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 盛春爭艷的詩意概要 ※ 經典名詩

Late Spring

晚春 - 韩愈

春光欲盡,仍見繁華燦爛

草樹知春不久歸,
Plants and trees sense that springtime won't linger long,
百般紅紫鬥芳菲。
All kinds of red and purple blooms compete in splendor.
楊花榆莢無才思,
Willow catkins and elm seeds know not artistic grace,
惟解漫天作雪飛。
Their only skill is to swirl about like snow in the sky.

《晚春》一詩由韓愈所作,集中呈現暮春時節萬物爭相綻放的瞬間光彩,亦包含詩人對季節流轉的微妙情懷。首句「草樹知春不久歸」,點出草木已然感知春天行將逝去,作者藉此鋪陳大地蓬勃的餘韻:既是對春光易逝的惆悵,也暗含對生命迅速轉瞬的感歎。

第二句「百般紅紫鬥芳菲」將百花爭豔的繁華景象刻劃得淋漓盡致:各種鮮明色彩綻放於原野,似互相競爭誰更嬌豔。這種百花齊放的畫面表面看是熱鬧歡愉,卻也隱藏了對時序將換的傷感,因為一切盛極之後便意味著轉折或結束。

「楊花榆莢無才思」則給人一種對比感:在眾花爭艷之中,楊花與榆莢並沒有「才情」可言,好像並非華麗的花朵。然而它們的特色卻在於飛舞天空,甚至能以漫天如雪般的姿態,成為晚春一道別樣的風景。「惟解漫天作雪飛」是全詩畫龍點睛之筆:一方面強調楊花、榆莢雖然不是嬌豔之物,卻能以輕盈的飛舞方式展示自我;另一方面借它們的姿態,加深整個暮春季節裡「繁華將盡」的意象。這種「將落未落」的光景既美麗又帶點淒迷,呼應了詩題「晚春」的主旨,也折射了人在面對美好即將消退時的複雜心境。

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人物,常用剛健且富含理性的筆法,兼具浪漫與寫實風格。此詩看似寫景,實際上表現出詩人對自然與人生命運的感觸:就像春天盛景無法長久,人生的美好狀態也難以持續,僅能在華麗與凋零的交錯間把握當下。比起王維、孟浩然等人的恬淡,韓愈筆下多了幾分強烈、直接的對照與對時光流逝的感歎。因此,《晚春》不僅令讀者留意到季節更迭的腳步,也巧妙地提醒人們珍惜眼前盛放的事物。在種種競爭與繁華即逝中,或許正孕育著另一番蘊意與生機。

從美學層面看,詩中描寫的萬紫千紅及漫天飛絮為暮春構築出對比鮮明的畫面:華彩猶存,卻已能隱約嗅到離別的氣息。整體情懷正如柔和晚風中所帶來的複雜感受,一面欣喜於當下色彩繽紛,一面又意識到揮手之間,春日遲遲終將走遠。這種感性與理性的交融,體現了韓愈獨特的情思與用語風格。

重點

晚春既象徵絢爛即將褪去,也隱含新的生機悄然蘊育。韓愈透過花草與飛絮的對比,提醒讀者面對美好事物不可避免的凋零之餘,仍可細味其中的生命力與韻味。這首詩在鮮明的形象與澀味的情感交疊下,體現了唐代文人對季節交替與人生無常的深度體悟。

意見評論
    開心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
    可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