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 一首描繪小溪奔流不息、穿越自然的詩篇,象徵著生命的循環與永恆。 ※ 經典名詩

A serene brook winding through lush green meadows with sunlight filtering through the trees, creating a peaceful and timeless natural scene.

The Brook - Alfred, Lord Tennyson

小溪 -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爵士

細語潺潺:永不止息的生命之流

I come from haunts of coot and hern,
我來自鸕鶿與麻鳽的棲息地,
I make a sudden sally,
我猛然衝出,
And sparkle out among the fern,
在蕨類中閃爍,
To bicker down a valley.
一路嘰嘰喳喳流下山谷。
By thirty hills I hurry down,
我匆匆流過三十座山丘,
Or slip between the ridges,
或悄然滑過山脊之間,
By twenty thorps, a little town,
經過二十個小村莊,一座小鎮,
And half a hundred bridges.
以及五十座橋梁。
Till last by Philip's farm I flow,
最後我流經菲利普的農場,
To join the brimming river,
匯入那滿溢的河流,
For men may come and men may go,
因為人來人往,
But I go on for ever.
而我卻永遠向前流淌。
I chatter over stony ways,
我在石路上嘰嘰喳喳,
In little sharps and trebles,
發出細碎尖銳的聲音,
I bubble into eddying bays,
冒泡湧入漩渦灣,
I babble on the pebbles.
在鵝卵石上喃喃自語。
With many a curve my banks I fret
我的河岸蜿蜒曲折,
By many a field and fallow,
穿過許多田野與休耕地,
And many a fairy foreland set
還有許多如仙境般的小小海岬,
With willow-weed and mallow.
長滿柳草與錦葵。
I steal by lawns and grassy plots,
我悄悄流過草坪與草地,
I slide by hazel covers;
滑過榛樹叢;
I move the sweet forget-me-nots
我搖曳著那些
That grow for happy lovers.
為幸福情人而生的勿忘我。
I slip, I slide, I gloom, I glance,
我溜走、滑動、陰鬱、一瞥,
Among my skimming swallows;
在我飛掠的燕子之間;
I make the netted sunbeam dance
我讓交織的陽光舞動,
Against my sandy shallows.
映照在我的沙灘淺灘上。
I murmur under moon and stars
我在月光與星光下低語,
In brambly wildernesses;
穿過荊棘叢生的荒野;
I linger by my shingly bars;
我徘徊在礫石堆砌的河岸;
I loiter round my cresses;
我流連於我的水芹旁;
And out again I curve and flow
然後再次彎曲流動,
To join the brimming river,
去匯入那滿溢的河流,
For men may come and men may go,
因為人來人往,
But I go on for ever.
而我卻永遠向前流淌。

詩名與作者

這首詩的名稱是《小溪》(The Brook),由著名的英國詩人阿弗雷德·丁尼生爵士(Alfred, Lord Tennyson)所創作。這是一首描繪自然景觀和生命哲學的抒情詩。

詩的主題與核心思想

這首詩以擬人化的方式,將一條小溪的生命旅程娓娓道來。詩中的小溪被賦予了人類的情感和行為,如「喋喋不休」、「滑動」、「跳舞」等,讓讀者感受到大自然的活力與韌性。整首詩的核心思想在於對比人的短暫生命與自然界的永恆流動。詩中多次重複:「人來人往,而我永遠流淌」,強調了自然界的循環不息,與人類生命的有限性。

逐段解析

第一段:

詩開頭便介紹了小溪的源頭,描述它從一個充滿鳥類棲息地的地方湧出。「我突然衝出,在蕨類植物中閃爍,奔向山谷」,這些句子通過生動的意象展現了小溪的活力與自由。

第二段:

這裡具體描述了小溪流經的地貌,包括三十座山丘、二十個村莊、一座小鎮和五十座橋梁。這些數字不僅增加了詩的節奏感,也突顯了小溪穿越的廣闊地域。

第三段:

小溪最終流經菲利普的農場,準備匯入大河。這一段再次重申了詩的核心思想:「人來人往,而我永遠流淌」,進一步強化了自然界的永恆。

第四段:

