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門檻」※ 一首象徵人生旅程結束與靈魂歸宿的詩篇 ※ 經典名詩

a serene ocean scene at sunset with a small boat gently crossing a sandbar, calm waves reflecting golden light, symbolizing transition and peace

Crossing the Bar - Alfred, Lord Tennyson

跨越門檻 -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爵士

迎接生命終章的平靜航程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晚霞與夜星,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
且有一聲清晰的呼喚為我而響!
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願沒有沙洲的哀鳴,
When I put out to sea,
當我駛向海洋,
But such a tide as moving seems asleep,
但浪潮似在靜靜流動,
Too full for sound and foam,
滿溢得無聲也無泡沫,
When that which drew from out the boundless deep
當那從無邊深處汲取之物
Turns again home.
再次歸返故鄉。
Twilight and evening bell,
暮光與晚鐘,
And after that the dark!
然後便是黑暗!
And may there be no sadness of farewell,
願沒有告別的悲傷,
When I embark;
當我啟航;
For tho' from out our bourne of Time and Place
因為儘管我們時空的界限
The flood may bear me far,
洪流可能將我帶至遠方,
I hope to see my Pilot face to face
我希望能夠面對面見到我的領航者
When I have crost the bar.
當我越過那沙洲。
  • 此翻譯保留了原詩的意境與情感,並依照指示逐行對應翻譯。

詩作背景與概述

《跨越沙洲》(Crossing the Bar) 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著名詩人 阿佛烈·丁尼生(Alfred, Lord Tennyson) 的作品,創作於1889年。這首詩是詩人在晚年時期寫下的,表達了他對生命終結的沉思和對死後世界的期望。詩中的意象深刻而富有象徵意義,特別是以「沙洲」比喻生死界限,將死亡描繪成一次平靜的航行,而非恐懼或悲傷的事件。

逐段解析

以下將針對每一節詩句進行詳細解釋:

第一段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

詩的開頭以日落與晚星作為背景,象徵生命的尾聲。「one clear call」指的是死亡的召喚,暗示詩人已經做好準備,迎接生命的最後階段。

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When I put out to sea,

這裡提到「moaning of the bar」,其中「bar」指的是河流入海處的沙洲,當潮水經過時會發出低沉的聲音。詩人希望在他「出海」(即死亡)時,不要有這樣的哀鳴,象徵著他希望離世過程平靜無波。

第二段

But such a tide as moving seems asleep, Too full for sound and foam,

詩人進一步描述理想的潮汐狀態——像睡著般安靜,沒有喧囂與泡沫。這種寧靜的潮水象徵著平和的死亡,而不是充滿掙扎與痛苦的過程。

When that which drew from out the boundless deep Turns again home.

這裡提到從「無邊深淵」中汲取的生命之源,最終回歸到它的起點。「home」可以理解為靈魂的歸宿,或是詩人信仰中的永恆家園。

第三段

Twilight and evening bell, And after that the dark!

黃昏的鐘聲響起,隨後便是黑暗降臨。這些意象再次強調時間的流逝與生命的短暫,同時也暗示著死亡不可避免。

And may there be no sadness of farewell, When I embark;

詩人再次表達他的願望:在啟程前往另一個世界時,不希望有任何告別的悲傷。這反映了他對死亡的坦然接受,以及對親友的安慰。

第四段

For tho' from out our bourne of Time and Place The flood may bear me far,

「bourne」意指界限或範圍,這裡指的是我們所熟悉的時間與空間的世界。詩人認為,儘管死亡可能將他帶往遙遠的地方,但他並不害怕。

I hope to see my Pilot face to face When I have crost the bar.

最後一句是全詩的核心。「Pilot」通常被解讀為上帝或引領靈魂的導師,詩人希望在跨越沙洲後,能夠親眼見到這位引路人。這展現了詩人對死後世界的信念與期待。

主題與象徵意義

1. 生命與死亡的循環: 詩中的潮汐、日落與黃昏等自然現象,象徵著生命的週期性與不可逆轉的流動。死亡並不是終結,而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2. 平靜與安詳: 通過「moving seems asleep」、「no moaning of the bar」等描述,詩人傳遞了一種對於死亡的正面態度,認為它應該是一次平靜的過渡。

3. 宗教信仰與靈魂歸宿: 「Pilot」的形象表明詩人相信有一個更高的存在引領著靈魂,並且他渴望在死後與這個存在相遇。

語言特色與風格

這首詩採用了簡潔優美的語言,結合豐富的象徵手法,使讀者能輕易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與思想。其韻律結構規整,每四行一節,押韻模式為ABAB,營造出一種穩定而和諧的氛圍,呼應詩中追求的平靜與秩序。

總結

《跨越沙洲》 是一首關於死亡與永恆的詩歌,丁尼生以深刻的哲學思考和溫柔的情感表達,探討了人類共同面對的生命課題。詩中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希望與信任,鼓勵讀者以坦然的心態看待生命的終結。這首詩不僅是詩人個人的信仰宣言,也是對所有人類的一種慰藉。

