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割麥女(THE SOLITARY REAPER)」※ 山谷歌吟的震撼:收割少女在詩人心靈中的悠遠迴響 ※ 經典名詩

The Solitary Reaper

The Solitary Reaper - William Wordsworth

孤獨的割麥女(The Solitary Reaper) - 威廉・華茲華斯 (William Wordsworth)

山谷回音裡的獨唱:靈魂共鳴的田園詩意

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看哪,她獨自在田間工作,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那高地上孤獨的少女!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她一邊割麥、一邊低聲吟唱;
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或請在此駐足,或靜靜走過,不要打擾!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獨自割下穀物、捆綁成束,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並唱著憂戚、婉轉的歌調;
O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
噢,請傾聽!因為這深邃山谷裡,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正盈滿著她的歌聲迴盪。
No Nightingale did ever chaunt
夜鶯從未有如此吟唱,
More welcome notes to weary bands
這歡迎的旋律對疲憊行旅們何等珍貴;
Of travellers in some shady haunt,
彷彿行人於蔭蔽之地歇息,
Among Arabian sands:
在阿拉伯沙漠中尋得慰藉一般:
A voice so thrilling ne'er was heard
如此激動人心的聲線前所未聞,
In spring-time from the Cuckoo-bird,
即便春日裡的杜鵑鳥也無法企及,
Breaking the silence of the seas
她聲聲打破平靜的海洋,
Among the farthest Hebrides.
直抵遠方的赫布里底群島。
Will no one tell me what she sings?—
可有誰能告訴我她歌唱的是什麼?——
Perhaps the plaintive numbers flow
或許那憂愁曲調,訴說昔日
For old, unhappy, far-off things,
陳舊、悲傷而遙遠的往事,
And battles long ago:
及久遠以前的戰爭;
Or is it some more humble lay,
亦或一曲更平凡的歌謠,
Familiar matter of to-day?
講述今日尋常的悲歡?
Some natural sorrow, loss, or pain,
或記錄某種與生俱來的悲慟、喪失或痛苦?
That has been, and may be again?
那曾經歷或即將重演的人生慘痛?
Whate'er the theme, the Maiden sang
無論她所唱的主題為何,這位少女的歌聲
As if her song could have no ending;
彷彿永不停止般迴旋不息,
I saw her singing at her work,
我看見她一邊勞作,一邊低聲吟唱,
And o'er the sickle bending;
彎腰揮動彎刀收割;
I listened, motionless and still;
我凝神聆聽,一動也不動;
And, as I mounted up the hill,
直到我登上那座山丘,
The music in my heart I bore,
我依舊將這歌聲記在心間,
Long after it was heard no more.
即便聲音早已消失,我仍默記不忘。

《孤獨的割麥女》(The Solitary Reaper)是威廉・華茲華斯於1805年左右完成的經典十四行詩(其結構近似、但並非嚴謹意義之十四行),描繪了詩人在蘇格蘭高地偶遇一位獨自割麥並唱歌的少女所產生的震撼。詩中,少女唱著不知名的憂傷曲調,迴盪於寧謐山谷。雖然詩人聽不懂她所唱的語言或主題,但卻被那聲音深深打動,認為比杜鵑與夜鶯更具魅力。當他離開那片田野、登上山坡時,歌聲雖消失於耳,卻長駐於心。

這首詩體現浪漫主義詩人對「平凡場景」與「自然之聲」的讚美:最平淡的農事勞作,也可迸發出深沉美感。少女的歌聲猶如遠古史詩,或現實淚嘆——詩人無法確知其意義,但在想像裡已堆疊出無限可能。這種強調「想像力」與「直覺感受」的手法,是華茲華斯一貫風格,也呼應浪漫派對「內在感動」勝於外在解釋的推崇。

在結構上,詩人以第二人稱呼籲讀者「停下或輕聲通過」,展現對少女歌唱的敬畏與尊重,也將讀者代入詩境。最後兩行寫道,即使聲音不再,他仍將那音韻珍藏於心,反映浪漫主義認為「個人經驗於內心所激起的漣漪,遠較客觀事件的表象更具意義」。

