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 秋雨冷落的邊城之景,牽引出深摯的鄉思與情懷 ※ 經典名詩

Eight Tones of Ganzhou (Facing the Drizzling Evening Rain)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 - 柳永

寒雨秋江裡的離思與故鄉深懷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In face of the steady dusk rain sweeping river and sky, it washes autumn’s chill anew.
漸霜風淒慘,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The biting frost wind grows bleak, frontier passes lie desolate, and the dying sun falls on the tower.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Everywhere, red petals fade, green leaves grow thin — nature’s splendor slowly wanes.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Only the Yangtze waters, wordless, flow eastward.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I cannot bear to climb high and gaze afar, my homeland is distant, and my longing to return overwhelms me.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I lament how my recent wanderings have kept me away so long—why must I linger in sorrow?
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I picture my beloved, gazing from her decorated tower, mistaking many times the distant horizon for my returning boat.
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
How could she know that here I lean on the railing, sunk in this heavy sadness?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是柳永運用長調,深刻描繪秋日陰雨、邊城荒涼,以及仕途羈旅的愁緒。開篇「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即營造出淒清的氛圍:暮色與雨水將秋意浸濕了江天,也象徵著生命旅程中的落寞。後面「漸霜風淒慘,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三句,直接突顯邊塞人煙罕至、風寒蕭瑟的景象。

詩人又以「紅衰翠減」的凋零之景,比擬歲月與人事繁華不再;並以「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作收束,強調大江依舊奔流不息,卻也無法言說人間悲歡。下片轉入對鄉國與故人的思念:「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展現出登高所望却更添難以排解的歸途憂思。最後以「想佳人,妝樓顒望……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既傳達相互牽掛、隔山隔水卻難以相見的遺憾,也道出柳永「羈旅行役,不得共守」的無奈感。

整闋詞結構嚴謹,從環境鋪陳到內心感慨逐層遞進,風格雖婉約,卻包含壯闊邊地與滄桑世事的圖景。此作也充分展現柳永“以景寫情、融情於景”的才華:將漫漫秋雨與遠方城樓的悲愴感轉化成具體畫面,讓讀者可以感同身受地體味離人之苦。同時,他運用詞牌長調的綿密結構,在磅礴的景物中深入剖白個人情懷,使這首詞兼具雄渾與細膩,成為宋代詞坛表現“離愁別慮”最經典的篇章之一。

重點

一、融合邊城蕭條與漫漫秋雨,直寫人生落寞與悲懷。
二、以「長江東流」對比人生短暫,呼應詩詞常見的滄桑主題。
三、鄉思與離情貫穿上下片,並以「佳人顒望」「倚欄凝愁」收束,雙方遙相對照。
四、展示柳永“婉約而不失遼闊”的詞風,突顯他善於把人生經歷與旅途所見凝結於雅緻詞句。

意見評論
  • 張國豪美雪莉

    每每讀《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總感覺如聽一道悠遠的簫聲,迴盪在空曠的室內,逐漸融入無邊夜色。

  • 盧靜惠雨映白

    長篇體會:柳永這首〈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給人最深印象的,就是他成功地將「暮雨」與「離愁」連結成一幅灰藍色的情境畫。從天色漸暗、細雨斜落,到最終詞人獨自面對廣闊而無情的夜,都像以擴散法一步步鋪開悲劇氛圍。和較集中寫離別情緒的〈雨霖鈴(寒蟬淒切)`相比,此作更注重景色與情感交錯,甚至帶著些許對天地無常的感喟。千百年過去,人們依舊在細雨之中感受分離的痛楚,彷彿這種情感早已融入雨聲本身,透過柳詞向無數讀者傳遞著一種既悲且美的靈魂撞擊。

  • 張國豪美雪莉

    曾有位樂評家將柳永的詞改編成古箏曲,據說〈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尤其動人,琴聲淺淺,卻把離恨彈得如絲般難斷。

