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1 1939 - W.H. Auden
1939年9月1日 - W.H. 奥登
September 1 1939 - W.H. Auden
1939年9月1日 - W.H. 奥登
《1939年9月1日》是英国诗人W.H.奥登在二战爆发之际创作的一首长诗。这首诗写于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的当天,反映了诗人对战争、政治和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诗中表达了对人类文明危机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力感。
诗人在纽约一家酒吧里观察世界,感受到"聪明的希望正在消逝"。这里提到的"低劣而不诚实的十年"指代1930年代,这十年间法西斯主义崛起,民主制度受到威胁。诗人用"愤怒和恐惧的浪潮"来形容当时国际局势的紧张,而"死亡的气息"则暗示着即将到来的战争灾难。
诗人强调学术研究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严谨的研究可以揭示从马丁·路德到希特勒上台(林茨是希特勒成长的城市)这段历史中的问题。他指出,那些遭受不公的人往往会以同样的方式报复他人,形成恶性循环。这种历史的重复性警示我们要正视过去的错误。
通过引用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诗人分析了民主制度和独裁政权的本质。他认为历史已经证明,当启蒙精神被压制,管理不善和痛苦成为常态时,人类必将重蹈覆辙。这一段反映了诗人对政治制度的深刻理解。
诗人描绘了纽约摩天大楼林立的景象,这些象征着集体力量的建筑背后,是各国为自身利益寻找借口的现实。"帝国主义的面孔"和"国际性的错误"揭示了当时国际关系中存在的深层问题。
酒吧里的顾客们过着平凡的生活,试图通过保持灯光和音乐来逃避现实。诗人将这种状态比作迷失在闹鬼的森林中的孩子,既害怕黑暗又无法面对真相。这种逃避反映了人们对现实困境的无力感。
诗人指出,即使是看似荒谬的政治口号,也不如人们内心真实的愿望来得粗俗。通过尼金斯基和佳吉列夫的例子,说明每个人都渴望被独一无二地爱着,而不是追求普遍的博爱。这种人性中的矛盾导致了种种问题。
每天通勤的人们重复着对家庭和工作的承诺,而掌权者也不得不继续玩着他们被迫参与的游戏。这种体制化的生活中,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受到极大限制,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循环。
诗人认为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声音来揭穿各种谎言:包括普通人的浪漫幻想和权威机构的虚假宣传。他强调不存在抽象的国家概念,每个人都相互关联。在饥饿面前,无论是平民还是警察都别无选择。最后的警句"我们必须相爱或者死亡"成为全诗的核心思想。
尽管世界处于麻木状态,但仍然有正义之士在传递信息,发出点点光芒。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们一样,在绝望中展现出肯定的火焰。这种微弱但坚定的希望,体现了诗人在黑暗时期仍保持的理想主义精神。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政治、社会和人性的多维度思考,展现了二战前夕的复杂局势。诗人在批判现实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深切关怀。诗中交织着悲观与希望、批判与同情,体现了奥登作为一位重要诗人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
这首诗通过描绘二战爆发时的世界局势和个人内心的不安,探讨了人类在面对集体危机时的恐惧、无力感以及对爱与理性的渴望,启发读者反思战争的本质和人性中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