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ircus Animals' Desertion - W.B. Yeats
馬戲團動物的離棄 - 威廉·巴特勒·葉慈
The Circus Animals' Desertion - W.B. Yeats
馬戲團動物的離棄 - 威廉·巴特勒·葉慈
這首詩名為《The Circus Animals' Desertion》,作者是愛爾蘭著名詩人W.B. Yeats(威廉·巴特勒·葉慈)。這是葉慈晚期的作品,創作於1939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在創作生涯末期對靈感枯竭、藝術追求以及內心深處情感的反思。
整首詩共分為五段,每段都探討了詩人對創作的思考和內心世界的掙扎。葉慈以「馬戲團的動物」作為隱喻,象徵他過去作品中的角色、主題和靈感來源。這些「馬戲團的動物」代表了他一生中所創造的文學形象和故事,但在晚年,他感到這些靈感已經離他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虛和回憶。
在第一段中,葉慈描述了自己尋找創作主題的徒勞。他說自己花了六個星期的時間尋找靈感,但始終一無所獲。最終,他意識到自己可能只是一個「破碎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內心來滿足自己。這裡的「破碎的人」暗示了詩人晚年的孤獨與失落感。
在第二段中,葉慈開始回顧自己過去的創作主題。他提到了《奧辛的漫遊》(Oisin)這個故事,講述了一位騎士被引導穿越三個神秘島嶼的經歷。這些島嶼象徵著「徒勞的歡樂、徒勞的戰鬥、徒勞的休息」,反映了詩人對人生無常和追求虛幻目標的感悟。
第三段中,葉慈提到另一部作品《凱瑟琳伯爵夫人》(The Countess Cathleen),講述了一位因憐憫而犧牲自己靈魂的女人。然而,天意介入拯救了她的靈魂。葉慈將這個故事與現實聯繫起來,認為狂熱主義和仇恨會奴役人的靈魂,而他的創作正是為了對抗這種束縛。
在第四段中,葉慈進一步討論了他筆下的人物和象徵意義。他提到《愚者與盲人偷麵包》以及庫胡林(Cuchulain)的故事。這些人物代表了不同的情感和道德困境,但葉慈指出,真正讓他著迷的是「夢想本身」,而非這些角色背後的象徵意義。
最後一段中,葉慈承認,那些曾經令他自豪的「馬戲團的動物」如今已凋零或幾乎被遺忘。他意識到,所有的創作最終都源自內心深處,而現在,當他的「梯子」(靈感的工具)消失後,他必須回到一切的起點——「骯髒的心靈雜貨鋪」。
《The Circus Animals' Desertion》是一首關於創作困境和自我反思的詩篇。葉慈通過對自己過去作品的回顧,揭示了藝術家在靈感枯竭時的迷茫與掙扎。他最終認識到,無論多麼華麗的創作,其根源都在於內心深處最原始、最真實的情感。
這首詩不僅是葉慈個人的告白,也是對藝術本質的一次深刻探討。這首詩深刻表達了藝術家在靈感枯竭時的痛苦,反思過往創作中依賴的幻想與象徵逐漸失去意義,並揭示回歸人性本真情感的重要性;提醒讀者真正的藝術源於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感受而非外在浮華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