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其二)」※ 以千里馬喻人材難得,強調賞識者的重要性 ※ 經典名詩

Miscellaneous Essays (Part II)

杂说(其二) - 韩愈

千里馬與伯樂:嘆人材不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Only when there is Bole in the world do we see the truly matchless horse.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Horses capable of a thousand-li journey often exist, but Bole is seldom found.
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Thus, though there may be famed steeds, they are often left in menial hands, dying beside their troughs, never known for their thousand-li stride.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A thousand-li horse might eat an entire measure of grain in a single feeding.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Yet those who feed the horse do not realize the need that matches its ability.
是馬也,雖然,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Thus the horse, though gifted, remains underfed, its strength depleted, its excellence unseen.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Treated just like ordinary horses, how could it ever perform its thousand-li feat?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Spurring it without proper method, feeding it without meeting its needs, ignoring its calls—
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Then, whip in hand, one proclaims, “There are no fine horses in the world!” Alas! Is there truly no fine horse, or is it simply ignorance of the horse’s true worth?

《雜說(其二)》,又稱《馬說》,是韓愈「雜說四篇」中的第二篇。文章透過「千里馬」與「伯樂」的比喻,深刻點出人才與知音之間的關係。文中強調「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表示真正具備卓越能力的人並不少見,但能夠識別與栽培他們的伯樂卻非常稀少。當沒有人懂得去瞭解千里馬的潛力,馬兒就只能和普通馬一樣過著隨意被餵養、無法充分施展所長的生活,甚至最終默默死去,徒留遺憾。

這種現象正如社會上許多懷抱才華卻得不到充分發揮機會的人,他們可能被誤解或被忽略,最終只能被迫埋沒。韓愈藉由千里馬的飢餓、疲憊與無法訴說的心境,顯示當環境與領導者缺乏知識、缺乏賞識目光時,再優秀的才能也難以顯現。作者最後以「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作結,質問世人究竟是真的沒有千里馬,還是其實缺乏對千里馬的認知與珍惜。此問句既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也是對後人提點:唯有具備鑑賞之目、適才之策,才能讓「千里馬」施展所長。

整篇文字看似短小,卻結合了敘述與議論,亦具備強大的說服力與啟示性。在文化傳統中,韓愈的《馬說》經常被視為勉勵人才、呼籲識才用才的經典之作,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亦凸顯了韓愈在古文運動與思想層面的領先地位。

重點

一、人才常有,識才者難求。
二、適當的培養與理解是發揮潛能的關鍵。
三、輕易斷言「無馬」往往是對事物缺乏真知。
四、此文於短小精煉之間蘊含深刻的社會批判與人生啟發。

意見評論
  • 柯曜任

    讀完之後,不禁想:若韓愈生活在當代,會不會在網路平台上也發表像〈雜說(其二)〉般的“雜文”,一樣火花四射?(今昔對照6)

  • 許宏裕

    時下不少網友熱衷於“多元視角討論”,或許韓愈早在文中就暗示:絕對的對錯難以輕言,必須在“雜說”中尋得平衡。(今昔對照1)

  • 宏傑

    每每看見韓愈在雜說中大開腦洞,都能意識到:再艱深的議題,也可用輕巧敘述來解剖,帶來意外啟示。

  • 梅花香自苦寒來傲骨雪

    讀到中段,感覺他不僅是講故事,而是用故事檢驗世道人心,替我們指向更開闊的思維空間。

  • 溫青薇沁國良

    不需過多雕飾,他針對微小現象發散出種種推敲,好像時下YouTube或Podcast裡的深度對談,將繁雜觀念梳理清晰。(今昔對照4)

  • 郭承宇玟志鳳

    有人稱他文字像利劍,哪怕在〈雜說(其二)〉這樣的篇幅裡,也能劃出最敏銳的觀點,不容忽視。

  • 楊丞琳元發展唱演棒棒

    最後,每回翻閱〈雜說(其二)〉,都彷彿聽韓愈在友善而犀利地娓娓講述人生百態,留給人深思與餘韻,堪稱古文中的寶藏篇。

  • 卓建平

    語氣坦然,沒有濃重批判,但卻能讓人於潛移默化中受教育,這或許就是韓愈特殊的“雜說”魅力。

  • 陳嘉怡若櫻花

    文章不僅僅是雜感,更像是一場邀請,讓讀者藉由韓愈提供的片段敘述,去思考社會、人生、乃至道德是非。

  • 小紅豆

    韓愈在〈雜說(其二)〉裡,用不多的字句就揭示出觀念上幽微的矛盾,既令人拍案驚奇又無奈嘆息。

  • 王大明

    若將它和〈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裡的悲壯氣氛對照,就更能看出韓愈的多面性:時而情感洶湧,時而理性縝密。(比較4)

  • 柯佳穎

    相比〈馬說〉的大膽尖銳,這篇〈雜說(其二)〉更顯靈活,像在多面思考世間紛繁,卻依舊一針見血。(比較1)

  • 曾雅茹涵秋陽

    短短篇幅卻蘊含深邃思辨,韓愈把簡單事物當作引子,延伸出人間百態的觀察,頗有哲理韻味。

  • 陳志明的夢想家族團隊

    他雖未直指朝堂弊病,卻從側面敘述人情世故,反映出韓愈對現實的關懷與對世道人心的責任感。

  • 彰化鹿港鎮蹟文化蘊厚

    與李白、杜甫擅長詩作的澎湃或悲憫不同,韓愈此處展現了議論與敘事並舉的雜文氣質,古文風骨鮮明。(比較3)

  • 俊瑋

    若和白居易在諷喻詩裡的民生關注相較,韓愈透過雜說展現更高層次的哲思與抽象觀點,不同手法,各具啟發。(比較6)

  • 廖晨熙

    現代常有媒體評論說:“碎片化閱讀使人淺薄”,但韓愈卻在“雜說”之中昭示:即使碎片,也能形成完整思考。(今昔對照3)

  • 怡如

    有人說,他這種雜說體裁猶如現代的“隨筆專欄”,碎碎談論,卻在不經意處點醒讀者。(今昔對照2)

  • 彰化鹿港鎮蹟文化蘊厚

    或許正因他擅長簡潔,才能在鏗鏘言語中托出對人性的洞悉,如同以小見大,把複雜事理濃縮成盈掌之珠。

  • 淑芬

    有人認為此類雜說是韓愈思想性的“實驗場”,用故事或比喻作為載體,務求打破陳規、引發讀者重新審視己身。(比較5)

  • 家慧

    若和〈祭十二郎文〉的強烈情感相比,〈雜說(其二)〉更顯平實理性,如同他在書房裡默默翻閱書卷,將所思所感輕輕道出。(比較2)

  • 俊瑋

    如今不少年輕人喜歡寫心得在社群分享,也許也能從韓愈的“雜說”裡得到靈感:用小小故事或隱喻,帶出深層思考。(今昔對照5)

  • 旭東

    整篇文章沒有大張旗鼓的渲染,卻能滲透出作者洞悉人性的才華,讓人感到一種清醒與瀟灑。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