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字典[BE]: 英文基礎動詞

be

be

verb (intransitive)
UK/biː/US/biː/

to exist; used as a linking verb to connect a subject with a description or identity; used as an auxiliary verb to form tenses, passives, and other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同義詞典
同義詞
反義詞

使用方式

用於指稱存在、狀態或身分,扮演句子核心支柱。

在英文中,“be” 為最基礎與常見的動詞之一,搭配主詞可呈現存在、身分、狀態或特性,例如 “I am a student.”、 “They were tired.”。其時態與人稱變化包括 “am”、“is”、“are”、“was”、“were”,以及分詞 “being”、“been”。日常與學術寫作皆可能出現 “be” 作為助動詞或連繫動詞(linking verb),協助表達持續狀態,如 “He is happy.”,或強調被動語態如 “The work was done by the team.”。使用時,請先判斷主詞人稱和數量,再選用適切時態、語態與形式,並注意句子前後脈絡是否需額外補充其他描述詞(形容詞、副詞、介系詞短語)以使意思清楚且完整。由於 “be” 幾乎是任何英文句型都可能遇到的核心語法成分,掌握其多元變化與用法能讓英文表達更加自然流暢。

替代選項

若想表達與 “be” 相似的概念,但又不想過度重複使用,也可考慮其他狀態或存在類動詞。舉例而言,能依情境選用 “exist” 以凸顯「存在」本身的抽象意義,或選擇 “remain” 與 “stay” 來強調持續維持的狀態或位置。也可改用 “become” 展示從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的過程。而在書面表達時,若想提升文字層次,可以嘗試用更描述性的動詞取代 “be + 形容詞” 的結構,例如將 “He is tired.” 改成 “He feels exhausted.”,令語句更具畫面感。當然,也要視句子意義而定,避免為了替換而替換導致語意失真。

寫作

在正式寫作或學術論文中,往往要注意避免過度使用 “be” 動詞,以免文章顯得單調。建議先檢視每個句子是否能改用更具動態感或更具體的動詞。例如,把 “The results were significant.” 改成 “The results indicat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能增加文字的敘事力,同時提供更明確資訊。若需強調狀態或身份,也可透過補語(如 “He is the leader of the project.”)或被動語態(如 “The issue was addressed by the committee.”)來維持結構緊湊,惟要小心不要讓句子變得繁瑣。適度輔以連結詞和副詞修飾,可使整體論述更順暢。保持句型多樣與敘事明確能彰顯作者對議題掌握度並提升文章可讀性。

日常對話

在日常生活與口語對話中, “be” 可以非常靈活地幫助我們表達自我、敘述狀態或談論計畫。例如,與朋友閒聊時可說 “I’m hungry.” 直白表示生理狀態,或用 “We’re going to the movies tonight.” 分享行程安排。當想問對方是否做好準備,也能簡單地問 “Are you ready?” 較為輕鬆自然。在口語中,一般會省略 “be” 的完整形式,如 “I’m” 取代 “I am”, “They’re” 取代 “They are”,既能節省時間,也符合口語習慣。若想談論更多感受或處境,如 “I’m feeling a bit stressed.”,就能在 “be” 動詞後接上形容詞或動名詞短語進一步描述狀態。掌握這些用法並與朋友自由切換,可讓對話更加通暢、有趣。

詞源

“be” 源自古英語 “bēon”,其脈絡可追溯至原始日耳曼語與原始印歐語族的詞根,表示「存在」或「存活」。在英語發展早期,“be” 的形式相當多樣,如 “am”、“is”、“are” 等均帶有不同的動詞變形。透過中古英語與近代英語的語音與語法演變,逐漸定型於現代使用習慣。歷史上,“be” 常被視為英語結構的基礎,幾乎所有句型都可能用到它,無論在表達狀態、描述身分或形成助動詞結構時都極為重要。正因其歷史悠久且涵蓋範圍廣,“be” 動詞也反映了英語思維邏輯裡關於存有、屬性與連接敘述的重要性,成為初學者必須牢牢掌握的核心文法概念。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