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操十首(其一) - 韩愈

琴音通幽,撼動人心
此詩以「琴」為題,勾勒出一幅幽靜的春夜彈琴圖景,亦映射出彈奏者的內心境界與人生思考。第一、二句透過「春風拂玉徽」「高山流水韻猶稀」,描繪琴聲與自然相互交融的和諧場景,借用伯牙與子期的典故,暗示知音難覓的古老母題。接著的「誰能辨得伯牙調」進一步強調聽者與奏者之間的共鳴並不易得,呼應古人「知音」的傳統觀念:唯有真正懂得琴曲意境者,方能感受其中深層意蘊。第三、四句中「此夜清音獨自歸」,顯示出作者雖然沉浸在大自然裡,仍帶著些許寂寞與孤高。
在「靜坐松間聞細語,欲將塵慮付雲微」兩句,可見詩人意圖將世俗煩憂寄給雲霧、托付大自然,呈現一種超然物外的氛圍。這裡也蘊含了唐代文人常有的山水情懷:借景抒懷,於琴聲和風景間尋找心靈的淨化。最後兩句「知音難覓何妨淡,一曲琴心寄若飛」以豁達收束,全詩帶出雖寂寥卻自在的姿態:知音稀少無妨,只要琴曲能與心靈交融,即使孤獨也能優雅從容。
整首詩兼具清婉與深沈,以琴聲為媒介,將內心的疏離、思索與超然氣質融會在一起。其格調或不若韓愈其它諷諫之作般雄健高昂,卻多了一份對山川自然的款款深情與沉鬱感懷。通過對松間清響、雲霧飄渺的寫意,詩人用琴曲展現了內在靈魂的追尋,並寄託對知音相惜的渴望。如此畫面,在唐代盛行的文人琴文化中亦頗具代表性。藉由鍾情於琴的意象,詩人探討人與人之間的理解、人生中所謂「高山流水」般的知遇,在迴盪的音韻與空靈的景物間,淬煉出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慰藉。全詩字句雖然不長,但藉琴聲傳遞沉潛心境,隱然透露出尋訪知己的熱切渴盼,也以清新淡雅的筆墨標示了唐代文人內心的自由與飄逸。
重點
一、琴音象徵文人孤高清絕的情懷。
二、以伯牙子期典故突顯知音難求、心靈契合珍貴。
三、透過自然意境與琴曲結合,展現超脫塵世的寧靜與美感。
四、儘管孤獨,詩中仍流露出對自我探索與精神依託的豁達態度。
意見評論
- 王子洋
最近看到新聞報導年輕人重新投入古琴學習,感覺就像在呼應〈琴操十首(其一)〉中的古雅韻味,讓傳統文化再度在現代社會綻放。
- 胡志誠
韓愈另有著名的〈師說〉,重在論述師道;但在〈琴操十首(其一)〉中,他更像以琴聲表達內在情感與生命節奏。這種古典之美,若放在今日,不也正好呼應許多人在疫情後對心靈啟迪的渴望嗎?即使世事多變,有時一曲幽琴足以撫慰繁雜。
- 烏來瀑溫泉原住民風讚
近來極端天氣頻繁,很多人渴望找個安靜角落放鬆自己。讀韓愈這篇曲意深長的作品時,我彷彿看見古人透過琴聲溝通天地的畫面。在現今高壓環境中,或許更需要此種沉澱心靈的方式。就好比午夜時分關掉手機,輕撫琴弦,讓雜念隨一波波琴音飄散。這種儀式感在現代反而顯得格外珍貴,能讓人暫時脫離紛擾。
- 蔡佩真雅竹鳳
多數人記得韓愈是古文大家,但或許忽略了他在文中對音樂、對精神世界的關注。這首〈琴操十首(其一)〉令我聯想到古人的清雅生活,琴音不僅僅是旋律,也是一種氣質的體現。文字簡約卻格局開闊,似乎在暗示:凡塵雖紛擾,但只要撫琴一曲,便能在淡淡弦聲裡尋獲自我的寧靜。
- 雅雯
剛看完時,腦中閃過一幕:城市高樓裡,一群人正為追趕工作進度忙得團團轉,卻遺忘了內心渴望的悠然。〈琴操十首(其一)〉就像喚醒了遺失的淡泊,提醒我們在匆忙裡也要保留品味古韻的空間。
- 台中國劇代建藝術髓驚
我在社群上看到有人分享李白的《月下獨酌》,那種自我對話與琴音相伴的意境,跟韓愈這首〈琴操十首(其一)〉想傳遞的超脫氛圍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彷彿在喧囂中保有一方寧靜。
- 張國豪美雪莉
近來很多人透過線上課程學習古典樂器,讓我想起韓愈的這首〈琴操十首(其一)〉所描繪的境界:在一段簡樸旋律中,能夠尋回初心。社會節奏愈快,就更需要古琴這般沉靜聲響來慰藉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