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毀」※ 韓愈論毀譽得失與個人修養 ※ 經典名詩

On Criticism

原毁 - 韩愈

探討毀譽背後的人性洞見與自省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In ancient times, the true gentleman held himself to strict, thorough standards, yet approached others with lenient, simple regard.
責己者,所以自修;待人者,所以安仁。
By holding oneself accountable, one nurtures self-cultivation; by treating others generously, one preserves benevolence.
故能立於世,而不為毀所撼。
Hence, such a man can stand firm in the world, unshaken by slander.
夫毀人者,誰也?人自毀也,非人毀之也。
Who truly brings a person to ruin? One ruins oneself—no outside voice can do so unless the foundation is weak.

《原毀》是韓愈探討毀譽之間、個人立身處世的經典文章。文章名為“原毀”,意指剖析詆毀與批評的本質,進而反省自我修持的重要。韓愈首先指出,古代的君子對自我要求極為嚴格,重在反省與約束自身;而面對他人時則寬宏大量,不苛責挑剔。他認為,真君子之所以能立足於世,主要源於內在的品格完整,並不會輕易被外界的毀謗動搖。若自身品德堅固,不論他人如何攻訐,都無法使一個堅守道義的人真正被摧毀。

同時,韓愈也強調人的敗亡往往來自於內在的虛弱,而非他人的言論。換言之,若自身無道或品行不端,任何微小的誤解或批評都可能造成嚴重的打擊。這一觀點既在呼籲人們重視自省、築固內心的道德根基,也呼應了儒家經典中關於修身、齊家、治國的層層邏輯。通過文章中所舉例和理論推演,韓愈提醒世人:毀譽不過是一面鏡子,關鍵在於是否能潔身自好,並內化外界的評價為自我磨練的契機。

這篇文章對後世影響深遠,常被視為人際關係與自我管理的重要箴言。它強調“責己”比“責人”更關鍵,意即先修飾好自己,才能在外在世界中坦然立足。韓愈的見解在於,他不僅揭示人際毀謗多半只是表層現象,更呼籲人們應將焦點放在自我是否問心無愧。此文體現了韓愈一貫的古文運動風格——結合論理與文采,從社會現實出發,進而提煉出深具倫理價值與修身意義的主張。

總而言之,《原毀》闡明了內因遠勝於外因,個人若能牢守信念、堅持正直,便不易受毀譽左右。這種透過自省與修為對抗外界波動的思維,也對現代社會的個人心態與職場倫理產生呼應價值,在浮華紛擾的環境中依然值得借鑑。

重點

一、毀譽往往是外在聲音,真正的關鍵在自身修為。
二、君子自持嚴格標準,對他人卻以寬容為懷。
三、外在詆毀只有在自身虛弱時才具破壞力。
四、先立己而後安人,是韓愈強調的修身處世之道。

