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十四行詩第五首」※ 懺悔、淚水與聖火交織的人性辯證 ※ 經典名詩

A dramatic depiction of a lone human figure kneeling in prayer under a vast, stormy sky. The figure is surrounded by dark, heavy clouds on one side and bright divine light breaking through on the other, symbolizing the tension between sin and redemption. In the background, there's an abstract representation of a church window with intricate religious patterns, highlighting themes of faith and spiritual struggle.

Holy Sonnet 5 - John Donne

神聖十四行詩第五首 - 約翰・唐恩

懺悔之火中,微觀自我的靈魂更新

I am a little world made cunningly
我是一座巧妙組成的小小世界,
Of elements, and an angelic sprite,
由諸般元素和天使般的靈氣所構築,
But black sin hath betray'd to endless night
但罪孽的黑暗將其出賣,墜入無盡幽夜,
My world's both parts, and (oh) both must die.
我小世界的雙面皆已受損,唉,兩者都將隨之逝去。
You which beyond that heaven which was most high
你們超越至至高天際之處,
Have found new spheres, and of new lands can write,
發現全新天球,能書寫未知的新領域,
Pour new seas in mine eyes, that so I might
請在我眼中注入新海洋,使我得以以淚水,
Drown my world with my weeping earnestly,
真摯地將我整個世界淹沒,
Or wash it if it must be drown'd no more:
或若淹沒不再可行,至少洗淨它;
But oh it must be burnt; alas the fire
然而,唉,它注定要被焚燒;那火焰,
Of lust and envy have burnt it heretofore,
早已由慾望與嫉妒之烈焰點燃,
And made it fouler; let their flames retire,
且使它變得愈發污穢;願那些火焰退去,
And burn me, O Lord, with a fiery zeal
主啊,用你那炙熱的熱忱燃燒我吧,
Of thee and thy house, which doth in eating heal.
你與你聖殿的烈火吞噬我同時也使我得醫治。

在《神聖十四行詩第五首》中,約翰・唐恩將自身比作「由元素與天使靈氣所構成的微觀世界」,意指人在神造的宏觀宇宙裡,也蘊含著相似的神聖與秩序。然而,這座「小世界」卻因「黑暗的罪孽」而染成晦暗,進而步向毀滅。

詩的前半強調罪惡使人陷於幽闇的宿命。唐恩承認罪的力量足以破壞身與心、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層面。借由懺悔與祈禱,他懇求能夠以淚水「淹沒」或「洗淨」自身的罪,但也同時警覺到:淚水或許不夠,因為靈魂的敗壞往往比看似短暫的淚水更深遠。

因此,後半段引用「焚燒」意象,將之視為更徹底的救贖方式。詩人直言,「慾望與嫉妒」的烈焰早先已讓心靈蒙塵,如今唯有再度接受更高層次、源於神聖的火焰,才能真正淨化。這屬於一種自我剖析又轉向神的辯證:他先承認人性的污濁與無力,再向神祈求最淨化的烈焰降臨。

唐恩在這首詩裡延續了形上詩「抽象概念與具象意象交融」的風格。透過「淚水」、「火焰」、「世界」等各種象徵,他將看似對立的元素(清洗與焚燒)融合在同一個懺悔過程中。淚水雖柔,卻無法深度滌淨;火焰雖猛烈,卻可能帶來靈魂更新的契機。對唐恩而言,最終的重點是上帝的恩典——唯有神的熾烈之火,才能使世界重新恢復光明。他也呼應了基督教傳統中「浴火重生」的神學觀:罪必先被焚燬,方可迎接更新。

從語言結構角度看,唐恩採用密集的修辭與短句,表現詩人內心的急切:急切地想除罪、急切地想望神的回應,更急切地盼望自己得醫治。每一行都暗藏豐富的神學底蘊與個人靈修體驗。對於當時社會仍在宗教思想激烈轉變之中,唐恩如此明白揭示內心的罪與懺悔,不僅表達了真摯的信仰姿態,也為後世讀者留下對靈魂救贖的深刻映照。

重點

• 詩人自比「微觀世界」,暗示人性蘊含神聖秩序與可被救贖的潛力。
• 罪惡將此「小世界」染黑,顯示出身心兩層面皆遭敗壞。
• 「淚水」與「火焰」象徵兩種淨化方式,前者柔和,後者徹底猛烈。
• 救贖終須仰賴神聖火焰的介入,呼應浴火重生的宗教觀念。
• 全詩強調人性脆弱與神恩偉大間的辯證,透過坦誠懺悔引導靈魂更新。

