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字典[BETRAY]: 信任崩解與背叛之痛

betray

betray

verb (transitive)
UK/bɪˈtreɪ/US/bɪˈtreɪ/

To be disloyal or unfaithful to someone or something; to reveal information or emotions, often unintentionally.

同義詞典
同義詞
反義詞

使用方式

指背離信任、洩密或傷害他人利益,造成情感或關係破裂。

在英語使用環境中,betray 通常用於形容某人背離或違反原本的信任、承諾,帶給他人或團體傷害。最常見的情境是將秘密洩漏、與對手勾結,或在關鍵時刻臨陣倒戈。舉例來說,口語上會聽到 “He betrayed his friend by revealing personal information.”,說明這種背叛行為對關係造成重大破壞。若要強調嚴重性,可使用副詞進一步加深語感,如 “She completely betrayed our trust.”。在正式文書或嚴肅文章中,betray 也可指政治、商業、外交領域的背離與出賣。例如 “The spy betrayed his country for money.” 顯示該行為意味著違反愛國義務,且帶來深遠後果。有時候,betray 可以帶有比較微妙的暗示,如 “His nervous laugh betrayed his true feelings.”,顯示某人行為無意中透露出真實情緒。使用時,須先判斷上下文需求:若要突出道德與信任層面的嚴重後果,就能選用此字強化情緒張力;若只想表達一般違反協議,則可改用 break one’s promise 或 violate an agreement。總之,betray 在意涵上往往帶著劇烈衝擊,能讓語意顯得沉重且發人深省。

替代選項

若想在不同語境中表達「背叛」或違反信任,但語調或重點各異,可考慮下列字彙與短語:1. backstab:通常用於口語或非正式場合,強調表面假裝友好、背後卻暗中傷害別人的行為。如 “He backstabbed his colleague by taking credit for her work.”2. double-cross:形容同夥或協議對象背地裡出賣對方,多帶有計謀及詭計含義。例如 “They had a deal, but he double-crossed her at the last moment.”3. deceive:意指用謊言或隱瞞誤導他人,未必涉及長期信任,也可能僅為一次性的騙局。例句 “He deceived me into signing those documents.”4. break faith with / break trust:較正式、文學性詞語,著重對共同約定或宗教、倫理誓言的違反,如 “He broke faith with his comrades.”5. sell out:既可表示「為利益而出賣他人」,也能用於開玩笑形容「迎合商業需求」的行為。例如 “Many fans felt he sold out by changing his style to please the label.”除此之外,也能用 turn against 來描述立場上的背離,如 “He turned against his old friends.”。根據情境與情緒強度,合理選擇這些替代字眼能更貼切傳達想表述的背叛層次與後果,避免過度誇張或失去真實性。適度掌握字彙運用,也能呈現更精準的英語表達。

寫作

在寫作中,betray 不只是簡單的「出賣」,更能強調角色或事件的情感衝擊與信任破裂。若是小說或短篇故事,要讓讀者真切感受到背叛帶來的痛苦與衝擊,可在描述背叛行為前充分鋪陳雙方關係與信任基礎,運用內心獨白或細膩情節,烘托當背離發生時的震撼效果,例如:“She remembered their promise; the moment she realized he betrayed her, her world crumbled.” 這種敘事可將角色情感放大,讓讀者更能感同身受。在紀實文或議論文裡,betray 常見於探討道德、法律、政治層面,特別是洩密、賣國或違反機構規範等重大問題,像 “His actions betrayed the very ideals he once swore to uphold.”。此時寫作者宜著重事實與後果,運用客觀陳述與具體統計或案例,顯示背叛行為在社會或組織層面造成的嚴重損害。結合事件背景、人物動機與影響範圍,能使文章論點更加周延且具說服力。正因betray 蘊含強烈情緒張力,適度運用能為文字增添戲劇性,但也需小心避免誇大,確保內容符合真實或合理想像。

日常對話

在一般口語與日常聊天中,使用 betray 會帶點緊張與戲劇效果,通常用於重大信任違反。例如與朋友談到閒事時,若說 “I can’t believe she betrayed me like that!” 多半暗示對此事非常震驚且深感受傷,也希望對方能理解事情的嚴重性。若僅是輕微的承諾破壞,如臨時爽約或隱瞞小事,可能更常見的說法會是 “He broke his promise.” 或 “He didn’t keep his word.”,較不使用含意強烈的 betray。有些情況下,betray 也可用在半開玩笑的語氣來表達小誤會或小摩擦,像是 “You betrayed my trust when you ate all the pizza without telling me!” 雖然文字上帶有「出賣」之意,但實際上包含了故意誇張的幽默成分,並非真正指嚴重的情感破裂。要注意對象對此字的敏感度,若對方正陷入較真實、沉痛的背叛陰影中,用這種方式開玩笑或許並不合適,因此需要視場合與彼此關係斟酌使用。

詞源

betray 源於中古英語 betraien,可上溯至古法語 traïr(意思為「出賣」、「背信」),再往上更可能追溯拉丁文 tradere,意指「交出」、「出讓」。這些詞源的核心概念都環繞在違反承諾或出賣他人,常見於古歐洲諸多傳說、歷史文獻,尤其在封建社會與宗教典籍裡,背叛行為往往被視為最無法饒恕的罪過之一。在中世紀與騎士時代,騎士精神與宗教誓言強調絕對忠誠,因此 betray 尤具戲劇性與道德衝擊。各國文學作品裡,背叛情節多半伴隨悲劇結局,諸如好友相殘、君臣離散或背德的愛情故事,都強烈突顯人性中忠誠與背叛間的張力。隨著時代演變,betray 進入更廣泛的領域,從政治陰謀、經濟利益到個人感情,皆能見到它的重要角色。即使在現代社會,betray 依舊維持高度情緒渲染力,象徵著「背離原本信任或共同理念」的決裂。在英語世界裡使用這個字,往往意味著某種道德與情感上的災難,也反映人類社會對守信與忠誠價值的深層期待。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