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 一首反映二戰前夕社會氛圍與人類希望的經典詩作 ※ 經典名詩

A dimly lit urban street in late 1930s Europe, with vintage buildings and old-fashioned lampposts casting long shadows. In the background, faint silhouettes of people walking hurriedly under a cloudy night sky filled with tension. A glowing light shines through a window, symbolizing hope amidst despair.

September 1 1939 - W.H. Auden

1939年9月1日 - W.H. 奧登

反思歷史傷痛,探尋人性光明

I sit in one of the dives
我坐在其中一間破舊的酒吧裡
On Fifty-second Street
在第五十二街上
Uncertain and afraid
不確定且害怕
As the clever hopes expire
當聰明的希望消逝
Of a low dishonest decade:
在一個低劣且不誠實的十年裡:
Waves of anger and fear
憤怒與恐懼的浪潮
Circulate over the bright
在明亮的
And darkened lands of the earth,
和被黑暗籠罩的大地之間流傳,
Obsessing our private lives;
困擾著我們的私人生活;
The unmentionable odour of death
死亡那難以言喻的氣味
Offends the September night.
冒犯了九月的夜晚。
Accurate scholarship can
精確的學術研究能夠
Unearth the whole offence
挖掘出整個罪行
From Luther until now
從路德至今
That has driven a culture mad,
讓一個文化瘋狂,
Find what occurred at Linz,
找出林茨發生了什麼,
What huge imago made
是什麼巨大的意象創造了
A psychopathic god:
一個精神變態的神:
I and the public know
我和公眾都知道
What all schoolchildren learn,
所有學童學習到的事,
Those to whom evil is done
那些被施加邪惡的人
Do evil in return.
會回報以邪惡。
Exiled Thucydides knew
流放的修昔底德知道
All that a speech can say
演講所能說的一切
About Democracy,
關於民主,
And what dictators do,
以及獨裁者所做的,
The elderly rubbish they talk
他們所談論的老生常談
To an apathetic grave;
對著冷漠的墳墓;
Analysed all in his book,
在他的書中分析了一切,
The enlightenment driven away,
驅逐了啟蒙,
The habit-forming pain,
習慣成自然的痛苦,
Mismanagement and grief:
管理不善與悲傷:
We must suffer them all again.
我們必須再次承受它們。
Into this neutral air
進入這片中立的空氣中
Where blind skyscrapers use
盲目摩天大樓利用
Their full height to proclaim
它們的全高宣告
The strength of Collective Man,
集體人類的力量,
Each language pours its vain
每種語言都傾瀉其徒勞的
Competitive excuse:
競爭藉口:
But who can live for long
但誰能長久生活在
In an euphoric dream;
狂喜的夢境中;
Out of the mirror they stare,
他們凝視著鏡子外,
Imperialism's face
帝國主義的面貌
And the international wrong.
和國際性的錯誤。
Faces along the bar
沿著吧檯的面孔
Cling to their average day:
緊抓著平凡的日子:
The lights must never go out,
燈光絕不能熄滅,
The music must always play,
音樂必須永遠播放,
All the conventions conspire
所有的習俗密謀
To make this fort assume
讓這堡壘假裝
The furniture of home;
家的家具;
Lest we should see where we are,
以免我們看到自己身在何處,
Lost in a haunted wood,
迷失在鬧鬼的森林中,
Children afraid of the night
害怕夜晚的孩子們
Who have never been happy or good.
從未快樂或善良。
  • 此翻譯保留原詩的標點與風格,並試圖忠於原文的語意與情感。

詩作背景與主題

《1939年9月1日》是W.H. Aude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天創作的詩作,記錄了他在紐約一家酒吧裡的感受與思考。這首詩探討了當時世界的混亂局勢、人類的困境,以及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無力感。

第一段:時代的不安

詩人坐在52街的一家酒吧裡,內心充滿不確定與恐懼。“低劣而不誠實的十年”指涉1930年代,這個時期充斥著政治欺騙與道德淪喪。全球性的憤怒與恐懼像浪潮般席捲各地,死亡的氣息在九月的夜空彌漫。

第二段:歷史的罪行
  • 詩人認為學術研究可以揭示從馬丁路德到現代的所有罪行,特別提到希特勒的崛起(“Linz”是希特勒成長的城市)。
  • 引用了學校教育的基本道理:“那些被施加惡行的人,也會以惡行回報”,暗示納粹主義的興起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處罰性條約有關。
  • 第三段:歷史的重演

    詩人提及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他記錄了民主制度的運作與獨裁者的行為。“我們必須再次承受這些痛苦”表達了歷史不斷重演的悲觀看法。

    第四段:現代文明的虛偽
  • 高聳的摩天大樓象徵集體力量的展示,但各國語言中充滿了空洞的藉口。
  • 詩人批評帝國主義的面孔和國際間的不公義,指出人們無法長久活在自我陶醉的夢想中。
  • 第五段:日常生活的逃避

    酒吧裡的人們依附於平凡的生活,燈光不能熄滅,音樂必須持續播放。這種生活方式就像布置成家的堡壘,讓人們避免面對現實——迷失在恐怖的森林中,像害怕黑夜的孩子。

    第六段:人性的缺陷
  • 即使是重要人物的激進言論也不如我們的願望粗鄙。
  • 尼金斯基對狄亞基列夫的描述反映了普遍的人性:每個人都渴望獨佔的愛,而非普遍的愛。
  • 第七段:日常的誓言

    通勤者從黑暗走向倫理生活,重複著早晨的誓言。政府官員醒來繼續他們不得不玩的遊戲,但誰能解救他們?誰能為沉默者發聲?

    第八段:詩人的使命
  • 詩人宣稱自己擁有的只有一個聲音,用來揭開謊言:
    • 街上普通人的浪漫謊言
    • 權威機構的謊言(其建築物直衝雲霄)
  • 強調不存在所謂的國家,沒有人能獨自存在。“我們必須相愛或死亡”成為全詩的核心訊息。
  • 第九段:希望的火花

    雖然世界在夜晚的防禦下陷入昏迷,但正義之士仍在交換訊息,閃爍著諷刺的光芒。詩人希望自己能像他們一樣,在否定與絕望中展現肯定的火焰。

    總結

    這首詩深刻地反映了二戰前夕的世界局勢與人類處境。Auden通過個人觀察與歷史反思,呈現出一個充滿矛盾與危機的時代。儘管面臨黑暗,詩作最後仍保留了一絲希望的光芒,呼籲人們相互關愛。

    重點

    這首詩深刻剖析了1939年二戰爆發時的恐懼與不安,同時也呼籲人們在黑暗中尋找愛與真理的光芒;它提醒我們即使處於混亂時代,也要堅持正義和同情心,展現出文學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

    意見評論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