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y
noun (countable)
a state formally cooperating with another for a military or other purpose; a friend or supporter
同義詞典
同義詞
反義詞
使用方法
指在目標或利益上與你站在同一陣線的人或國家,彼此提供合作與支持。在各種情境中,「ally」一詞多強調團隊或合作關係,尤其用於政治、軍事與商業上。例如國與國之間有正式條約,視彼此為戰略性「同盟」,可謂 “These nations have been allies for decades.”;在公司或組織層面,若兩家企業因共同市場目標或技術需求而結合,就可用 “We’ve found an ally to help distribute our product.” 指向協力合作的對象。在個人交往與社會運動裡,「ally」也常見,例如支持某弱勢群體的朋友能被稱為 “an ally of the LGBTQ+ community.” 這種用法強調道義與共鳴。此外,在遊戲或角色扮演情境中,稱呼夥伴為 “ally” 也表明互相支援並共同對抗外界挑戰。總之,無論場景何在,「ally」核心皆在於「利益、目標或立場一致,並長期提供援助及合作。」
替代選項
若想替換「ally」而保持類似意涵,可視語境挑選不同詞彙:1. 「partner」:著重互利合作,常用於商業或專案,如 “We have a business partner in Asia.”2. 「associate」:強調工作、職場上的夥伴關係,如 “He is my associate in legal matters.”3. 「confederate」:較正式,且帶有「結盟」或「共同事業」意味,多見於歷史或政治語境。4. 「comrade」:在組織或政治意識形態上為同伴,帶有情感歸屬感,如 “They have been comrades in the resistance for years.”5. 「supporter」:若需凸顯支援態度,而不一定有正式協議,“She is a staunch supporter of the movement.”6. 「friend」:若情境較輕鬆休閒,也可用 “friend” 表達對另一方的支持與親近關係,如 “He is a friend of our cause.”根據場合與正式度選用合適詞彙,不僅能讓表達更符合情境需求,也能精準點明合作或支持的層次。
寫作
在正式文件或報告裡若引用「ally」,可先明確指出雙方合作的背景與範疇。假設你在外交或國際關係主題裡,能描述兩國之間的協定與歷史淵源,例如 “As long-standing allies, they have signed multiple defense treaties.” 再以條約或軍事合作案例來佐證其同盟力。若是企業策略文件,你可深入剖析和合作對象間的互補效益,如技術共享、市場策略或資源整合,並指出該「alliance」對雙方競爭優勢的提升。文章結構上,可先列出合作動機、接著分析合作方式及成果,最後總結對未來挑戰與期待。用「ally」一字能突顯二者同心協力的關係,但仍須在正文具體闡述互動模式與協議內容,讓讀者清楚了解「聯盟」如何形成及運作。
日常對話
在日常口語對話或社群互動中,提到「ally」同樣能營造情感連結。和朋友閒聊時,若想表達自己與某人立場相近,可說 “He’s my ally when it comes to new ideas in the team.” 若在社交圈討論某場比賽或活動,也能幽默表示 “I need an ally to help me plan the surprise event!” 展示互助需求。當討論政治或社會話題,而你挺某組織或團體的價值觀,也可說 “I’m an ally of this movement, even though I’m not a direct member.” 這類用法在尋常談話裡,帶出一種攜手前行、互相支持的友好關係,既輕鬆又確切。
詞源
「ally」可追溯自拉丁文「alligare」,意為「綁住、連結」,經法語「alier」進入中古英語,逐漸穩定為現今拼寫及用法。中世紀歐洲,各國簽訂軍事與經貿盟約的歷史行為,讓「ally」成為國與國之間「彼此保護和互惠」的代名詞。經過文藝復興與近代外交制度的演進,該詞不僅指軍事或政治方面結盟,也延伸到商業、社會運動及個人關係。到了現代,它已包含更廣泛的「共同利益、共同意識、共同目標」之意,而非僅侷限於正式合約或軍事同盟。回顧此詞的歷史軌跡,可發現人類社會中「聯手」、「合作」、「互信」的關鍵地位,也正是塑造「ally」在語言與文化裡持續鮮明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