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use
noun (countable)
the improper or harmful use of something or treatment of someone, often resulting in damage or injury
同義詞典
同義詞
反義詞
使用方式
指不當對待或濫用事物與權利,造成身心或財物的傷害。在英文中,「abuse」可涵蓋人與人之間的暴力、精神層面的傷害,或對於物品、權力、資源的不當使用。當要表達對他人的惡意對待時,如言語羞辱、肢體暴力,或精神控制,都能使用「abuse」這個詞。例如,“He was abused by his guardian” 就表示受監護人不當對待,而 “emotional abuse” 則強調長期的言語或心理操控方式。在職場或社會層面,「power abuse」與「authority abuse」指上位者利用職權或影響力剝奪他人權利,甚至逼迫他人服從不合理要求。此外,「substance abuse」常用來表示對藥物或酒精的過度與不當使用,可能導致身心健康和人際關係出現嚴重問題。使用「abuse」時,需留意脈絡與主體:如果你想談及家庭暴力,便可說 “domestic abuse”;提及霸凌或言語攻擊,則可說 “verbal abuse” 或 “bullying behavior”。在寫作或討論中,當你想突顯行為的嚴重性與負面影響,可搭配如 “serious abuse” 或 “severe abuse” 等形容詞,讓讀者更清楚認識其後果之深遠。透過善用「abuse」,能直接點出不當行為的實質威脅,也有助於促進大眾對此類議題的警覺與關注。
替代選項
若想在不同情境下表達與「abuse」相近的概念,可以依照程度和焦點選擇以下詞彙:1. 「mistreat」:著重日常對待上的不公平或輕視,如 “She was mistreated by her coworkers.”2. 「misuse」:偏重於不當使用物品或權力,如 “He misused company resources for personal gain.”3. 「exploit」:強調利用他人或資源從中獲利,帶有剝削意味,如 “They exploited the workers by paying very low wages.”4. 「harass」:強調持續性的騷擾或干擾,包括性騷擾、言語騷擾等,如 “She felt harassed by the constant phone calls.”根據情境選擇合宜的詞彙,可更有效傳達核心問題並強化讀者對事件的理解。尤其在討論社會議題或法律案件時,適度區分各種不當行為的不同面向與強度,能讓文字更精確,論點更具說服力。
寫作
在正式寫作與報告中,適時使用「abuse」能直接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導到核心問題:傷害、濫權以及不公義的行為或結果。舉例來說,你可以在文章中先闡述某組織或社會現象中存在的權力失衡,並用 “cases of abuse” 來點出壓榨或剝削行為的嚴重性。此時,如果能佐以數據、調查或案例,如 “According to recent surveys, reports of abuse have increased by 20% over the last decade.”,便能使敘述更加具體,也更具衝擊力。若想在文章中深度解析「abuse」的成因與影響,可以從社會文化、家庭結構或個人心理等層面切入,並藉由闡述加害者與受害者的互動模式,進一步探討這些行為對個人尊嚴、社會正義與人權保障的衝擊。在寫作結構上,你也能依循問題—原因—影響—解決的脈絡,先揭示「abuse」的存在形態,再逐層剖析其背後隱含的制度或文化因素,最後提出可能的改善建議。這樣能讓整體論述更具深度與邏輯,也能在讀者心中留下更強烈的印象。
日常對話
在日常生活或非正式的情境中,談到「abuse」通常是指一些令人不舒服的言語、行為,或對物品的過度使用。比方說,你可能在閒聊時聽到有人提及 “He abuses his phone by playing games all night.”,這語氣較輕鬆,卻仍帶有某種程度的批評或擔憂。若你在與朋友聊到家庭教育問題,也可能提到 “Some parents still verbally abuse their children without realizing the impact.”,提示我們關注言語傷害的嚴重性。同時,在輕鬆情境下,也會出現一些誇張化用法,例如 “I’m totally abusing my coffee privileges today!”,表達自己不停喝咖啡而感到有些誇張或自嘲。這種用法雖不如正式場合那般嚴肅,卻能讓對話更生動有趣。但需注意的是,若所談及的「abuse」涉及真正的暴力或嚴重危害,就應該保持謹慎,用更正式與尊重的態度面對。透過判斷情境與對象,在生活對話中適度使用「abuse」能增添溝通的靈活度,也能幫助大家意識到某些不當行為的危險性。
詞源
「abuse」來自中古法語 “abuser”,其字首 “ab-” 帶有「偏離或錯誤」的涵意,而 “user” 則是「使用」或「對待」。綜合起來,便是「錯誤地使用或對待」。該詞最早可追溯至拉丁文 “abūti”,包含了「濫用、耗盡」等意思。歷史上,「abuse」經常被用於描述行為對他人或對社會的傷害,尤其是在法律與社會議題上,如家庭暴力、兒童虐待或職權濫用等案例,都離不開對「abuse」的討論。從文藝復興時期到現代,隨著人權與社會正義意識的提升,「abuse」一詞的使用頻率與討論深度不斷增加,也逐漸涵蓋更多樣的議題,如網路霸凌、公司內部性騷擾等,使它成為闡述不正當行為或權利被侵犯的重要詞彙。若從字源來看,英語對「abuse」的沿用與擴張,也印證了人類對「傷害與不公正」的普遍關切。時至今日,它已成為揭示違背道德、逾越合法界線的重要關鍵字,提醒我們應積極反思並防範可能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