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那基立的毀滅」※ 天譴的瞬息:亞述軍隊敗亡與信仰之力的史詩敘事 ※ 經典名詩

A dramatic battlefield scene at night showing Assyrian cavalry and chariots caught in divine destruction, with fiery skies and angelic figures appearing amidst chaos

The Destruction of Sennacherib - Lord Byron

散那基立的毀滅 - 拜倫勳爵 (Lord Byron)

神威一瞬:亞述軍隊與神祇裁決的壯烈摧毀

The Assyrian came down like the wolf on the fold,
亞述人如狼般撲向羊群,迅疾襲下,
And his cohorts were gleaming in purple and gold;
他們的部隊披掛著紫金輝彩熠熠生輝;
And the sheen of their spears was like stars on the sea,
長槍的光芒恰如海面群星閃耀,
When the blue wave rolls nightly on deep Galilee.
宛若藍色波浪夜裡在迦利利深處起伏。
Like the leaves of the forest when Summer is green,
猶如夏日青蔥森林的葉片一般繁茂,
That host with their banners at sunset were seen:
在夕陽中,人們看見軍勢與旌旗鋪陳天際;
Like the leaves of the forest when Autumn hath blown,
猶如秋風吹拂林海,葉落紛紛,
That host on the morrow lay wither'd and strown.
翌日,那支軍勢猶同枯葉凋散大地。
For the Angel of Death spread his wings on the blast,
只因死神在風中展翼席捲,
And breathed in the face of the foe as he pass'd;
他所經之處,將死息吹向敵人的面龐;
And the eyes of the sleepers wax'd deadly and chill,
沉睡的眸子頓成死亡寒寂,
And their hearts but once heaved, and for ever grew still!
他們的心臟驀然一搏,便從此永恆靜止!
And there lay the steed with his nostril all wide,
戰馬倒臥,那寬張的鼻孔依舊敞開,
But through it there roll'd not the breath of his pride:
但再也噴不出他驕傲的粗喘;
And the foam of his gasping lay white on the turf,
他的喘息泡沫白花,在草地上遺留,
And cold as the spray of the rock-beating surf.
猶如拍岸波濤的浪花般冰冷;
And there lay the rider distorted and pale,
騎士也倒臥此處,面容扭曲而蒼白,
With the dew on his brow, and the rust on his mail:
露珠凝於額上,鎧甲覆滿銹跡;
And the tents were all silent, the banners alone,
帳篷全無聲息,唯有孤旗獨立,
The lances unlifted, the trumpet unblown.
長槍不再舉起,號角也已緘聲。
And the widows of Ashur are loud in their wail,
亞述的寡婦哀號震天,
And the idols are broke in the temple of Baal;
巴力神殿裡的偶像盡已破碎;
And the might of the Gentile, unsmote by the sword,
外邦人雄師,未受刀鋒所擊,
Hath melted like snow in the glance of the Lord!
卻在主的注視之下,如雪般消融無蹤!

《散那基立的毀滅》(The Destruction of Sennacherib)和本作〈The Destruction of Sennacherib〉常被混淆,但實際上拜倫於其眾詩裡,也借聖經舊約題材創作許多「史詩般」詩篇,〈散那基立的毀滅〉即一例。此作〈The Destruction of Sennacherib〉敘述亞述王散那基立之軍向耶路撒冷進軍,卻在一夜之間遭天使力量擊潰的過程。整首詩充滿戲劇張力,對比「軍勢盛大」與「瞬間毀滅」。

拜倫在詩中運用強烈對比與節奏,描繪出亞述軍「如狼撲羊」的凜然氣勢,以及「猶如林葉盛衰」的瞬息崩解。同時,他將神力之介入描繪得壯麗而又神祕:敵軍非死於刀劍,而是因「天使之翼的吹息」陷入永恆沉眠。此等超自然懲罰彰顯信仰與神威,昭示軍事強權在「神聖意志」面前可一瞬崩壞。

此詩篇幅雖不算長,卻以清晰優美的韻律和鮮明的意象打造了傳奇氣氛。當描寫戰馬倒臥、號角緘聲、旗幟孤單,皆營造一幅完全被毀滅的靜寂戰場圖景,再由「亞述寡婦痛哭、偶像崩毀」達到最後強烈的對比收束。對於浪漫主義詩人拜倫而言,這也是他少數直接借聖經題材進行創作的詩章,以富於節奏的押韻四行詩體展現史詩般的震撼效果。

