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igator
noun (countable)
a large reptile similar to a crocodile, found primarily in the Americas and China, characterized by a broad snout and powerful jaws
同義詞典
同義詞
使用方式
指棲息於美洲或中國等地區的鱷魚品種,特徵為寬且短的口鼻部與強大頜力。「alligator」在英文裡通常指美洲鱷或揚子鱷等。美洲鱷主要生活於美國南部的濕地與河口地帶,如佛羅里達沼澤地;揚子鱷則在中國長江流域。它們擁有寬而短的口鼻,能借助強韌頜力狩獵魚類、鳥類或中小型哺乳動物。對人類來說,「alligator」的形象多半和危險、水中潛伏有關,但有些自然保護區會引進遊客觀察活動,藉此普及生態知識。飼養「alligator」時需注意當地法規,因為牠們的野性與巨大體格在成長後可能對環境或人類安全造成威脅。也有少數人以觀賞或標本用途保有「alligator」皮,但這類商業行為需考量野生動物保育與法令規範。在野外遭遇鱷魚,建議保持距離、切勿靠近或餵食,並遵循當地生態保護指示,避免發生衝突或傷亡。
替代選項
若想表達類似「鱷魚」的概念或比較不同鱷魚品種,可依實際情況參考:1. 「crocodile」:多指分布更廣的「真鱷科」,鼻口較窄長,常見於非洲、亞洲、澳洲與美洲等熱帶地區。2. 「caiman」:分布於中南美洲,體型與美洲鱷略相似,屬凱門鱷科;體格通常較美洲鱷小。3. 「gavial」:指長吻鱷,也稱恒河鱷,口鼻部特別細長,主要生活於印度、尼泊爾的河域。這些分類皆屬鱷形目,但因棲地、外觀與習性略有差異。「alligator」與「crocodile」的外觀差異在於口鼻形狀以及牙齒露出方式,前者口鼻較寬圓,後者則狹長,且下顎牙能閉合於上顎。選用何種名詞,需視實際物種而定。
寫作
在正式或學術寫作中,如果探討生態保育或野生動物保護議題,可從「alligator」的棲息環境、地理分布、繁殖行為與面臨的威脅等面向切入。例如,論文中能引用保育機構的數據,評估美洲鱷族群在濕地生態系裡扮演的掠食者角色,探討牠們對調控棲地物種平衡的重要性。若涉及文化元素,也可提及美國南部的鱷魚文化與當地美食(如鱷魚肉)之間的關聯,帶出鱷魚對社會、經濟的多層面影響。在寫作時,若強調鱷魚對於整個水域生態的重要性,能闡述牠們如何維持食物鏈穩定、影響魚類與其他水生生物的族群健康度。也可探討人鱷衝突下,政府或環保組織如何制定法律來管理棲地,減少非法狩獵或皮革貿易等問題。同時對於救援與復育計畫的成效可做評估,以展現更周全的生態關懷。
日常對話
在日常或輕鬆聊天場合,若說到「alligator」,人們常會聯想到「鱷魚皮包」、「鱷魚夾克」等時尚單品,或是美國南方沼澤冒險等話題。也有電視節目會介紹鱷魚獵人或探險家在沼澤與鱷魚互動,展現刺激的野外生存技術。當朋友聊到某處有鱷魚,則可開玩笑說:「Watch out, there might be gators in that swamp!」,呼應鱷魚藏身於濕地是常見情節。另外,英文裡也有部分口語諺語與「alligator」相關,如「See you later, alligator!」是一句輕鬆、俏皮的道別用語,多半在美式口語文化中出現。你可以在日常場合和好友揮手道別時玩鬧地說這句,增添幽默輕鬆的感覺。
詞源
「alligator」源自西班牙語「el lagarto」,意為「蜥蜴」,最初來自拉丁語「lacerta」。地理大發現時期,西班牙探險者在美洲沼澤或河口遇到這類大型爬行動物,遂以「lagarto」稱之,後經英語化為「alligator」。此詞在十六世紀被廣泛用於美洲鱷物種,也成為北美南部地區常見語彙。隨著殖民與航海活動的擴張,歐洲人開始頻繁接觸美洲鱷,將其作為食用、皮革和奇觀展示的對象。在現代科學分類下,「alligator」主要分為美洲鱷(American alligator)與揚子鱷(Chinese alligator)。美洲鱷分布於美國佛羅里達、路易斯安那等濕地,揚子鱷則棲息在中國長江下游地帶。無論在何種文明或地域裡,這些庞大的鱷魚一直以半水棲掠食者的姿態深深影響當地生態,也刺激人們對牠們的崇敬與畏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