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字典[BELONG]: 擁有歸宿

belong

belong

verb (intransitive)
UK/bɪˈlɒŋ/US/bɪˈlɔːŋ/

To be in the right or suitable place, or to be the property of someone; to fit into or be part of a particular group, situation, or environment.

同義詞典
同義詞
反義詞

使用方式

指歸屬或連結,凸顯適切位置與認同。

在英文使用「belong」時,最核心的概念是呈現「某人或事物與某個地方、團體或情境在心理或功能上相契合」。此字可搭配多種詞性與結構,視具體情境而定。首先,最常見的用法是 “belong to + 名詞”,如 “He feels he belongs to this community.”,表示情感或身份上的歸屬。此結構特別強調個人情感與所在環境的契合,適合用來描述人際連結、團體歸屬感以及文化認同。若想更強調歸屬的正當性或合理性,你也能在句子中放入理由或解釋,例如 “These ancient artifacts belong in a museum,” 表示古物之正確保管地應該是博物館,從而暗示對歷史價值的尊重與保存重要性。在談論物理位置時,“belong” 亦可暗示「理當存在於某處」:如 “The plates belong on the kitchen shelf,” 用來指示正確放置物品的地方,帶有井然有序的管理意義。在更抽象的層面中,“belong” 可運用於強調人與理念或價值觀的相容,如 “Her beliefs belong with the progressive movement.”,這種說法突顯了個人理想與某種團體或運動的精神契合。日常會話裡,也能運用 “Where do I belong?” 來表達對自我定位與人生方向的疑問,暗示尋求身分認同或意義的過程。由此可見,「belong」橫跨人際關係、物理位置與抽象概念,皆能彰顯「適切位置與歸屬感」的重要性。只要靈活搭配句型與情境,就能精準傳遞此字的核心涵義。

替代選項

若想替換或補充「belong」的用法,可考慮以下詞彙或片語,根據不同語感與情境做調整:1. 「fit in」:強調個人在團體或環境中的適應度,適用於講述人際關係與社交互動,例如 “She doesn’t really fit in with that crowd.”。2. 「pertain to」:多用於正式或學術語境,表示某事物與特定範疇或主題相關,如 “These regulations pertain to all international students.”。3. 「relate to」:偏向敘述人與人之間或事物與事物之間具互通關係,強調相互理解或背景關聯。像是 “I can relate to his struggles.”,顯示情感面或經驗面有所共鳴。4. 「be part of」:直接點出「成為某一部分」的概念,較貼近日常表達。例如 “He wants to be part of the basketball team.”,就能輕鬆呈現加入意圖或歸屬願望。5. 「match」:著重於配合度或相稱性,通常用在物件或概念上,如 “This color matches the overall design.”,雖然也含有相契合之意,但語感更偏向外在與美感層面。在使用這些替代詞或片語時,需留意不同詞彙所帶來的微妙意涵與正式程度。若要強調情感層面或存在意義,「belong」仍是最具歸屬感的表達方式;若只是敘述功能或外觀契合,則可依情況選擇其它用語。透過適切運用同義詞與相關詞組,不僅能豐富你的字彙,也能更加精準地傳遞想表達的含意。

寫作

在書面寫作中運用「belong」時,最重要的是切合論述主題,並使句子邏輯流暢。若你的文章主題關於文化融合或種族認同,可透過「belong」帶出人物對群體的情感連結。例如:“Many second-generation immigrants struggle with finding where they truly belong.”,此句便能引出關於身分、歷史與自我定位的探討。另一方面,若討論社會議題或政治議題,像是公共資源的歸屬問題或領土糾紛,也能巧妙融入 “belong in” 或 “belong to” 句型來強調合法性與道德基礎。例如 “These historical relics belong in a national museum, not in private collections.”,堅定地表達意見,展現你對文物維護的立場。此外,在科學研究或學術論文裡,也能用 “belong to” 來歸納分類,如 “This species belongs to the family Felidae.”,引導讀者清楚了解生物分類系統。不論是敘事文、說明文或論說文,都能透過「belong」引出有關歸屬、定位或所有權的深度思考。撰寫時,應先明確句子要傳達的焦點——是感性層面(例如情感歸屬)還是理性層面(例如法理或科學分類)。用字前後的銜接則需合乎文脈,以免引發讀者混淆。當你能駕馭「belong」在不同領域的意涵,就能使寫作更具層次感,同時展現文字背後的邏輯與情感兼具。

日常對話

在日常對話情境中,「belong」的運用能讓人更加貼近自我與他人。例如,你可能常聽到或說出 “I don’t feel like I belong here.”,這種直白的表達常見於新人加入團體或面對陌生環境時,想傳遞一種「格格不入」或「不自在」的心情。此時,「belong」不僅僅是技術性的描述,更帶有自我情感探索與心理需求的成分。你也可以運用輕鬆口吻來描述物件位置,例如:“Hey, those books belong on the top shelf.”,用來提醒朋友或家人該如何保持整潔、有序。或是在朋友家聚會時,看到物品放錯地方,你可友善地說 “This dish belongs in the kitchen.”,在聊天過程中也能自然地帶出「belong」一詞。對於想表達所有權或歸屬權益的話題,如借用物品或分享公共資源,也常見 “That bike doesn’t belong to me; it’s from the rental shop.”,藉此澄清物權歸屬。透過日常對話的實例,「belong」展現出多元、靈活的用法,既能探討情感層面的歸屬感,也能處理事物的所有權或位置問題。關鍵在於保持自然口吻與適當上下文,讓對方即使在輕鬆對話中,也能理解你想表達的意思。如此一來,不論是好友聚會、同事午餐閒聊或家庭日常互動,你都能熟練運用「belong」,同時展現溝通的細膩度與人情味。

詞源

「belong」一詞可追溯至中古英語 “belangen”,更早則源自古英語 “gelangian”,包含「附屬、牽連、相聯」等涵義。歷史上,它的用法大多環繞著歸屬或相依關係,強調人或物與特定環境或群體之間的緊密鏈結。隨著英語發展與地域擴張,此字也經歷了拼寫與語義上的變化,不過核心概念——「歸於何處,或與何人(事、物)相依相屬」——始終不變。在中古時期的封建社會,土地、爵位與身分經常成為「歸屬」的焦點,人們透過法律與血緣,界定個人或家族與領地、封臣或教會的隸屬關係。這些現象在語言上也留下印記,使 “belong” 的用法逐漸延伸到權利、責任以及更抽象的社會關係層面。到了現代社會,「belong」不但仍維繫過去的法律或地理歸屬之意,也在心理學、文化研究及人際互動裡,承載著人們對「歸屬感」的渴望與闡釋。透過一字之間,我們能洞見人類對自我定位、群體認同以及安全感的深層需求。這樣的歷史演變同時體現了語言的彈性與人文社會的共同成長,使「belong」成為理解個體與環境互動的重要關鍵詞。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