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vil

adjective
courteous and polite in manner
同義詞典
同義詞
反義詞
使用方式
形容與公民、社會或禮儀相關,也可指非軍事、非宗教之事。在英文脈絡中,「civil」常用於與國家或社會制度相關的語境,例如 「civil society」指由社會成員自發組成的公共領域;「civil rights」則著重於公民應享有的權利與法律保障。此外,也能指「民事」或「非刑事」的範疇,如在法律領域談到 「civil law」 便是「民法」,與 「criminal law」刑法做區別;而 「civil case」 則表示由個人或團體爭議所引發的非刑事訴訟。在社交互動或禮貌層面,「civil」可表示言行舉止得體、禮貌周到,帶有基本尊重與不失禮的意涵,例如 “Please remain civil during the discussion,” 強調在意見衝突或辯論時維持禮貌、客觀態度。與「military」或「religious」對立時,「civil」亦可表示「非軍事的」或「世俗的」,如 “civil service” 指政府文職機構,「civil engineering」 指土木工程,凸顯民用與公共事務性質。整體而言,選用「civil」時需留意上下文—它可能強調法律民事範疇、公共領域的社會價值觀,或純粹禮儀與作風的尊重與克制。
替代選項
要根據脈絡與強調重點,選用下列詞彙或短語替代或強化「civil」之概念:1. 「civic」:偏重市政、城鎮或公民參與,如 “civic duty” 表示「公民義務」。2. 「political」:著重政治層面或政府運作,如 “political issues” 或 “political rights”。3. 「civilized」:側重文化、道德與文明素質,如 “He acted in a civilized manner despite the chaos.”4. 「courteous」:聚焦於個人言行禮貌,如 “She remained courteous, even when disagreeing.”5. 「public」:涵蓋公共領域或與普羅大眾相關之事,如 “public affairs” 或 “public sector”。在法律層面或制度設計,可使用「civic」或「public」更貼近公務與社群領域;談到禮貌與克制,能用「courteous」或「civilized」凸顯言行素養。考量文體、受眾與背景,靈活切換能讓表達更精準、自然。
寫作
在書面寫作中,運用「civil」可闡述主題與公民、社會或法律相關之連結。例如在論文或政策文件裡,可寫 “Enhancing civil liberties remains the primary goal of our reform.”,強調改革旨在擴張公民自由權。在法律條文或學術研究方面,也能說 “The dispute led to a civil lawsuit,” 以對比刑事訴訟;若想談論國家機器組織,可描述 “Civil servant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implementing government policies.”,凸顯公務員系統的重要性。若在社會學、政治學脈絡,需結合數據或案例進一步說明「公民社會」發展,如 “A robust civil society contributes to democratic governance.”;或者探討人際互動與禮儀層面時,也可用 “civil discourse” 表示在公共討論或交流中維持禮貌與理性。這些用法能豐富文章內容並展現專業度,記得綜合上下文脈絡、主題內容與受眾需求,避免誤用或語境衝突。
日常對話
在日常聊天或輕鬆場合中,「civil」較少單獨出現,通常和其他詞組搭配。例如你想呼籲同儕在爭論中保有禮貌,可略帶友善地說 “Let’s keep this conversation civil,”,提醒對方注重說話態度;或若談及國家制度也能簡單提到 “Civil service jobs can be really stable,” 表示公職常見的穩定就業特質。有時想談到某人言行不檢點,也能婉轉表示 “He wasn’t very civil to the waiter,” 點出缺乏禮貌或不尊重他人的態度。有關公共事務或公民參與的話題裡,也能自然融入:「I think more civil engagement could improve our neighborhood’s issues.” 一語道出增加公民參與的重要性。這類用法雖帶有正式色彩,但搭配輕鬆語氣與上下文解釋,就能適度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對社會、法律或禮節的觀點。
詞源
「civil」源自拉丁語“civilis”,其字根“civis”意為「公民」或「市民」。在古羅馬時期,“civis”代表具有羅馬公民身分並享有法律保護與權利之人;“civilis”則延伸為「與公民或城市事務相關」的涵義。中世紀與近代歐洲政治思想發展之下,「civil」進一步細分出「民事」、「非軍事」、「世俗」等多重意義。比如把軍方或神權領域以外之事物稱為“civil”,形成對比。隨著英語擴散與現代國家體制漸趨成熟,“civil”在政治、法律、社群文化裡成為關鍵字詞,如「民法」(civil law)、「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公民服務」(civil service)等都根植於此字源。也因社交禮節與城鎮生活需求發展,「civil」被引申至「禮貌克制」的副層意義。無論談及公民社會體系、法律效力,或個人修養與人際互動,「civil」一字皆在表達相應的秩序、尊重與公共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