意見評論
  • 周杰倫創作魅力無限讚

    和李白的浪漫飄逸不同,韓愈在〈原毀〉顯得更理性與堅毅,像身著鎧甲的戰士,在論辯場上毫不退讓。

  • 子晴

    行文犀利卻不雜糟,條理分明,體現韓愈在古文運思上的巧妙。

  • 賴昀真璐香菱

    語氣猛烈卻不莽撞,算是一種高明的古典論戰風格。

  • 白日山盡黃河入海流兮

    看似議論他人毀謗,實際上暗含對社會與人性弱點的批判。

  • 吳美婷參加校園歌唱賽

    讀來彷彿能聽到韓愈憤懣的聲音,他用冷靜筆觸,卻一字字充滿力道。

  • 白日山盡黃河入海流兮

    整篇文字透著一股剛直與憤慨,彷彿在提醒人們要堅守心中的正義。

  • 王子洋

    面對毀謗時,他並非選擇忍讓,而是勇敢揭露禍源,猶如點破人性的盲點。

  • 亭君

    讀到後半段,能感受到韓愈對世人習慣人云亦云的嘆息,也看到他堅信正直自可不懼流言的自負。

  • 蘇麗華

    我特別喜歡韓愈在文中那種掷地有聲的論證方式,像一把淬鍊之劍,直斬虛妄。

  • 謝仁傑

    曾看到有位網友在社群平台被抹黑,心力交瘁,讓我想起韓愈此文:若人心動搖於流言,真相便難顯現。

  • 蘇打綠是一個棒的樂團

    與杜甫憂國憂民的詩作相比,韓愈在〈原毀〉裡更聚焦於個體面對毀謗時的理直氣壯與辯護,少了些悲天憫人的情懷,多了強烈的個人立場。

  • 承恩

    文末讓人感受到希望:只要保持清白與正道,就能不懼那些流言,因為真相終會浮現。

  • 曾俊偉

    有人會說這篇文章只適合古代,我卻覺得在現代依然切中時弊,畢竟「毀謗」的形式並未消失,只是換了媒介。

  • 蕭孟辰愛雪妮

    光從文題就能看出此文的主旨:挖掘「毀謗」的本源,同時也揭露了人性的軟弱。

  • 楊書芳

    有人說〈原毀〉像是一封公開信,指責世俗對正直之人的誤解,讓我印象深刻。

  • 宛真

    韓愈筆鋒銳利,非常適合閱讀時大聲朗誦,彷彿能從中獲得一股正氣。

  • 台北故宮物珍藏史文物

    最終,韓愈透過此文告訴我們:毀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隨波逐流的人心。

  • 大華

    句句如同警鐘,告誡人們對讒言要時時警醒。

  • 冠廷

    作者深諳「毀譽不由己」的道理,卻仍呼籲人們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輕信浮言。

  • 春眠不覺曉處聞啼鳥聲

    韓愈對人性之惡有深刻洞察,他用〈原毀〉讓讀者看清:毀謗之所以盛行,往往是因為群眾缺乏理性判斷。

  • 汪柏岳真詩瑤

    與〈師說〉的勸學主旨不同,〈原毀〉更像在告誡讀者如何面對外界的攻訐,教人如何堅定內心。

  • 薛依宸子惠洋

    我總覺得此文對當今的媒體環境頗具借鑒意義:言論自由雖好,但若不加辨識地傳播謊言,結果不堪設想。

  • 張志強

    古文言簡意賅,卻能讓我們明白:與其怕被毀謗,不如堅守真誠,以行動自證。

  • 洪嘉傑靈雪儀

    全文讀來如辛辣之劍,直指人心的虛偽。

  • 雲林北港宮媽文化典熱

    它像一盞鏡子,照出人性的明與暗,也提醒我們審慎評估自己與別人的言行。

  • 國華

    整體結構嚴謹,層層推進,讓人深刻體會到作者對毀謗這件事的痛恨與決心。

  • 盧靜惠雨映白

    文字不冗長,卻連綿不絕地擊打讀者的心,教人反省言語的殺傷力。

  • 廖晨熙

    近來,演藝圈常出現捕風捉影的花邊新聞,謠言擴散速度之快,正好對應了韓愈所談「毀」的破壞力。若不及時澄清或保持理性看待,很可能傷及無辜。

  • 簡婷婷備出發去旅行囉

    若再聯想到他在〈進學解〉裡對讀書人的勉勵,就更能看出韓愈對世道人心的強烈期待。那裡告誡讀書當修身,這裡則直斥毀人者之短視與不義。

  • 曹俊彥惠靖君

    或許立場不同的人會各持己見,但〈原毀〉的價值在於讓我們正視言語的威力,並學會辨別是非。

  • 梁宥涵銘姿蓮

    讀完之後,彷彿受到震撼教育:在面對是非時,不僅要有明辨力,更要有勇氣挺身維護真相。

  • 柯曜任

    若不是作者親身經歷或見識過毀謗之苦,很難寫出如此深刻的批判與自我辯護。

  • 宜君

    全文充滿自信,亦不失對世人的呼喚,希望人們別再被流言蒙蔽。

  • 芷柔

    語調看似平靜,實則暗藏雄辯,似在法庭上替自己與正義發聲。

  • 願一心人白頭偕老可好

    看完後,心中不免思考:在現代職場或校園裡,是不是也存在類似的毀謗?人若不堅定,就容易被流言擊倒。

  • 徐建豪立志新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假消息與網路謠言層出不窮,何嘗不是另一種「毀」?若能細讀此文,或許能學到韓愈的堅持與警惕。

  • 中台灣遊地山水秀語花

    前陣子新聞常報導網路謠言肆虐,正讓我想起〈原毀〉裡對流言與毀謗的控訴:人若隨波逐流,就會助長不實指責。

  • 邱建華薇若真

    簡短篇幅卻能感受到韓愈的銳利觀察力。

  • 謝若璇

    無論古今,讒言都可能毀掉一個人的名譽和人生,此文正呼應出社會屢見不鮮的真實案例。

  • 李佩蘭

    若跟韓愈的〈馬說〉相比,前者談人才被埋沒,後者則直接揭露毀譽是非。兩篇都映照出他對時局的不滿。

  • 家瑋

    這篇讓我對韓愈的勇氣與敢言精神更加敬佩,他不只批評,也指明陷於毀謗的根源。

  • 彭若彤華沛梅

    我將它與韓愈的〈原道〉作比較,後者在探究儒家道統,前者則對毀謗與讒言發出譴責。雖然主題不同,但都看得到韓愈對世道之不平的憤懣與堅定。

  • 一葉落知道秋莫忘故人

    文中反覆強調一個人要堅定信念,這讓我想起最近看到某企業家在網路被攻擊,但最終用真憑實據扭轉輿論,那股沉著就如同韓愈筆下的剛烈。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