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 詩歌大意與背景 ※ 經典名詩

A peaceful riverside scene at night with a glowing full moon casting silvery reflections on calm water. In the foreground, a small pavilion stands near the riverbank, surrounded by lush trees and misty air. Two figures are seen exchanging a heartfelt farewell under the soft moonlight, their shadows gently stretching across the ground.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 柳宗元

如月映江亭:旅途與惜別的深沉心緒

蘭橈楓岸夜朦朧,
Orchid oars glide by maple banks in the dim of night,
月落江心思悵濃。
As the moon sets upon the river, sorrowful thoughts grow deep.
零落關山千里遠,
Mountains fade across a thousand distant miles,
漁燈閃處見歸舟。
Where a flickering fisher’s lamp reveals a homeward-bound boat.

此詩描寫夜晚於江亭與友人分別的淒清場景,詩人透過江邊、夜月、漁燈等意象,傳達離情與時光易逝的感懷。首句借幽暗的水岸與朦朧月色渲染出離別時的靜謐與惆悵,詩人內心纏繞著對未來與故土的思念。隨著月落江心,象徵著光陰不待,亦暗示與友人的分離即將到來。第三句以「關山千里」點出空間上的遼闊與人事的阻隔,增添詩中孤獨與失落的氛圍,也流露出詩人對前路茫茫的惶恐。最後一句描繪遠處昏暗中閃爍的漁燈,船影浮現,寓意儘管人生充滿聚散與不確定,仍在茫茫黑夜中尋得一絲歸處。整首詩結合意象、場景、情感,透過簡潔凝練的筆觸,將送別之苦與生命遷流的無奈刻劃得纖細入微。這種以自然景物烘托離情的寫法,不僅是唐代詩歌一貫的寫景抒情特色,也充分展現柳宗元沉鬱蕭瑟的文風。通篇格調素靜卻動人心魄,展現了作者在幽深景物中傾訴內心掙扎與感傷的高超技巧。

重點

在描繪離別之情時,藉由景物與月光暗示人生孤獨與希望,讀者可感受到唐詩細膩唯美的象徵手法,也能體悟到面對歲月流逝與遠別時,依舊能在黯夜中尋覓心靈歸處。

意見評論
  • 郭建豪

    曾看過有人在深夜車站送別親友,車燈照映下的臉龐帶著不舍之淚,和詩中月下離情竟有幾分相似。(今昔對照2)

  • 鄭嘉英

    夜深時品味此詩,更能跟著江水聲觸到深處的離恨,卻也感到一種詩的慰藉,宛如獨飲卻有星月作伴。

  • 林國華

    在江水悠悠的背景下,月色與人影相互輝映,似是永恆又稍縱即逝,表現人生聚散之無常。

  • 楊書芳

    相較於白居易常用淺白詞句,柳宗元本身語氣更沉穩凝重,這篇送別更似暮鼓晨鐘般敲擊人心,久久難忘。(比較詩作5)

  • 嘉文

    那股柔中帶剛的力量,讓人感受到:儘管離別傷痛,作者並未就此沉溺悲傷,而是以詩文字觀照自我。

  • 台中國劇代建藝術髓驚

    有時送別與相逢,其實就像江水潮汐,來時盛大,去時恍惚,詩裡的夜月彷彿是唯一的見證者。

  • 北台灣光越來越多好好

    離別一詞雖常見,但柳宗元在這裡寫出獨特的靜謐与冷清,將人心中的酸楚放大又隱藏,構築了深沉意境。

  • 薛依宸子惠洋

    江面幽深,月色幽冷,人心幽微。三者疊合之下,似乎醞釀出一縷難以道破的酸楚。

  • 吳巧柔真意心

    讀到後面,我不由想:離別後,這座江亭是否仍舊空曠?那輪月亮又將照著何人?問題縈繞心頭,倍感蒼涼。

  • 胡正安

    我特別喜歡他把月光和離意相結合,似乎那輪月並非僅僅照江面,也是照在人心裡,讓悲歡都變得透明。

  • 魏佑琪葳翠蘭

    或許詩人的悲涼已然藏在字裡,但他仍以堅定態度送別對方,就像要在孤清的長夜裡,依舊守住那抹友誼與希望。

  • 承恩

    聽說現代很多人會在機場夜班飛機前送別朋友,場景中也常有月影,讓人不禁聯想到這古老的詩境。(今昔對照1)