重點

• 描寫詩人於蘇格蘭高地,偶遇獨自割麥並吟唱的少女,被其聲音震懾。
• 歌詞難解、主題未知,但情感穿透力令詩人沉醉,啟發強烈想像。
• 強調浪漫主義對「日常生活中蘊含的詩意」的信念:農事勞作也能是藝術瞬間。
• 詩人誠懇勸讀者「停下或小聲走過」,突顯對她歌聲的尊崇與呵護。
• 離開後歌聲無跡,但「留在心裡的餘韻」象徵私密且深遠的感動。

意見評論
  • 劉雅婷

    作者用簡潔有力的筆法塑造出一個微妙場景:遠離都市喧囂的山谷裡,只有女子與她的歌,天地如同為她一人所存在。

  • 惠雯

    想起疫情期間,許多人轉向線上工作,無法親赴山谷,但若能在某個角落靜靜聆聽一段樸實旋律,或許依舊能感受到詩中那股療癒。

  • 蔡佩真雅竹鳳

    若將之同華茲華斯另一首〈Tintern Abbey〉比對,那裡著重於自然景觀與內心默想,這裡則側重人聲及作者瞬間震撼,更顯浪漫派的多重面向。

  • 盧靜惠雨映白

    若將它和拜倫某些詩比較,拜倫往往抒發強烈自我情感,而華茲華斯此處更平靜內斂,聚焦在那不知名少女歌聲的震撼力。

  • 劉雅婷

    詩人從初見到遠離的那一刻,整個過程都貫穿著對歌聲的回味,有如現代人出差或旅行時,在異鄉聽到一段當地小調,留下難忘印象。

  • 大明王

    讀到那位孤單收割少女的歌聲時,彷彿整片山野都籠罩在她淺吟低唱的柔情裡。

  • 崔佳恩琳雅綠

    作者對少女歌聲沒有華麗贊美,但那句「No nightingale did ever chaunt」就已展現敬意,讓人感到歌聲勝過夜鶯,猶如一種天籟。

  • 徐建豪立志新

    有人說這首詩蘊含“文藝與田園結合”的浪漫,美妙歌聲雖僅一瞬,但卻能通過文字成為永恆回憶,正如現代人拍下短影音並珍藏。

  • 江妍欣

    現代人常在捷運或街頭聽到陌生路人哼唱,也許就像詩中旅人瞬間被歌聲牽引,心靈被輕觸,這就是人聲的力量。

  • 大明王

    有人認為這首詩也隱喻了作者對農村、對樸素生活的嚮往,放到現在看,就像我們厭倦都市霓虹後,嚮往一場山林裡的簡單吟唱。

  • 嘉文

    若跟柯勒律治〈Kubla Khan〉的異國幻想相比,這裡呈現田園真實場景,卻同樣富有詩意,突顯浪漫派對日常瞬間的捕捉和放大。

  • 蘇小梅

    全詩透著淡淡神秘感:少女在田野裡哼唱何種樂曲?曲調意義為何?作者也未點破,卻正因此保留無限想像空間。

  • 蔣宜靜芳詩蘭

    最後讀者隨作者離開那片田地,卻捨不得那天籟漸漸遠去,正如詩裡所寫:“The music in my heart I bore”,旋律不斷迴盪,令人刻骨銘心。

  • 高美玲

    少女收割的田間像極了無名角落,但歌聲彷彿把天地串連到遙遠處,讓讀者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共鳴。

  • 柯曜任

    詩裡呈現的氛圍安靜卻動人,好像走在山間時,突然聽到不知名旋律,讓人心神被深深牽引。

  • 簡琳語

    那位孤獨的收割者讓人聯想到社群裡許多勤奮工作但少有人關注的無名之人,他們的努力與嘆息宛如詩裡的歌聲,深藏卻動人。

  • 基隆廟口市海鮮吃聲遠

    不由得想到現在有些音樂博主在鄉間錄製自然聲音,像是詩中少女收割之時的歌,也許在網路時代也能被傳揚,引起更多人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 許京翔柔希玲

    若對照華茲華斯在〈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裡面對大片水仙的喜悅,這裡更強調對人與聲音的專注,似乎顯示浪漫派既能讚美自然,也能捕捉人類情感之美。

  • 周以倫

    不像〈The Prelude〉那樣敘事龐大,這首精煉地聚焦於一個細微場景,卻引發強烈情感迴響,是華茲華斯獨特的浪漫魅力。

  • 一葉落知道秋莫忘故人

    華茲華斯常表達對自然的讚嘆,這裡卻將焦點放在人的歌聲,說明浪漫派詩人在自然中也能聆聽到人性與靈魂的純粹。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