小溪繼續描述自己的聲音和動作:「我在石路上嘰嘰喳喳,在小小的急流中冒泡」,這些細膩的描寫使讀者彷彿能聽到溪水的聲音。

第五段:

小溪蜿蜒曲折,穿過田野和荒地,並在許多「仙境般的半島」上點綴著柳樹和錦葵。這些描寫增添了詩的神秘感和美感。

第六段:

小溪悄悄流過草坪和草地,滑過榛樹叢,輕輕移動那些為幸福戀人們生長的勿忘我花。這些句子表達了小溪的柔和與親密。

第七段:

這裡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滑動、滑行、陰暗、閃爍」,描繪了小溪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小溪還讓陽光在網狀的淺灘上跳舞,增添了一種歡快的氛圍。

第八段:

小溪在月光和星光下低語,穿過荊棘叢生的荒野,徘徊在碎石堆和水芹旁。這些描寫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神秘的夜晚景象。

第九段:

最後一段重複了之前的主題,小溪再次彎曲流動,準備匯入大河。「人來人往,而我永遠流淌」,這句話再次強調了自然界的永恆。

詩的藝術特色
  • 擬人化: 小溪被賦予了人類的特質,使其變得生動且富有情感。
  • 重複: 「人來人往,而我永遠流淌」 的重複使用,增強了詩的主題和節奏感。
  • 意象豐富: 詩中充滿了各種自然景觀的描寫,如山丘、村莊、橋梁、田野等,使讀者彷彿置身於大自然之中。
  • 音韻美: 詩中的語言流暢且富有音樂性,特別是在描述小溪的聲音時,如「喋喋不休」、「冒泡」、「低語」等,使讀者能感受到溪水的聲音。
結論

《小溪》是一首充滿生命力和哲理的詩,通過對小溪的描繪,丁尼生不僅展示了自然界的美麗與多樣性,還傳達了關於生命和時間的深刻思考。這首詩提醒我們,儘管人類的生命是短暫的,但自然界卻以其獨特的方式永恆存在。

重點

這首詩以優美的語言和生動的意象,將小溪擬人化,表達了時間流逝、生命延續及自然之美;它提醒我們即使面對困難,也要像小溪一樣堅持向前,最終匯入更大的河流,完成自己的旅程。詩中的音樂性節奏和豐富的感官描寫使讀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與寧靜,啟發人們珍惜生命中每一個瞬間。

意見評論
  • 陳志明的夢想家族團隊

    整首《The Brook》把小溪的優雅與堅韌表現得淋漓盡致,每一句都彷彿能聽到流水潺潺聲,讓人頓時放鬆下來,彷彿沐浴在自然之中。

  • 北台灣光越來越多好好

    文字裡反覆強調流動感,不斷出現「I chatter, I bubble」之類詞句,彷彿小溪擁有生動情緒,好像一個活潑孩子在山野間奔跑,令人心情也跟著輕盈。

  • 許文婷彤桂芝

    詩末那句「I go on for ever」成了經典,提醒我們有些事物比如大自然的力量或人內心的信念,可以超越一代又一代人的興衰,繼續延續下去。

  • 潘孟暉

    丁尼生以鏗鏘又明朗的韻律描繪出一條小溪,卻也映射出人生匆匆長流的意象,將自然與人生結合得簡潔卻有力。

  • 謝仁傑

    回味再三,讓人理解丁尼生不僅是書寫壯烈或悲傷,他也能清晰捕捉小溪喃喃私語般的喜悅和靜謐,展現他的文學多樣性。

  • 郭承宇玟志鳳

    聽到有人在社群媒體上提到想遠離城市喧囂到鄉間小溪靜養,我就想到詩中清晰的景象,或許是忙碌生活裡的一種心靈嚮往:找回純粹流動的美。

  • 大華

    每逢讀到《The Brook》,都像能在心底聽見一首輕鬆的小調,輕快卻又蘊含堅持,就像我們在人生路上也需保有這份淡然自得的態度。

  • 周立翔

    文字中對樹蔭、草地、小丘的描寫給人一種明亮感,並且隱隱喚起童年記憶,就像曾經在鄉間小溪邊玩耍,感受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愉悅。

