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 堂堂正正之“陋室”,展現精神富足與高潔情懷 ※ 經典名詩

Inscription on a Humble Abode

陋室铭 - 刘禹锡

以簡素環境映照高尚品德的精神宣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Mountains need not be tall; the presence of an immortal makes them revered.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Waters need not be deep; the presence of a dragon makes them divine.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This is but a humble abode, yet virtue bestows its fragrance upon it.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Moss creeps green across the steps, and grass brings its verdant hue through the curtains.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In friendly discourse gather great scholars; never do the unlearned come and go.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You may tune a simple zither, or peruse the golden sutras.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No noisy instruments disturb the ears, nor official documents burden the body.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It evokes Zhuge Liang’s thatched hut in Nanyang, or Yang Xiong’s pavilion in Western Shu.
孔子云:何陋之有?
Confucius said: “What is there that’s humble about it?”

《陋室銘》是唐代文人劉禹錫的傳世佳作,通篇篇幅不長,卻以明晰而優美的筆觸充分展現中國文人對「安貧樂道、敬德修身」的獨特視角。題目中的「銘」原指刻在器物或建築物上的短文,用以勉勵、題詠或記功;在此,劉禹錫替自己的「陋室」立銘,揭示他身處簡陋居所卻不改高潔品德的精神內涵。

全篇首先藉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兩句,說明一個地方的價值,不在其外表的顯赫,而在於內涵的真實與崇高。這也呼應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強調居處雖簡,唯有德行充盈,才能稱得上真正的美與富足。接著運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等細節,營造出室內外環境自然靜謐、令人神往的情境;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則表達作者與高雅脫俗之士相伴,不受世俗凡雜所染。

在此基礎之上,文中以「可以調素琴,閱金經」象徵閒適與高雅生活,同時「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進一步說明室內沒有音樂吵雜,沒有繁瑣公務,堪稱清淨安閒的理想所在。更巧妙的是,劉禹錫比擬「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將「陋室」提升到與諸葛亮隱居地、揚雄書樓並列的意象高度,既彰顯前賢之風,也顯示作者對自身精神價值的堅定肯定。最後以「孔子云:何陋之有?」收束,全篇呼應孔子的話,進一步奠定這座「陋室」在道德與文化意義上的崇高地位。

此文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典雅簡煉的語言,也在於向後世傳遞了「不以物質條件論尊卑,而以德行高下定雅俗」的精神。對現代人而言,《陋室銘》同樣具有啟發:物質環境雖能影響生活品質,但真正的高尚在於心靈與行為。作者透過輕鬆卻鏗鏘有力的口吻,展現出灑脫自在的胸懷,讓讀者感受到「君子何患無處安身」的自信與從容。

因此,《陋室銘》之所以能在歷史長河裡廣為傳誦,正因其蘊含了歷代文人堅守品德、寄情山水、清靜自適的生命態度。它為後人樹立一個「雖身居草廬,亦不失氣節」的典範,成為精神富足與高潔品行的象徵。

重點

一、本篇突顯德行的重要性,勝過外在的華麗與富貴。
二、利用自然、清幽的環境描寫,營造心靈與環境交融的寧靜之境。
三、作者自豪地將陋室與前賢宅第相提並論,強調精神層面勝過物質條件。
四、文章短小精煉,卻蘊含深遠的價值觀與生活智慧,為後世樹立了“安貧樂道”的範例。

意見評論
  • 歐維嘉淑麗晴

    細細咀嚼,能感到作者用字極為簡潔,卻蘊含清新的書卷氣。

  • 阮靜宜

    從頭到尾沒有艱澀詞彙,卻蘊藏深遠哲思,這大概就是劉禹錫所謂「陋室」的弔詭之美。

  • 昱婷

    平日總覺得好屋難求,但劉禹錫把核心重點放在「人」本身,不由得讓我想起自己常在乎別人目光、忽略了內心的修養。

  • 林詩涵夢竹君

    全文只有幾句,卻能讓人頓悟很多關於「居」與「心」的道理。

  • 謝若璇

    在佈滿高樓大廈的現代,人們渴望大宅大院,但《陋室銘》提醒我們:未必需追求奢華,或許一間小小房子就能裝滿天地的心安。

  • 雅雯

    最近看到很多年輕人選擇「極簡生活」,不再過度消費,也跟《陋室銘》裡的精神相呼應。就像劉禹錫說的,環境雖簡,但品德與內心豐富才最重要。

  • 張國豪美雪莉

    原本以為談「陋室」就是寒酸,但劉禹錫卻把它升華成簡約美學。

  • 陳嘉怡若櫻花

    若與劉禹錫的《烏衣巷》相比,後者更多懷古與滄桑,《陋室銘》則更著重當下的生活態度,兩篇風格不同卻都耐人尋味。

  • 郭芷瑜

    有人把現在流行的「小宅」或「套房」比作現代版陋室,但若失了精神內涵,恐怕只是空有狹小空間,缺了意境。

  • 謝君柔詩蘭香

    同樣談到「室」,有些詩人會極力描繪奢華富麗,但《陋室銘》卻選擇逆向思考,看似寡淡,卻韻味無窮。

  • 韓亦真

    整篇沒有華麗鋪陳,卻句句到位。讀完讓我反思:外在的「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靈的空虛。

