絲希望:或許悲傷中也能醞釀力量。
丁尼生不斷堆疊失落景象,卻沒有故作悲情之感,反而更貼近真實的哀悼。像對好友的話只得在黑夜裡無聲吐露。
跟《In Memoriam A.H.H. (Prologue)`的莊嚴祈禱相比,第一章更接近個人內心掙扎的顯露,讓人倍感真實與心碎。
觀察到社群裡悼念災難罹難者或名人的貼文,能看到群眾在留言處流露對故人的思念。此詩的情緒氛圍或許與之類似:不分日夜地反覆咀嚼那份「再也見不到」的空洞。
字裡行間有時候帶著自我質疑,但更多是無法停止的惆悵。讀完後,心裡像掛著一層薄霧,令人聯想到夜晚的低沉嗚鳴。
丁尼生對友人的思念緊緊扣住讀者心弦,像在替所有經歷失去的人發聲:我們雖孤立無援,但文字能給予些許陪伴。
看到國際新聞報導某些群體每天都在失去至親,想著他們的悲痛恐怕無法輕易言說;或許只要幾句詩,就能稍微勾勒那無可慰藉的傷口。
從文字裡,能感受到丁尼生對逝者的思念化成時時刻刻的嘆息,好似每一秒都在呼喚「你不在」,卻又無法改變現實。
每回讀完,都需要片刻沉默消化那份黑暗,彷彿一個孤獨的影子在夜裡踟躕不前,却又不甘放棄對失去摯友的思念。
那種把悲愴掏空擺在詩句裡的勇氣與透明度,也再次證明了丁尼生對抒情詩的駕馭功力。
讀著讀著,腦海彷彿閃過一個寂靜的房間,裡頭只有燭光與回憶,作者緩緩端詳著那些與友人相處的點滴。
聽說近年療癒系的書籍或音樂大行其道,正如這首詩給人的感覺:要對抗悲痛並不容易,但能透過詩意或藝術來緩解那片黑暗。
喜歡他對夜幕、風聲這些自然意象的用法,那些冷寂的氛圍把想念襯得更濃,如同無止境的黑夜。
溫柔與悲嘆纏繞,讓我再次感覺丁尼生對於「人死後的存在」這個議題始終無法釋懷,彷彿在這首詩裡是最赤裸的對答。
短短幾段,讀來卻如一條無盡回廊,每個字句都代表著丁尼生深陷的哀傷與嘆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