重點

• 詩取材自《聖經》舊約「散那基立之戰」,描繪亞述大軍突遭神力擊潰。
• 運用強烈對比:軍勢盛大彷彿狼群,卻瞬間如枯葉凋零。
• 韻律流暢,充滿敘事張力:從士兵、戰馬、帳篷無聲,到寡婦哀號的戲劇場面轉折。
• 與浪漫派傾向一致:使用史詩或傳奇題材,凸顯人類命運與神意/超自然間的矛盾。
• 展示拜倫對「權力 vs. 神性」的思考:人間雄師在神的凝視下終究如雪般消融。

意見評論
  • 玉婷

    每一句都帶著強烈畫面感,好像夜裡能聽到兵戈之聲轟然消失,只剩下荒寂悲涼散落戰場。

  • 沈國興

    讀來讓我想起某些電影裡突如其來的結局:大軍壓境卻一夕全滅,在視覺與心理衝擊下,讓觀眾窒息不已。

  • PsychDepth

    有人可能誤以為拜倫僅在述聖經故事,實則他更借此說明英雄主義在神意或命運前的脆弱,浪漫派愛用這種對照來警醒世人。

  • 怡如

    若對照華茲華斯一貫溫柔描繪自然,拜倫則將自然與命運拌在一起,更崇尚狂暴突變的浪漫力量。

  • 王大明

    表面寫“薩拿基立之軍”倒地,實際或是在暗指任何似無敵之勢的軍隊或勢力,都逃不過時間或天命的制裁。

  • 高佩蓉子筠柔

    當最後出現“戰士與戰馬皆倒下”景象時,讀者似能聽到死一般寂靜迅速蔓延,是浪漫派最擅長呈現的悲劇美學。

  • 高雄港南臺灣交通樞紐

    最後讀罷,只剩心裡那股沈沈空洞:彷彿聽完一曲盛宴後的最後弦音,衝擊仍在腦海迴響,提醒人莫沉溺狂妄,警醒永存。

  • 北投溫泉泡湯除疲癒心

    有讀者認為這首暗喻人類高峰成果往往不堪一擊,但拜倫更強調命運戲弄下的哀痛與遺憾,是浪漫派典型的英雄幻滅觀。

  • 雲林北港宮媽文化典熱

    在浪漫派詩裡,天譴時常出現,拜倫此詩也運用了這種手法,並高調將神力與王軍對置,呈現“人力終不及天力”的主題。

  • 范美茵晴采萱

    大軍氣勢恢弘,卻終為天威所滅,也讓人思考今人科技發展迅猛,但若不敬畏自然或理性,也可能一夕崩解,與詩裡觀點有異曲同工之處。

  • 簡婷婷備出發去旅行囉

    詩裡那股戰火與毀滅的氣勢,一開始就震撼人心,讓人讀來背脊發涼。

  • 冠廷

    想像拜倫當時的讀者也許會驚嘆:怎會用如此鮮亮詞句形容毀滅?這正是浪漫派對“殘酷美”的獨特嗜好。

  • 洪嘉傑靈雪儀

    換到今天,我們也目睹一些看似不可動搖的權勢忽然崩塌,與此詩遙相呼應,在宏大場景裡體現人類對命運的驚懼與省思。

  • 傅軒容怡映玉

    末段描述猶如清晨冷風掃過戰場,那種瞬間的寂靜,把剛剛的戰馬嘶鳴與號角聲全部抹滅,讀來讓人心寒。

  • 柯曜任

    他用明快的韻律呈現宏大毀滅,讀起來彷彿在聽一首警世編年詩,一針見血指出“盛極而衰”道理。

  • 小明

    面對如此宏大的軍勢與突如其來的崩解,彷彿看見一幕絢麗煙花在夜空綻放後驟然歸於寂靜。

  • 王小明非常可愛好孩子

    從字裡讀到那股毀滅帶來的肅殺之意,也看見拜倫對勝敗無常的嘲弄與欷歔,浪漫派一直注重英雄悲劇意象,而此詩可謂其中典範。

  • 鄭凱文

    能感覺拜倫刻意強化對聖經典故的引用,可能在當時也有警世作用,象徵神力終將擊敗人類的傲慢。

  • 美美

