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ersion

noun (countable)
A strong feeling of dislike or unwillingness; a sense of repugnance or distaste.
同義詞典
同義詞
反義詞
使用方式
形容對某事物或情境產生強烈排斥、不悅或抗拒的心理狀態。在使用「aversion」時,通常用以描述對特定事物、想法或行為產生強烈排斥或不悅的情緒。舉例而言,有些人對某種食物(例如香菜或苦味食材)擁有天生的「aversion」,只要聞到味道或嘗到口感就會感到抗拒甚至難受。在心理諮詢、教育或職場管理中,我們可能會探討員工或學生對特定任務產生「aversion」的原因,例如害怕失敗、工作壓力,或過去不愉快的經驗。若要表達自己對某事物的排斥,可以說:「I have an aversion to public speaking.」(我極度排斥公開演講。)這樣能直接點出恐懼或不適的來源。當我們發現自己或他人對某些情境出現「aversion」時,可嘗試拆解這種負面感受的成因,思考是否能透過逐步練習、正向支持或改變思維方式來緩和。若是無法輕易轉變,也能在日常生活中預先安排替代方案或減少接觸機會,避免因「aversion」過度干擾生活品質。總之,「aversion」在表達時代表的不僅是單純厭惡,更蘊含了一種深層的心理屏障,往往與個人經歷、情緒感知及自我防護意識相互關聯,值得我們深思與調適。
替代選項
若想替換「aversion」或凸顯近似概念,可考慮「repulsion」、「distaste」、「loathing」、「disgust」或「disinclination」等詞彙。這些字都有著對特定人事物產生負面感受的意涵,但程度與面向各有不同。例如,「repulsion」傾向更強烈、激烈的排斥;「distaste」多用在輕度不喜歡或沒有興趣的情況;「loathing」與「disgust」都帶有嚴重負面情緒,如深深的嫌惡或生理上產生排拒反應;「disinclination」則較委婉地指沒有意願或動力去做某事。當我們想表達不同層次或原因的負面感時,可以依情境差異來選用這些詞。從心理角度看,每種替代詞背後都代表不同形式或程度的排斥與負向情緒,我們在使用時要細心揣摩詞彙的細微差異,也盡量避免過度誇張,以確保溝通正確貼切。
寫作
在寫作時,使用「aversion」能形象地向讀者呈現角色或作者本身的心理抵觸。若你在描述小說或散文中角色的內在衝突,便可透過「aversion」這個詞點出其對某人、某事或某物的抗拒根源。例如,角色在面對童年陰影時出現深層抗拒,而這股「aversion」會左右他的行為與決定。在論述文章或研究報告裡,若是討論個體的偏好、偏見或心理機制,也能以「aversion」配合實證數據或理論來解釋行為模式,例如「風險趨避」、「對某些味道的排斥」、「社交恐懼」等等。為了讓讀者更理解此概念,你可透過定義、案例或理論解析,讓「aversion」在文中不僅止於字面涵義,也呈現出背後可能的深層心理動力。就行文而言,當文中多次出現「aversion」,建議配合相關同義詞或解釋性敘述,以保持文章閱讀的多樣性與連貫性。
日常對話
在日常生活閒聊中,我們常用到「hate」、「dislike」等字來表達厭惡情緒,但「aversion」可以更精準地傳達出一種「本能或強烈的抗拒感」。例如,若朋友問你為何遲遲不嘗試海鮮,你可以回應:「I have an aversion to the smell of seafood.」(我對海鮮的氣味有種抗拒感。)這種說法聽起來較具體,能讓對方更清楚理解你的不適原因。甚至在與朋友閒聊個人喜好、探討工作或生活經驗時,也可以用「aversion」去點出自己對某領域或活動的難以接受程度。這麼做,一來顯示你對自身感受的敏感度,二來能幫助對方快速掌握你心理上無法跨越的「雷點」。若對方對此字不熟悉,你可以解釋這代表「非常強烈的排斥」。不論是在職場、家庭還是社交圈,理解「aversion」有助於增進彼此對個人界線與需求的尊重,避免在溝通中誤踩對方底線。
詞源
「aversion」源自拉丁語「aversio」,根本意涵是「背離」、「轉身離開」,由「ab-」(脫離)與「vertere」(轉動)組合而來。在拉丁文脈絡中,這代表了強烈的不願面對或不想處於同一處境,因此產生逃避或抗拒的本能。後來,英語繼承並發展出此字,更聚焦在心理與情緒面向,表達因恐懼、不適、嫌惡所引起的激烈排斥感。值得注意的是,在哲學、心理學或行為科學中,「aversion」經常和「恐懼」或「焦慮」並列探討,因為它往往是人類自我保護機制的一環。許多古典文學或宗教文獻中,也透過「aversion」探究人類對邪惡、污穢或失序的本能反感。隨著社會文化與科學的演進,人們不再僅僅停留在避開物理危險,也對各種心理不適或道德排斥展現「aversion」。這項詞源歷史與概念的變化,讓我們看見「人性」中基於生理或認知判斷而生的防衛本能,也是建立自我邊界、價值觀念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