  • 簡琳語

    某些報導討論水資源保護越來越受關注,也令人聯想到丁尼生此詩,或許在他那個年代還能浪漫歌頌小溪,如今卻更需要關心對環境的保護,以確保詩中的美景繼續存在。

  • 洪志偉

    那句「For men may come and men may go, But I go on for ever」特別動人,彷彿溪流永遠不息,不論人事如何變遷,時光如何流轉,大自然自有它的穩定步調。

  • 志偉

    有人說這首詩很適合帶孩子們朗誦,因為節奏感與擬聲詞都非常鮮明,能激發對大自然的想像與喜愛。或許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也需要這種源自自然的單純。

  • 沈庭威紫育華

    與《In Memoriam A.H.H.`沉重悼念情感不同,《The Brook》更像一首自然頌歌,充滿活力與新鮮感,讓人看到丁尼生對萬物有更多面向的觀察力。

  • 賴明俊

    每一句幾乎都含有動態描述,如「I slip, I slide, I gloom, I glance」,讓人具體感受溪水的動作與節奏,像置身詩中又像在現實裡感受水聲清澈。

  • 梅花香自苦寒來傲骨雪

    尤其現代都市生活節奏緊湊,有時想起《The Brook》裡溫婉流水般的舒緩,就頓感羨慕那種水的自在,更起了想親近自然的衝動。

  • 采蓉

    丁尼生在詩中運用大量擬聲與重複,像是節奏感極強的歌謠,不只讓人聽見溪水聲,更讓人感受到溪流的生命力。當小溪「不斷向前」,好似在述說著人生也要從不停滯地向前探索。

  • 郭華倫

    字裡行間有種淡淡的人生哲理,不只是對小溪的讚美,也是對人世紛擾的靜靜回應:就算來來去去,我仍從容向前,無所畏懼。

  • 萬小蘭雅庭珍

    讀來像一股涓涓細流,柔軟又帶著輕快的節奏。

  • 洪芷晴

    當整首詩朗誦到尾聲,就像溪流已離開熟悉的環境奔向更廣大的河川或海洋,讓人感到擴張與進取,也代表對未來的期盼。

  • PsychDepth

    某些段落像跳躍的旋律,非常適合朗讀時用音韻感去體會,如同音樂般,讓人沉醉於水流的輕舞。

  • 屏東墾丁大街海灘對歡

    最近某些地區連日豪雨,河流水位暴漲,也讓我想到詩中小溪的樂觀形象,或許在真實自然中,它也能展現強韌生命力,恢復清澈與秀麗。

  • 洪芷晴

    看新聞說有些青少年為了逃離網路壓力,開始參與溪流守護或自然公益活動。讀著詩也可感覺到,大自然對人心的療癒力量不可小覷,小小一條溪也能帶來深刻啟發。

  • 方怡華

    若將之與《Ulysses》裡面對人生盡頭還保持冒險心的精神相比,《The Brook》多了自然的輕鬆與歡愉,少了人文鬥爭的剛強色彩,像是丁尼生用不同方式頌揚「不屈不撓」。

  • 東台灣東谷壯山河光限

    比起他在《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裡的英勇悲壯,《The Brook》顯得輕快、自然得多,宛如丁尼生在宏大敘事之外所展現的柔美一面,也更貼近日常與土地。

  • 士豪

    當我讀到「I babble on the pebbles」之類的短句時,彷彿能看見一條清溪在陽光下微閃,水下的石子顯露五彩斑斕,整個畫面給人沁涼與舒適。

  • 方子柔

    最近也看到一些報導提到某些地區的溪流因工業排放而遭受污染,詩裡描寫的清澈小溪似乎在提醒我們:大自然的純淨令人嚮往,可是若不珍惜,這份美好恐怕只是書中回憶。

  • 蕭孟辰愛雪妮

    複習時仍能感受到那股滿溢的清新,不僅歌頌溪流,更訴說人要像溪水般活得坦蕩、堅持且活潑。讀完後,心裡像洗了個涼爽的澡,煩躁都被帶走了。

  • 中壢市風味餐富樣好吃

    整首詩並沒有過多繁複修飾,卻能讓人明顯感到連綿起伏的小溪之美,輕快、跳躍,卻又堅定往前,不因任何阻礙而停步。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