    也許時代改變,但詩裡那種“強者忽然覆滅”的主題依舊在當今社會不斷重演,就像閱聽眾常在新聞裡看到政權或企業一夕崩盤的案例。

  • 魯憶馨綺心柔

    詩末停留在絕望靜默中,不是只渲染悲慟,而是帶著冷靜揭示:任何看似不敗的力量,也有一日瞬斷生命線。

  • 阮靜宜

    雖是古代場景,仍能感受到拜倫強烈的浪漫派風格:在豪情敘事後面,藏著對人類脆弱性的深刻感慨。

  • 呂依彤

    比起拜倫某些寫愛情慷慨激昂的詩,這首則更像一則殘酷曙光告訴人:面對天威或命運,曾經的誓師與驕傲終究化作沈寂。

  • 嘉文

    拜倫運用流暢且有力的節奏,刻畫了將軍薩拿基立之軍勢忽然毀滅的悲壯畫面。

  • 王大明

    詩中強調天神或某種不可抗力摧毀大軍,令人大感震撼,也警示人類不要恃勢自得。

  • 蘇麗華

    想起有些現代電視劇專愛描寫一夜間佔盡優勢的勢力崩解,也能與此詩呼應:人類驕傲往往在最盛時反轉敗局。

  • 段小麗

    文字結構簡潔富韻律,每一節都呼應大軍與毀滅過程,好像一曲交響樂從高亢到驟停,震撼讀者。

  • 章炳維柔惠欣

    拜倫以流暢韻腳展現毀滅景象,對讀者形成強烈聲響效果,讓人隨著節奏進入戰場氛圍。

  • 怡如

    每次再看此詩,都覺得他用極少行數就完成一幅震撼畫面,堪稱浪漫派短篇敘事詩的典型範本。

  • 大明王

    每讀此詩,都會回想那狂飆突進的畫面:雷鳴般的軍隊瞬息倒地,夜色與黎明間的交替宛如殘酷天喻。

  • 郭承宇玟志鳳

    文字節奏朗朗上口,宛如戰鼓急促,讀到結尾卻是一場無聲的結束,將拜倫對於強權與天意的思考推到極致。

  • 建宏

    詩裡充滿宏大感與詩意,卻不拖沓,拜倫用簡短段落就勾勒出整個驚天場景,展現他駕馭敘事的功力。

  • 謝君柔詩蘭香

    詞語裡閃爍金碧色澤的描寫,混雜慘烈落敗結局,形成對比,更凸顯盛極而衰的殘酷衝擊。

  • 張志強

    詩中反覆出現光與暗的對比,尤其那些華麗形容詞,明明在頌讚軍容,卻也在隱示最終會走向枯槁與靜寂。

  • 潘信諾

    有人說那股滅亡的畫面象徵“驕者必敗”,現代社會也常見企業或人物一夕崩壞,與詩裡的教訓如出一轍。

  • 周以倫

    與雪萊某些描寫革命的詩作相比,拜倫這裡聚焦於聖經典故與戰爭瞬間,一切都在刹那間翻覆,兩位詩人皆展現對歷史或經典場景的浪漫化詮釋。

  • 家豪

    若拿來和拜倫的《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相比,後者常側重個人旅程與內在感懷,這裡則以磅礴外在敘事展現古今戰役的殘酷,兩者都凸顯拜倫的多樣創作面。

  • 思穎

    有人評價此詩像一則古老傳說編年紀,然而拜倫的浪漫派手法將神聖與戲劇性結合得絲絲入扣,遠超出單純敘事。

  • 熊佩儀宛筠晴

    與拜倫另一首《When We Two Parted》纏綿傷感不同,這裡是大格局的外在敘事,落差頗大,卻同樣顯示拜倫對人性或命運的陰影面有極敏銳洞察。

  • 許庭薇

    以簡練筆觸就傳遞出戰爭的突變,如同現代突發新聞裡描述某地忽然陷入衝突,叫人寒毛豎立。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