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olen Child - W.B. Yeats
被偷走的孩子 - W.B. 葉慈
The Stolen Child - W.B. Yeats
被偷走的孩子 - W.B. 葉慈
《被偷走的孩子》(The Stolen Child) 是愛爾蘭著名詩人 威廉·巴特勒·葉慈(W.B. Yeats) 的作品。這首詩創作於1886年,是葉慈早期浪漫主義風格的代表作之一。它融合了愛爾蘭民間傳說與詩人對自然和神秘世界的迷戀,同時也表達了對現實世界苦難的深刻反思。
這首詩由四段主體詩節和重複的副歌組成。每一段都描繪了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仙境場景,並以精美的語言邀請一名人類孩子離開他的平凡生活,進入這個看似美好的幻想世界。然而,這種誘惑背後隱藏著深層的寓意——逃避現實中的痛苦與煩惱。
詩的開篇將讀者帶到一個具體的地點:Sleuth Wood(斯盧伍德),這是一片位於湖邊的岩石高地。在這裡,有一座覆蓋著樹葉的小島,是白鷺與水鼠棲息的地方。這些動物象徵著寧靜與純粹的自然生活。詩中提到“我們藏起了仙子的酒桶”,裡面裝滿了野果,特別是鮮紅欲滴的櫻桃,暗示了豐饒與誘惑。
第二段轉向夜晚的場景,月光灑在灰暗的沙灘上,營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氛圍。遠處的Rosses地區成為舞會的舞台,仙子們整夜跳著古老的舞蹈,手牽手交織目光。他們追逐泡沫般的快樂,似乎完全擺脫了世俗的煩惱。
第三段聚焦於山間流淌的小溪,其中蘊含著更多細膩的情感。仙子們在蘆葦叢生的池塘中尋找沉睡的鱒魚,並在它們耳邊低聲呢喃,賦予它們不安的夢境。此處的“淚水”不僅指蕨類植物上的露珠,也可能暗喻生命的脆弱與憂傷。
最後一段直接描述孩子即將離開他熟悉的一切:牧場上的牛鳴聲、爐火上的水壺沸騰聲,以及家裡活潑的小老鼠。這些日常景象雖然簡單,卻蘊含著溫暖與安全感。然而,孩子最終選擇跟隨仙子,因為他無法理解現實世界的悲傷。
每一部分結束時都會重複相同的副歌:“來吧,人類的孩子!/ 到水邊和荒野去 / 與仙子手牽手同行,/ 因為這個世界比你所能理解的更加充滿哭泣。”這段話既是對孩子的召喚,也是對現實的一種批判。
表面上,《被偷走的孩子》講述了一個童話般的故事,但其內涵遠不止如此。詩人通過對仙境的描繪,反映了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與逃避願望。然而,這種逃避並非真正的解決之道,因為仙境本身也未必完美。葉慈巧妙地利用童話形式探討了成長、失落與人性的脆弱。
此外,這首詩還展現了葉慈對愛爾蘭文化的熱愛,他借用了大量當地的地理名稱與神話元素,讓作品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無論是語言還是意境,都令人印象深刻。
這首詩以精靈的召喚象徵純真的喪失,透過對比人間的煩擾與自然仙境的寧靜,提醒讀者珍惜內心的平和與天真;葉慈巧妙地運用愛爾蘭民間傳說,創造出一個既美麗又帶點哀愁的奇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