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字典[AUTISM]: 多元特質

autism

autism

noun (countable)
UK/ˈɔː.tɪ.zəm/US/ˈɔː.tə.zəm/

A developmental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difficulties with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by restricted and repetitive behavior.

同義詞典
同義詞

使用方式

一種神經發展差異,影響社交與行為,並帶來獨特感官體驗。

在面對「autism」時,應以尊重與共融的態度來運用此字。實際交流或論述時,強調「自閉特質」並非代表能力不足,而是神經系統運作方式不同,可能在社交、溝通或感官處理上展現差異。若你在課堂或工作場所談及「autism」,可先以簡潔方式解釋這種神經發展狀態,並提供必要資源或輔具資訊,使當事人能在合宜環境中充分發揮潛能。當撰寫相關計畫書或報告時,則可引用專業研究或政府指引,闡述如何落實個別化教學、生活輔助或職場支持。若有人在分享自身經驗,最好以同理心聆聽,避免將對方置於「必須改變」的情境,反而可探討如何建立更包容的環境。家庭成員或照顧者在使用「autism」時,也可同時強調積極面向,如創造力、專注力或獨特思維等,讓周遭人瞭解多元特質並非單純的缺失,而是可透過適當支持與空間來豐富生活經驗。最終,正確且適度地使用「autism」,能引導大眾更理解個體差異,並在教育、醫療與社會服務領域推動更完整的支援機制。

替代選項

在描述「autism」的相關概念時,也可使用其他字詞或表達方式,以呈現更廣泛或精細的涵義。若著重在神經差異的整體視角,可以運用「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來突顯社會應該包容各種不同的神經發展型態,而非僅將之視為缺陷。若想強調光譜屬性,可使用「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表現自閉特質的多樣表現範疇;同時,一些倡議者主張採用「autistic person」或「自閉特質者」的說法,凸顯這是個別身份與特質,而非需要矯正的標籤。此外,若要特別談及溝通差異或感官調節,可以使用「social-communication differences」(社交溝通差異)或「sensory processing differences」(感官處理差異)來細分重點。也有些人會用「特殊發展需求」來包含廣泛的成長挑戰與潛能。根據文章或討論的焦點,靈活選擇合適詞彙,能使論述更精準,同時也避免因用字不當而導致誤解或貼標籤化。透過多元字詞的運用,我們能更客觀、更溫和地傳遞對神經差異的尊重與關懷。

寫作

在寫作層面,提及「autism」時須兼顧事實性與包容性。首先,可引用官方研究與統計數據,為讀者建立初步認識,例如自閉特質在整體人口中的大約比例、常見的特徵與需求。此舉可增添文章的可信度,也避免落入僅憑刻板印象的陷阱。接著,在鋪陳觀點或案例時,需以中立、正向的筆調來描述個體經驗,並點出可能面臨的挑戰與解決方案。舉例而言,可探討教育現場如何因應多元特質學生的需求:個別化教案、感官輔助工具或社交技能訓練等都是值得一提的實際措施。若牽涉家長、照顧者或社會支持系統,也可強調家校合作、心理諮詢與社會資源運用的重要性,讓讀者看見更完整的支持框架。同時在文中呼籲社會共融,避免使用帶有歧視性的字眼或傳統標籤,並提供正面榜樣或成功案例,以展現「autism」者在工作、藝術或學術領域的貢獻。如此一來,文章不僅能傳遞精準訊息,更能推動閱讀者對自閉特質的理解與尊重。

日常對話

在日常交流中,人們時常以好奇或關心的態度詢問「autism」相關議題。若你身邊有「自閉特質」的朋友或家人,最重要的是以平常心面對,並尋求適當的溝通方式。例如,他們有時在社交場合中較安靜,可能只是感官負荷或對刺激敏感,你可先瞭解對方的舒適邊界,不要急於逼他們融入一般社交模式。也有人於特定領域有超群專注力或記憶力,你可適度給予肯定,並認識對方在該領域的專長。若有人對「autism」存有刻板印象或疑問,你可以友善地分享基礎知識:這並非一種「需要被治癒」的狀態,而是不同的神經發展形式。尤其在社群媒體上,也可透過分享事實性文章或影片,避免不實資訊的傳播。與人閒聊時,不必刻意放大「自閉特質」,反而應看見每個個體都有其獨特處與多面向。當我們以尊重與好奇的心情去接近,更有機會彼此成為朋友,進而在多元文化中創造更和諧的互動。

詞源

「autism」一詞源自希臘文的「autos」(αὐτός),意為「自己」,最初由瑞士精神科醫生歐根·布洛伊勒(Eugen Bleuler)在20世紀初引入,用於描述「自閉」的精神現象。最初,這個概念與精神分裂症的退縮表徵相混淆,直到美國兒科醫師李奧·坎納(Leo Kanner)與奧地利裔英國醫師漢斯·亞斯伯格(Hans Asperger)在20世紀中葉進一步研究,才開始區分出獨立的「自閉症譜系」。這些早期的臨床觀察與案例研究,成為現今「autism」概念的基礎。隨著後續在神經科學、心理學與教育領域的深入探討,人們逐漸意識到自閉特質並非單一線性型態,而是具高度多樣化的光譜狀態,並衍生出「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的概念。近年來,更有「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的主張,強調社會需將「autism」視為一種自然且多元的神經變異,而非一種必須消除的「病症」。這些歷史與觀念的演進,皆凸顯了人類持續探索並理解各種思維與感知模式的過程,也反映出社會對於自閉特質日益重視與包容的趨勢。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