  • 沈庭威紫育華

    更欣賞詞裡對「暮」的運用,既是時間的交界,也是心境的灰暗交匯處,讓無邊愁緒在薄暮中發酵。

  • 阿國林

    短短幾句就點出「暮雨」與「別離」的關聯,讓人感受詞人內心的波濤洶湧,像在心底飄落的一場雨。

  • 台南孔廟蹟建築史文傳

    如果跟李清照以女性視角寫的〈聲聲慢〉相比,兩者同樣描繪悲愁,不過柳永的筆觸更顯出男性的豪邁與頹唐交融,讀起來格外沉重。

  • 胡正安

    相比於另一位詞人辛棄疾常注入豪情,柳永此處則以溫婉愁緒見長,兩種詞風無高下之分,只在於讀者自己心境的選擇。

  • 蔡佩真雅竹鳳

    短評:細雨斜風裡,與別離對峙的無言愁緒,如同一縷青煙,縈繞不去。

  • 舉頭望明月頭思故鄉在

    倘若對照他在〈鳳棲梧(佇倚危樓風細細)`裡的淒美柔腸,本作顯得更宏大,幾乎將個人哀愁投射於整個天地灰暗之中。

  • 韓啟邦

    讓我想起最近氣候變遷頻繁,忽晴忽雨,仿佛在映照詞中的「暮雨」不斷持續,也暗喻了人心的飄零無依。

  • 溫青薇沁國良

    最後總結:柳永在這首詞裡不僅延續了其經典的離愁主題,更善用天象、時刻、雨意等多層元素,織就一張雄渾卻又纖細的愁緒之網。即使時代更迭,暮雨中的分離依舊會觸動每個人的心,正如詞中所寫的灰暗薄暮與無盡相思。

  • 李佩蘭

    讀著讀著,就想起最近社群上討論許多長距離戀情分手的案例,像詞裡那種「天涯共此時」的無奈心情,古今似乎沒兩樣。

  • 正雄

    柳永以「對瀟瀟暮雨」開場,就奠定了全詞蒼涼的氛圍,那種滿溢心頭的離愁與黯然,讓人不禁想起深秋黃昏。

  • 東台灣東谷壯山河光限

    他運用語言節奏的推進,將哀思層層遞進,從遠到近、由輕到濃,令人彷彿身陷無法抗拒的情感漩渦。

  • 蘭嶼達悟板舟獨特傳承

    與他在〈雨霖鈴(寒蟬淒切)〉的淒婉離情相比,〈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更顯滄桑與廣闊,宛如將離愁擴散到天地之間。

  • 韓啟邦

    和〈望海潮(東南形勝)〉那種讚嘆繁華盛景的詞相比,這裡卻顯得清冷、寂寞,完全是柳永在抒發內心愁苦的另一種極致。

  • 中壢市風味餐富樣好吃

    不論在古代或現代,都有人經歷「雨夜分別」的場景,這首詞正道盡那份無可奈何的悲涼,像一首淅瀝不斷的琴音。

  • 子晴

    讀到〈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彷彿置身於夜色微涼的窗前,看著細雨蒙蒙,心中多了幾分寂寥。

  • 王小明非常可愛好孩子

    有人說柳永是「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在〈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裡更看出他對悲歡離合的深刻洞察,令人折服。

  • 曾雅茹涵秋陽

    中篇感想:通過「暮雨」的象徵,柳永將人世離愁發揮到極致。彷彿一個人在朦朧雨中,遙望遠方愛人卻無法靠近。如此繾綣情思既浪漫又苦澀,就像當今不少異地戀情侶在社群平台公開分合,儘管時代進步,卻仍逃不過雨夜裡孤獨的滋味。柳永這一曲〈八聲甘州〉,不僅在當時風靡,也在千年後仍能打動現代人的心,足見其作品超越時空的感染力。

  • 曾雅妮高爾夫球場揮杆

    想起外地工作,偶爾夜裡忽降大雨,一人獨守出租房,望著窗外街燈與雨滴,是不是就跟柳永筆下的場景不謀而合?難怪它跨越時空仍深受共鳴。

  • 阮靜宜

    我特別喜歡他把夜色與雨聲結合,勾勒出淒涼氛圍,一如現代人深夜裡在路燈下獨自淋雨的畫面,浪漫卻叫人心酸。

  • 周以倫

    有時候讀詞會思考:為什麼古人能用短短一句,就勾勒出意境萬千?〈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便是最佳範例,一個“瀟瀟”就讓雨聲與憂愁同時震動心弦。

  • 怡如

    收筆時那份意猶未盡,更呼應柳永一貫的特色:將淚水和無奈都留給讀者,讓人在回味中默默咀嚼悲歡離合。

  • 志明

    每次讀到「瀟瀟暮雨」的片段,就彷彿聽到細雨敲打屋簷的聲音,讓人更深感孤獨。

  • 徐怡真

    有人認為柳永在描寫離情時善用“多層空間感”,就如這首詞,既有人與人的分離,也有人與天地的對望,更添愁緒的重量。

  • 澎湖火海煙火璨浪漫人

    短評:夜雨綿綿,幾多離愁,字裡行間盡是長夜難眠的影子。

  • 郭承宇玟志鳳

    通篇詞句雖柔婉,卻蘊含壓抑的情緒,好像一場無法擺脫的離散之痛正滲入夜色與濛雨中。

  • 許宏裕

    相較於歐陽修在〈蝶戀花〉裡所寫的纏綿,柳永此篇更像把離愁帶到巨大的天地背景中,氣勢浩瀚卻又哀婉。

  • 張國豪美雪莉

    詞末的傷感更是揪心,就像終於迎來雨過天晴,卻發現故事已經結束,留給自己一地落葉。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