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字典[ACTIVIST]: 行動倡議者

activist

activist

noun (countable)
UKˈæk.tɪ.vɪstUSˈæk.tɪ.vɪst

a person who campaigns to bring about political or social change

同義詞典
同義詞
反義詞

使用方法

積極投入社會或政治議題,推動改革與公眾關注的行動者。

在日常與專業語境裡,常以「activist」稱呼那些為社會、公平或環境等特定議題積極奔走、發聲與組織的人。他們透過遊行示威、線上聯署、街頭宣講、校園講座乃至政治協商等多管道行動,期望喚醒公眾意識並促成政策或制度改革。若你在文章或報告裡想介紹某位長期倡議環保的人士,就可形容他為「activist」,強調其不斷付諸行動、呼籲群眾正視生態危機。在社群媒體盛行的年代,「activist」也可能不只出現於傳統街頭運動,而是善用線上資源,透過社群平台與影音媒體擴大影響力。例如一些青年團體在短時間內動員大量參與者,舉辦公益集會或募款行動,便展現了「activist」精神:在逆境與質疑聲中仍堅守信念、持續倡議公義。若你在論述公共政策議題或學術研究時,使用「activist」能凸顯那些抱持前瞻視野、甘冒風險為己任的人物形象。他們所做的不僅僅是批判現狀,更致力提出替代方案,並帶領群眾嘗試實踐。在日常應用時,可以說「He’s an animal rights activist」,表示他長期參與與倡導動物權益的實際行動;或提及某位在不公平事件上疾呼正義的人,即可評價其為「dedicated activist」。語氣上宜配合事例、對象及立場,讓聽者明白你想強調的是其行動力與堅持,而非僅限於口頭論述。當你在描述自己或他人對議題的關注度與實踐力,希望強調付出、行動層面,便能以「activist」突顯那種全心投入與推動改革的姿態。

替代選項

若想呈現與「activist」意思相近或相關的詞彙,可根據立場與行動強度選擇:1. **advocate**:偏重提出理據與論述,強調站在特定主張下發聲;通常突出說理與倡導面向,未必實際參與抗爭行動。2. **campaigner**:強調在特定運動或長期行動中投入,例如慈善募款、選舉助選、民意運動等,常帶著組織與號召色彩。3. **protester**:多用於走上街頭示威、喊口號或抗議活動的群體成員;突出即時衝擊與公開反對姿態。4. **reformer**:指透過制度、政策或系統內手段推行改進的人;著重提出改良方案並帶動機構、政府轉變。5. **agitator**:語氣更強烈,指煽動或推動群眾抗爭,但有時帶貶義,暗示此人可能激進或擾亂秩序。視乎行動者的目標與方式,你可從這些詞彙裡精準挑選。如想讚揚某人的溫和而長期努力,可用「advocate」或「campaigner」;若是描述於公眾集會中高調抗議的人群,便能使用「protester」。至於「activist」較具中性、廣義涵蓋,適用範圍也更廣:從環保、女權到反戰、勞工運動都行得通。不過,在文章或口頭場合應留意用詞的社會聯想與細微差別,避免以偏概全或誤解他人行動強度。當然,也要尊重當事者對自身身份的定義,某些熱心份子未必自稱「activist」,而更願意被視為「關心公共議題的公民」。

寫作

在寫作時,若你要提及「activist」,建議先在文中交代該行動者所關注的議題或群體,並說明其行動範圍與價值觀。第一,能藉由背景介紹讓讀者更快理解:他們想解決何種社會問題?是否主要從事街頭運動、線上倡議、研究報告與遊說等?例如,你可能撰寫一篇有關環保運動的文章,裡面列舉了幾位致力推廣回收經濟並實際推動減塑法案的「activists」,藉具體事蹟凸顯他們的貢獻。為提升文章深度,也可分析「activists」面臨的挑戰,如輿論壓力、政府監管、缺乏資金或社會冷漠。這些因素常影響行動者的發聲能見度與運動推廣效率。你亦能探討在全球化時代下,媒體與網路生態對運動的助力與限制;總結處則可呼應他們透過群眾募資、跨國連結及多元社群合作所發揮的活力。若你希望展現批判面,也能提到某些激進派「activist」的作法是否造成社會緊張或破壞公共秩序,進而引導讀者思考該如何在呼籲正義與維護穩定之間取得平衡。同時,在行文裡若反覆使用「activist」一詞,可能導致重複感,可交替「advocate」、「campaigner」或「reformer」等字,同時保持一致性——這得視該人物實際行動層面而定。透過精心挑選詞彙,你可讓文章兼具說服力與細膩度,引導讀者更全面地理解每位行動者的努力與局限,並反思公共參與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性。

日常對話

在日常對話或輕鬆互動裡,描述某人是「activist」通常帶有讚揚或敬佩的色彩,因常指他們不只『關心議題』,更付諸行動。例如,你與朋友閒聊時,聽說一位同學參加氣候遊行、持續發文引導環保意識,你可隨口稱他是「a real environmental activist.」,表示這人真有毅力與想法,非僅口頭談論。也有人透過社群媒體展現「activist」特質。例如經常在 IG 或 Facebook上分享環保、女性權益、動物保護等訊息,號召周遭參與公益活動。若你觀察到他反應活躍、粉絲互動不錯,便可告訴朋友:「He’s quite an online activist, raising awareness for animal rights daily.」。這麼一講,大家便明白他是個在社交平台上熱心推動議題的人。同樣地,當你被問及『如何看待政治參與或社會運動』,可大方回應:「I respect activists who stand up for what they believe.」,表示你對這些行動者的堅持和勇氣懷抱敬意。或若你自己對公義議題異常熱衷,也可以自我定位:「I’m sort of an activist for equal education.」,點出你積極推廣公平教育理念。留意在非正式場合語氣若過於嚴肅,可能會讓他人覺得壓力大,你可稍微帶點幽默或分享親身經歷來維持輕鬆感,也讓話題更自然地展開。

詞源

「activist」源自「active」與名詞字尾「-ist」結合而成,最早可追溯到拉丁語「activus」,意味『處於行動中』或『充滿動力』。在現代語言裡,結合「-ist」通常代表擁有特定立場或行動方式的人,如「artist」(藝術家)、「scientist」(科學家)等。最初,英語裡的「activist」多用於形容政治領域裡,親自投入街頭或組織改革的積極派成員,強調他們不只停留在理念、口號上,而是實際推動或影響公眾議程。在 19 至 20 世紀,各種社會運動崛起,包括婦女參政、勞工權益、民權運動、環保運動等,讓「activist」一字更為常見,也涵蓋更廣泛議題。當今網際網路與社群平台普及後,「activist」的角色更具多元性,既可透過傳統示威與遊說管道,也能透過網路聲量或線上串聯快速動員。各種領域的「activists」不僅侷限於政治社會議題,也見於藝術、教育、醫療、科技等層面,只要有人秉持信念並努力推動革新,都能稱為「activist」。此字也反映了對行動力與道德勇氣的肯定,代表著人們對集體改變現狀的盼望與意志。

開心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
可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