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爾德・哈洛德遊記(第一章)」※ 流浪貴族的視野:從英倫故鄉出發,投入歐陸驚奇的心路初探 ※ 經典名詩

A young nobleman stands on a cliff overlooking the vast ocean under a dramatic sky, with ancient ruins in the distance and a sense of solitude enveloping the scene. The atmosphere should evoke introspection and wanderlust, blending elements of nature's beauty with historical remnants.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Canto 1) - Lord Byron

恰爾德・哈洛德遊記(第一章) - 拜倫勳爵 (Lord Byron)

放浪少年的歐洲之旅:虛無心靈與異地風華的初篇

Oh, thou! in Hellas deemed of heavenly birth,
噢,你在希臘人眼中被視為天降神祇,
Muse! formed or fabled at the minstrel's will,
繆思啊!由歌者的意念所構築或杜撰的靈感來源,
Save me alike from foolish pride,
拯救我吧,脫離愚蠢的驕傲,
Or impious self-reliance...
或僭越的自我依恃……
Childe Harold had a mother—not forgot,
恰爾德・哈洛德也曾擁有母親——他並未遺忘,
Though parting from that mother’s hearth and cot.
縱然他離別了母親的爐火與家屋。
Yet many a path he trod with listless tread,
然而他依舊行走過許多道路,步履漫不經心,
And spurned at earth—forsook his lowly bed.
輕視塵世,毅然脫離那卑微的安身之所。

《恰爾德・哈洛德遊記(第一章)》是拜倫勳爵於1812年發表的敘事詩開始部分,塑造了一位厭倦英倫上流生活的年輕貴族「哈洛德」形象,與傳統騎士「Childe」意象相結合。詩中,年少的哈洛德因對世俗無聊感到倦怠,毅然踏上歐洲(主要是葡萄牙、西班牙等地)的漫長旅途。第一章著重敘述他的離家與內心鬱悶,將「旅行」與「放逐自我」融合成浪漫主义經典主題。

故事背景處於拿破崙戰爭的動盪,整個歐洲正陷入政治與社會改變的激流。拜倫透過哈洛德的眼睛,紀錄歐陸的動亂、戰火與自由抗爭:雖詩中對此尚是鋪陳開端,但已可隱約看見「虛空的貴族」如何被外在世界之巨大圖景所衝擊。拜倫以優雅而強烈的語言,展現哈洛德半憤世半徬徨的心境,以及對「更崇高自由」的渴望。

第一章雖多是「懷鄉與動身」的氛圍,但也奠定後續各章的基調:哈洛德不只是普通遊客,他帶著悲涼和憂鬱踏上異國大地,因所見所聞而激發出對社會現實的批評與對人性潛能的思考。這讓《恰爾德・哈洛德遊記》成為拜倫首個真正響徹文壇的代表作:既反映個人對英國社會與自身貴族身份的不滿,也豎立浪漫派「憂鬱英雄」的雛型。

重點

• 第一章聚焦「哈洛德」離開英倫家鄉,踏上歐陸旅行的動因與情緒。
• 詩人結合「騎士形象」與「貴族青年厭世」的刻畫,創造浪漫新英雄。
• 歷史背景:歐洲正經歷戰爭與革命動盪,詩中隱現社會與政治譏嘲。
• 語言色彩濃烈,拜倫以華麗句法挖掘哈洛德內心「無聊與厭世」的複雜情感。
• 為全詩奠定基調:後續章節哈洛德之旅愈發深入歐洲大地與人性思索,也形塑拜倫式「Byronic Hero」的雛形。

意見評論
  • 方元晟

    有人把《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與莎士比亞角色面對內心矛盾相比,莎翁多展現戲劇人格,拜倫則在抒情詩體裡讓Harold活生生地演繹失落與倦怠。