  • 郭采潔時尚力席捲流圈

    字裡行間看不出半點自卑,反而透著自信與從容,這正是古人千百年來令人敬佩的修為。

  • 紀文豪

    回到現今的房市,很多人抱怨房價畸高,讓我更珍惜《陋室銘》中那種「不以房大為貴」的淡泊心境。

  • 俊傑

    整篇最震撼我的是那股灑脫,仿佛在告訴我們,外在環境不過是風景一隅,內心充盈才是真正的富有。

  • 嘉玲

    有時候,藏在城市舊公寓裡的一間小房就能給人滿滿的歸屬感,讀到《陋室銘》更深有同感:地方再小,只要內心安頓,就不覺得窘迫。

  • 黃怡君

    大部分人第一次接觸它是在課本上,覺得只是篇小品文,但長大後才真正懂得它對「超然物外」精神的深層詮釋。

  • 芳瑜

    有人調侃說,如果現代社會都能像《陋室銘》這般追求質樸,人們是不是就不用在意房價狂飆了?不過,現實還是現實,能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陋室」也許已是許多人的夢想。

  • 歐陽雪

    或許很多人只記得那句「山不在高」,但真正抓住靈魂的,還是其中追求精神與道德的核心價值。

  • 屏東墾丁大街海灘對歡

    當年讀書時只覺得這篇短,但重溫後才發現它蘊含著一種超然態度:越簡單,越自由。

  • 柯佳穎

    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道盡一切,還有誰能再說這是陋室呢?

  • 台中國劇代建藝術髓驚

    看現今很多年輕人著重裝潢、時尚,卻容易忘了「德馨」的內涵,讀《陋室銘》也許能找回真正的核心價值。

  • 高以翔永活在我們心中

    不論朝代更迭,這種「雖陋,德馨」的心態依舊值得後人借鑒。

  • 郭芷瑜

    想起王維的《山居秋暝》,同樣透過平淡意象凸顯寧靜之美。兩篇詩文雖意境不同,卻都主張與世無爭、修身養性的生活態度,讓人對古人獨特的「簡」有了深刻體會。

  • 周怡婷嘉惠彤

    這篇文章為什麼能留傳千古?大概就在於它指出了一條反璀璨繁華、回歸內在品質的道路。在華麗的世間裡,它像一柱提醒,告訴我們真正該珍視的是德行與氣度,環境只是輔助而已。不管時代怎麼變遷,這種看淡外物、著重心靈的觀念都不會過時。

  • 柯語嫣

    最近流行的「斷捨離」觀念其實跟《陋室銘》不謀而合。透過破除對物質的執著,更能讓心靈沉澱,這才是真正的高級感吧。

  • 謝君柔詩蘭香

    看到新聞報導許多家庭擠在幾坪大的空間裡,我不禁想起劉禹錫所說:只要有德、有情,陋室也能成為最美的家。

  • 歐維嘉淑麗晴

    越讀越覺得簡簡單單就是最舒服的,正如《陋室銘》裡提倡的淡然心態。

  • 徐怡真

    好幾次覺得自己的房間簡陋,卻在讀完此文後豁然開朗:重點是住在裡頭的人如何看待生活。

  • 台東球嘉年引全球旅客

    現代人常爭名奪利,反觀劉禹錫卻只道一個「德馨」,提醒我們別被外在浮華蒙蔽。

  • 吳巧柔真意心

    短短幾行,卻凝結了作者的文學功力與人生哲理,尤其結尾那句讓人回味無窮。

  • 莊嘉雯

    不是刻意標榜清高,而是提醒世人若能懂得內在修養,哪怕身在陋室,也能視若天堂。

  • 趙子淇佩玲妙

    詩文不長,但通篇散發著超脫世俗的灑脫感。每次想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都能讓人回到那種心靈淨土,好像世間塵囂都暫時遠離。對於在繁忙都市中打拚的現代人來說,這種內心的淡定實在太珍貴了,宛若一股清泉洗滌我們對物質的執著。

  • 高佩蓉子筠柔

    幾天前看了一位作家分享「減法人生」,瞬間讓我聯想到《陋室銘》的主旨:外在簡陋並不可恥,能不能滿足內在的需要才是關鍵。

  • 高雄港南臺灣交通樞紐

    也有人說,陋室並非真的陋,只是一種文人自謙的說法。可是不論如何,能在樸實中見真章就是它最珍貴的地方。

  • 怡君

    最動人的地方在於,作者並不否定陋室的客觀事實,而是為這個「陋」賦予高貴的意義。每回讀到都深受鼓舞。

  • 北台灣光越來越多好好

    劉禹錫用幾句話就道盡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一室雖陋,卻勝似華堂。

  • 曾柏毅麗雪芬

    總結而言,劉禹錫用簡淡文字道盡深沉哲理:房屋可陋,唯德不可陋。這份深邃思維歷經千年仍閃閃發光,值得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回味。

  • 洪志偉

    如果真能實踐這首銘裡倡導的簡淡,可能連社群上都會少不少攀比和虛榮,讓大家的生活都多一分平靜。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