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字典[ABSTRACT]: 凝煉思維與形式

abstract

abstract

adjective
UKˈæb.stræktUSˈæb.strækt

existing in thought or as an idea but not having a physical or concrete existence

同義詞典
同義詞
反義詞
noun (countable)
UKˈæb.stræktUSˈæb.strækt

a summary of the contents of a book, article, or formal speech

同義詞典
同義詞
verb (transitive)
UKæbˈstræktUSæbˈstrækt

to remove or extract something, or to summarize key points

同義詞典
同義詞
反義詞

使用方式

指抽象、難具體化的概念或形式,需要以思維去領悟。

在英文中,「abstract」具有多重意涵,可以指想法、藝術作品或理論的抽象層面,也用來形容研究論文的摘要。當想傳達某事物無法直接以五感體驗、而需透過理性思維或想像力方能理解時,就能使用「abstract」。例如在討論哲學命題或高度理論化的學術研究時,可以說 “This concept is quite abstract.”,表明它並不易以直觀方式捕捉。在日常情境中,若你想對人解釋一個想法相對抽象,亦可使用 “My idea might sound abstract, but let me try to illustrate it.”,從而呼應對方需要進一步的闡釋或舉例。在藝術領域,「abstract」常被用來形容風格或作品,諸如抽象畫作或抽象雕塑。此時的用法強調形式與色彩不再局限於再現真實,而是轉化或摒棄了具象形象,藉由創作者的情感或理念去引導觀者思考。你也可以用 “abstract art” 來表現藝術家探索情感或概念的途徑,與傳統寫實畫風格形成鮮明對照。在撰寫論文或研究報告時,「abstract」是必備的一段文字,通常放在文章前面,簡要說明核心研究問題、方法與結論,好讓讀者能快速判斷本文是否符合其閱讀需求。這種「abstract」相較前述的「抽象概念」則側重於概括與提煉資訊,雖然名稱相同,但應用脈絡稍有差異。

替代選項

若想替代或補充「abstract」的概念,可以考慮依情境使用下列詞彙或短語,以達到不同程度的精準度:1. 「conceptual」:強調理論或概念性,較少偏重視覺或感官層面。2. 「intangible」:側重無形、看不見、摸不著的特質,如感受或氛圍。3. 「theoretical」:用於描述以理論為基礎、未必能立即證實或呈現的想法。4. 「metaphysical」:更深層地探討形而上學,涵蓋存在、實相、精神等主題。5. 「non-representational」:在藝術領域常見,著重不具象、不模仿實體物件的屬性。根據語境與受眾需求,你可以靈活選用這些詞,或在必要時將它們搭配「abstract」使用。如此一來,能讓表達更加具體或更貼合主題層次。例如,當你談及純理論的假說時,可說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remains largely abstract.” 若討論藝術風格則可改用 “non-representational forms of art require the viewer’s imagination.”,兩者都能清楚呈現「抽象」概念在不同場合的變化與意義。

寫作

在寫作時有效運用「abstract」能為文章注入深層思考和理性分析的氛圍,尤其當你需要闡釋某個較難以直接感知的核心理念。若你正在撰寫一篇論文,通常會在開頭安排一段名為「abstract」的摘要,將研究目標、方法、結果與重要結論濃縮整理,幫助讀者迅速判斷是否感興趣。這一部分既要精煉又要全面,與文章主體相互呼應。若文章內容偏重哲學、藝術評論或理論探討,你也可在討論中反覆帶出 “abstract concept” 或 “abstract principle” 等短語,提示讀者所處的思維高度與必須運用想像與邏輯並行的操作方式。當你想讓讀者從實例的敘述,轉向更抽象的思考時,可以刻意設計過渡句,如 “Moving from the concrete examples to the abstract principles, we uncover deeper implications.” 此時,「abstract」不僅是一個詞,更是一種寫作策略,能幫助文章在結構與論點鋪陳上更加層次分明。透過合理安排段落與論述角度,「abstract」的運用將使你的寫作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取得細膩的平衡。

日常對話

在日常對話中,雖然「abstract」常帶有一些正式或學術色彩,但仍能靈活運用。若朋友詢問你對某個想法或作品的看法,你或許可以回應 “It feels a bit abstract to me. Could you explain more?” 藉此讓對方知道你需要更多例子或情境,因為該話題尚未具備足夠的親身體驗或細節。也有人在與同事閒聊創意專案時,想強調概念還不夠成熟與明確,會說 “Our plan is still pretty abstract right now.”,表示此想法仍停留在概念階段,需要更多討論或試驗。若在輕鬆的聚會或非正式場合,你也可以幽默地提及自己對某些抽象藝術感到困惑,如 “Abstract art sometimes leaves me scratching my head, but I enjoy the colors.”,一方面坦誠地表達自己對抽象性的不解,另一方面也指出欣賞此藝術的樂趣所在。如此一來,在日常場景中,「abstract」並非只侷限於高深的理論探討,也能融入輕鬆對話裡,讓溝通更富層次,並避免誤解或僵化。

詞源

「abstract」一詞來自拉丁文 “abstrahere”,其中 “abs-” 表示「遠離」,而 “trahere” 則有「拉、拖」的意思,合在一起可解釋為「抽離」或「分離」。經由古法語 “abstrait” 的傳承,最終在英語裡演變成現代的「abstract」,用以描述抽象或難以具象化的狀態。這種「從具體實體拉開距離」的概念,體現出「abstract」在語意上所蘊藏的核心:脫離了形象或實際物質,強調思維、意念或形式層面。歷史上,隨著歐洲文化對理性與科學探究的日漸重視,「abstract」開始廣泛出現在學術寫作與哲學討論之中,並在20世紀初期的現代藝術運動中被大量引用,成為區分「具象」與「抽象」風格的重要關鍵詞。今日,「abstract」不僅在哲學、美術與科學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在日常生活或職場溝通中,為表達想法的「尚未成形」、「高度概念化」或「深層理性思考」提供了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用詞。它的字源與演變,也映照出人類不斷追尋本質、探索未知的智慧之路。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