  • 芷柔

    表面看他橫跨歐洲遊歷,其實是一次內心旅程,像是要在世間翻找自我定位,卻被現實的瑕疵、戰爭及人性醜陋處處刺痛。

  • 美玲

    拜倫描繪的Harold帶著傷感遠離故土,如同現代一些青年執著於探索異鄉,卻捨棄了本來的溫暖環境,也許反映了對社會規範的不安。

  • 吳宗憲

    初看文字,彷彿他踏過異地河山,卻在內心埋藏許多疏離與不滿,這種矛盾正是拜倫詩的獨到之處。

  • 黃文龍

    現今某些社群網路也流行「走遍世界卻仍孤單」的文青論調,詩裡Harold就是那種無法在歐洲任一地找到歸屬的影子,折射出當代的海外背包客心酸。

  • 洪詩婷

    近來有不少環保人士提出「旅遊足跡對環境影響」問題,Harold雖然沒有提到污染,但從詩裡能看出旅行在給他帶來閱歷同時,也帶著對人類破壞的悲歎。

  • 芳瑜

    每當新聞裡報導某些年輕人帶著背包到處流浪,我就會想起Harold那種「走遍天涯卻找不到歸屬」的心境,證明古今旅人常有相似的失落。

  • 林依晨真的是大美女哦

    擺脫整日追逐名利的現實,Harold選擇遠行,卻仍帶著心靈重擔,反映浪漫派詩人那種自覺高貴卻孤絕的特質。

  • 黃明慧欣書竹

    拜倫對自然風光的讚嘆並不是純欣賞,而常包含批判意味:那帶著孤獨的觀照方式,更顯出Harold心裡的不安定因子。

  • 蔡依林唱跳魅力四射棒

    詩裡暗示Harold對社會與家庭的冷漠,兼具對繁華都會的失望,也帶著渴望新景的衝動,讓讀者在美景描繪中同時感受憂鬱。

  • 國華

    看到近年歐洲出現一些社會議題,如青年失業率飆升,人們對政治與經濟體制產生質疑,在Harold身上也能看見同樣的疏離感,彷彿歷史循環。

  • 吳美婷參加校園歌唱賽

    相較於柯勒律治那些內在掙扎多於外在景致的詩篇,拜倫此處則將個人情懷與宏觀地理風貌結合,將浪漫派的感傷與遠遊主題發揮到極致。

  • 新北市淡水老街陽景漫

    行文中能找到古蹟、名城的身影,卻在浮光掠影之間,讓主人公顯示厭倦,每訪一處都看似新鮮卻無法撫平內心空洞。

  • 苗栗客家化區驗多元俗

    段落收束時,Harold似乎還在掙扎,不知此趟遠行能否平撫他心中荒涼;這種「走得越遠,越不知歸途」的浪漫派感傷在詩裡鋪陳完整。

  • 吳美婷參加校園歌唱賽

    在字裡行間能感受到對歐洲當時局勢(或過去戰爭痕跡)的批判,像在說:再華美的城市仍有陰影,Harold只看到斑斑歷史傷疤。

  • 俊瑋

    拜倫也注入了他個人對自由的嚮往,以及對現代化初始階段社會束縛的反抗,讓整首詩不僅是旅行敘事,更包涵政治與情感層面。

  • 高佩蓉子筠柔

    一讀便覺得Childe Harold身處歐洲各地景致,卻時刻感到空虛,將浪漫派裡那股「遠行卻不得解脫」的主題表露無遺。

  • 願一心人白頭偕老可好

    拜倫在〈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Canto 1)〉中,勾勒出一個帶著孤獨與叛逆的旅行者,讀起來像看他靈魂一次次的試煉。

  • 熊佩儀宛筠晴

    拜倫帶著細膩觀察,把歐洲戰火或政治局勢陰影編進詩裡,Harold走過的每個國度都好像在訴說苦難,讓這段旅途深沉而不全然愉悅。

  • 子晴

    有時讀到拜倫對某城鎮或自然景色的刻畫,就彷彿身臨其境,但Harold的心悶與憂鬱始終如影隨形,提醒讀者熱鬧外表下可能仍是孤獨靈魂。

  • 屏東海館帶魚群彩紛奇

    有人說拜倫創造了「拜倫式英雄」的典範,在此詩的主角Harold身上也能看出特立獨行、自我封閉的標籤,正好體現浪漫派的高傲與不適應。

  • 馬祖眼淚奇海洋生間景

    有人讀起來會覺得Harold是一位「厭世型旅者」,其實拜倫在此更強調當代青年對舊制度不滿、對世界秩序抱懷疑,與浪漫派的反叛性格相符。

  • 邱慶龍

    詩中對沿途看到的士兵、國家,或舊宮殿,都以一種淡淡的虛無感觀看,讓我想起現代觀光客對著古蹟拍照,卻沒真正了解其歷史,徒留感傷。

  • 台北故宮物珍藏史文物

    如果和拜倫在〈She Walks in Beauty〉的輕柔頌美相比,這裡顯示更多深沉的遊子情懷,將浪漫派的感傷擴大到整片歐洲大地,令人不禁歎息。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