重點

這首詩以優美的象徵手法,將死亡描繪成一次平靜的渡海之旅,表達了對永恆安寧的嚮往,啟發讀者以坦然的心態面對生命的終點,並體會其中蘊含的希望與寧靜。詩中強調放下恐懼、接受自然規律的重要性,傳遞出深刻的生命智慧與豁達情懷。

意見評論
  • 士豪

    丁尼生選擇用海浪、潮汐等意象營造穩定的節奏感,像一首輕緩安魂曲,帶領讀者直面死亡卻不悲傷。

  • 苗栗客家化區驗多元俗

    相比《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的英勇與悲烈,這首詩顯然收斂許多,更著重心靈層面的寧靜,彷彿萬物歸於一片海天交融的祥和。

  • 梅花香自苦寒來傲骨雪

    我想到現在越來越多人考慮在臨終前留下「生前契約」或「自然安息」的意願,似乎跟詩中保持淡然、尊重自然的態度一樣,都是對自己人生終幕的主動安排。

  • 周杰倫創作魅力無限讚

    讀完後腦中似乎浮現一幅夕陽海景,丁尼生溫柔帶著期待,暗示著一場平和的遠航。

  • 阿國林

    雖然很短,但富有高度完成度,如同一幅畫面簡潔卻意義深遠,將生死轉換成自然景觀,影射人類的靈魂旅程。

  • 台北故宮物珍藏史文物

    這首詩結束時並沒有濃重悲傷,反倒像是一聲輕快而堅定的道別——不過是跨過一道水線,不用太多眼淚,只帶著信念,勇敢往前。

  • 周立翔

    看著新聞上有長者在遺囑裡要求「不辦喪禮,直接海葬」,讓我不由得想到詩中描繪的「跨越之旅」,或許有些人正渴望這樣平靜的告別。

  • 士林官邸瑰展芳香鼻漫

    節奏清晰卻緩慢,讀時令人放鬆,恍若柔浪輕拂沙灘;即使談的是死亡,卻讓人感到一種溫暖。

  • 周以倫

    詩裡的結尾很柔和,象徵著對來世或神秘世界懷有希望,如同海平面與天空在遠方相接,無限而平靜。

  • 家瑋

    詩中對“沙洲”與“海洋”的隱喻令人想到人生最後的跨越,看似平靜卻蘊含深刻告別。

  • 南台灣情放光海活充沛

    短短幾句,卻有種靜靜的莊嚴氣息,彷彿站在岸邊思考生與死。

  • 宜君

    和《Break Break Break》的激烈浪潮相比,這首詩流露更穩定的潮汐感,彷彿浪頭收斂後的細波,靜靜告訴我們:人生能如此告別。

  • 俊豪

    我看到某些安寧病房也在牆上貼此詩部分摘句,鼓勵患者帶著平靜面對最後路程,好似用詩意來撫慰焦慮。

  • 曾偉仁

    和《In Memoriam A.H.H.`裡的悲傷糾纏相比,這首《Crossing the Bar》如同沉穩歸航,捨棄激烈情緒,轉向平和的看待生命盡頭。

  • 一葉落知道秋莫忘故人

    人們在許多紀念儀式上朗誦《Crossing the Bar》,也從未顯得陳舊,似乎詩中呼喚的「平靜擁抱死亡」主題,跨越時空地引人共鳴。

  • 古文凱

    詩人說「I hope to see my Pilot face to face」,尤其觸動心弦,明白顯示他視死亡為與主宰者的直接相見,蘊含深厚的信仰力量。

  • 鐘羽馨

    相比起他在《Ulysses》裡對冒險與生命激情的熱情昂揚,《Crossing the Bar》則流露更穩定與坦然,像是對人生結束的一種瀟灑擁抱。

  • 林依晨真的是大美女哦

    我欣賞丁尼生將大自然的壯闊融入個體命運,既不空泛,也不過度沉重,而是如夕陽般漸漸落下卻蘊藏餘暉。

  • 郭采潔時尚力席捲流圈

    朗讀起來就像聽海浪推進一般,舒緩又深沈。

  • 謝文樂

    字裡行間的海景描述讓人仿佛真的在黃昏碼頭,遠眺無盡海洋,感受那份即將啟航的靜謐與期待。

  • 戴文元花若明

    文字中許多海洋與航程的象徵,將死亡比作前往陌生新境,既有敬畏卻也不失從容。讀來令人心生安慰。

  • 黃怡君

    現代人常提「死亡教育」,也有人推動「臨終關懷」,讓我感到這首詩早已為我們示範如何以從容與尊嚴面對終局。

  • 謝文樂

    假如未來時代更迭中,我們能持續帶著這般從容心態去面對離別,也許人生就像一次優雅的航程:出發時懷抱希望,回程時一抹清淡微笑。

  • 曾雅妮高爾夫球場揮杆

    讀著讀著,心裡想起《The Lady of Shalott》的孤絕末路;而《Crossing the Bar》顯然淡去了絕望,多了從容與期盼,兩種結局同樣是走向未知,可卻迥然不同。

  • 傅珊彤黛淇琳

    整首詩的調性溫柔,卻透出堅定感,暗示不必懼怕死亡,而是將它當作再一次啟航。彷彿告訴讀者:離開並非終結,而是邁向更廣闊的彼岸。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