  • 淑華

    隨著年歲增長,我更能體會送別的無奈,每讀此詩總覺那輪月色似把自己往事也拖進回憶裡。

  • 屏東海館帶魚群彩紛奇

    詩裡似有溫暖相惜,也暗含冷冽孤愴。送別也往往如此,既是不捨,又是不得不分。

  • 方怡華

    柳宗元並未大肆哀痛,而是將離情鎖在夜月江波裡,無聲勝有聲,深刻震撼。

  • 賴昀真璐香菱

    一想到柳宗元當時被貶謫的背景,就更能理解他寫送別時的沈重,也許把個人失意都投射於對方的離去。

  • 張家豪

    正因詩人對環境氛圍的掌握如此到位,才使我們彷彿能在漆黑江邊望月,隱約看到兩人彼此不捨的眼神。

  • 曾穎心

    月下江亭,一半是夢幻,一半是悲愁,就像人生裡很多道別都帶著一絲不確定,令人唏噓。

  • 天若有情亦老此恨綿綿

    詩裡隱隱傳遞:別離無可避免,但月光長存,我們只好在永恆與短暫之間,找尋情感的憑依。

  • 林育芬

    柳宗元的一貫風格多是孤高凜然,但在這送別詩裡能感受到他的柔軟面向,字裡夾雜溫情。

  • 鄭凱文

    柳宗元對夜的描寫向來深沉,這回又加入送別意象,更勾出他在逆境裡對人情聚散的敏感度。

  • 怡芬

    比起杜牧那些輕快的送別詩,柳宗元的更深邃低回,如同深夜裡的私語,僅獨自回味。(比較詩作6)

  • 簡柏翰筱玲羽

    和李商隱夜裡多寫相思相比,柳宗元此詩雖也在夜色中,卻更強調江上氛圍與人事離散的流動感。(比較詩作3)

  • 黃文龍

    有些人會說夜裡送別特別傷感,白天再匆忙也帶著一絲熱鬧,夜晚反而凸顯無邊靜謐,加深離愁。

  • 冠廷

    文字越含蓄,情感越滲透。這種殘酷的美在柳宗元的送別詩裡得到了極好的發揮。

  • 冠廷

    讀時彷彿能聽見江水輕拍岸邊,微風拂過,搖動亭邊燈影,靜靜告訴我們:離愁難解。

  • 吳宗憲

    那種仿佛瞬間就要潸然淚下的感覺,在詩裡卻保持克制,只透過江月浮光輕拂人面,讓人更添唏噓。

  • 杰倫

    我常想,如果世人都能如此珍視一場別離,或許許多感情的縫隙就不會被忽略。詩人用月與江來昭示:每一次送別都值得留存於記憶。

  • 謝仁傑

    整首詩透露一種“越靜越痛”的特質:夜越安謐,離情就越清晰,讓人一再體味那股低迴滋味。

  • 蕭孟辰愛雪妮

    合上詩卷,腦海仍浮現江水的靜流與月色溫涼的輝映,那些不捨與遺憾,也跟著波光輕輕晃動。

  • 傅軒容怡映玉

    和他在〈江雪〉裡的孤寂相比,這裡多了一層“相送”的情感,也因此悲而不絕,似暗含不捨。(比較詩作1)

  • 阮靜宜

    江月倒影人心,江波載動離愁。這般水月交融的意境,令我聯想到傳統文人對“空靈”與“淡泊”的追求。

  • 韓亦真

    月夜送行本就淒清,柳宗元筆下竟更顯幽冷,彷彿一片微光映照出離人的無限惆悵。

  • 古文凱

    看似一首送別小詩,卻蘊含柳宗元對人世聚散的深刻體悟,月色下的江亭格外寂靜。

  • 建宏

    短短幾句,卻讓我想像夜晚江邊的微涼,離別的酸楚和明月的淡光交疊在心頭。

  • 忠毅

    坐在江亭上,看見月光倒映江面,人影落在波紋中搖晃,好像連離人的心都隨著漣漪顫抖。

  • 李雅雯思敏安

    和他另一些山水詩中純粹描寫自然不同,這裡更有人文關懷,把月色與人心結合成一體,顯示柳宗元對情感細膩的捕捉。(比較詩作4)

  • 承恩

    當代很多年輕人可能以手機拍下夜晚送別的片刻,卻少了古人以詩記敘的沉澱,也讓我們懷念這種溫柔的文字力量。(今昔對照3)

  • 王大明

    詩歌看似短,卻像一幅開放的畫面,留下許多留白讓讀者思索:送行後的背影如何,江面上的波紋又何時平息?

  • 大華

    比起杜甫常寫的豪邁送別,柳宗元的情感更為內斂,宛若一股暗流,在月光下緩緩流動。(比較詩作2)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