意見評論
  • 台北故宮物珍藏史文物

    語調莊嚴又帶些苦澀,正好象徵人在困境中的祈望,好比走在霧裡卻冀盼光。

  • 旭東

    想起現代關於環境保護的議題,人類需要的或許不只是一場祈禱,更是對地球的虔誠反思。

  • 傅珊彤黛淇琳

    詩裡提到的火與淨化,使人聯想到煉獄的概念,似乎在痛苦中才能真正轉化自我。

  • 北台灣光越來越多好好

    讀來猶如站在神聖空間裡,聽著Donne一字一句地懇請寬恕,讓人心生敬畏。

  • 汪青柔麗雅雯

    彷彿在禱詞與沉思之間流轉,讀來格外虔誠。

  • 謝君柔詩蘭香

    在這個資訊爆炸、焦慮橫行的時代,他在文中提醒我們或許該重新思考內在秩序。

  • 家豪

    仿佛一場神聖的儀式,讓人不自覺地屏息,將自己的煩憂暫時交託給更高力量。

  • 黃明慧欣書竹

    簡單幾行卻給人一種洪亮的禮拜堂回聲,彷彿跪在聖壇前懺悔般,震撼人心。

  • 中壢市風味餐富樣好吃

    文句蘊含強烈的對照:黑暗與光明,污穢與淨潔,一切衝擊著讀者的感官。

  • 韓啟邦

    有時候會想起疫情帶來的死亡陰影,讓人開始正視靈魂問題,與詩中的省思相互呼應。

  • 彰化鹿港鎮蹟文化蘊厚

    短短十四行宛如內心獨白,更像一篇懺悔錄,既深情又不失優雅。

  • 大明王

    這首《Holy Sonnet 5》蘊含強烈宗教意象,像是Donne對靈魂的追問與救贖的渴望。

  • 彰化鹿港鎮蹟文化蘊厚

    近來不少人開始談論數位成癮,Donne詩裡對罪惡的懺悔似乎也能映照這種身心淪陷的處境。

  • 方子柔

    看到全球疫情此起彼落,再回頭看Donne筆下懇切的懺悔,覺得人類對未知依舊脆弱。

  • 杰倫

    不是一首輕鬆的詩,但每次讀完都覺得像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靈魂洗禮。

  • 方元晟

    雖是宗教詩,卻緊扣人性弱點,也難怪被後世視為形上詩的代表之作。

  • 高佩蓉子筠柔

    和《The Flea》那種大膽情慾相比,此作更顯莊重嚴肅,但依舊是Donne獨特的辯證風格。

  • 趙子淇佩玲妙

    讀著読著,可以感受到Donne在掙扎中仍抱著希望,盼望神能重塑他的靈魂。

  • 曾經滄海為水除卻巫山

    即使沒有宗教背景,也能體會文字中的反省與沉痛,是一種深刻的人文關懷。

  • 林詩涵夢竹君

    若細讀整首,你會發現他不僅在控訴自己,也呼應整個人類在原罪中的迷茫與渴求。

  • 宥任

    和他的《Meditation XVII》一樣,都強調人與神、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只是這裡更突顯自我懺悔。

  • 芳瑜

    他對罪與救贖的描寫彷彿鑽進人心深處,讓人不禁思考何為純潔何為淨化。

  • 王小明非常可愛好孩子

    他用靈魂切面探討自我與神的關係,像剝洋蔥般,一層層揭示內心隱痛。

  • 怡君

    讀來有種從谷底仰望的視角,語句裡每個字都在顫抖卻堅定,追尋著救贖。

  • 洪嘉傑靈雪儀

    每一句都像在向上帝告白,字裡行間滲透出對人性弱點的省思。

  • 胡宇威演技氣到粉絲愛

    每次讀到「洗淨罪孽」的暗示,就像接收到一種信仰的力量,似乎能緩解人心的焦慮。

  • 邱慶龍

    短短一首卻涵蓋了人性、宗教與救贖,相當耐人尋味。

  • 周以倫

    跟他在《Holy Sonnet 10 (Death Be Not Proud)》的抗議死亡相比,這裡更像是自我內省的懺悔與懇求。

  • 中台灣遊地山水秀語花

    Donne擅長用辯證口吻講述玄奧主題,讓人既感到焦慮不安,又期待黎明的到來。

  • 人生得意盡歡使金樽空

    那種被罪惡纏繞的痛苦,在詩裡轉化成對上帝的吶喊,也是一種靈魂救贖的渴望。

  • 葉書安

    他用意象製造張力:火、水、光都成了淨化的符號,教人細思何為真正的救贖。

  • 曾穎心

    看到此詩,不禁想對照現代心理治療的自我覺察,其實人心的淨化也是一場靈魂旅程。

  • 王小明非常可愛好孩子

    近來世界局勢不安,戰火不斷,我們也在尋找某種精神寄託,和詩中情感不謀而合。

  • 簡雅蘭韻香秀

    由此可見,Donne曾在罪與靈魂升華之間痛苦掙扎,如同人性普遍的矛盾。

  • 家慧

    若跟Andrew Marvell的〈To His Coy Mistress〉相比,Marvell注重時間與情慾,而Donne則將焦點放在救贖與靈性糾結。

  • 鐘羽馨

    大火或烈焰之喻,讓我想起近年來全球森林火災的新聞,彷彿只有經過灼燒才能重獲新生。

  • 郭采潔時尚力席捲流圈

    短短十四行卻能展現生命與靈魂交融的複雜性,像在黑暗裡尋找微弱光亮。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