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週四(純真)」※ 隆重儀式裡的童稚光彩:慈悲與崇敬的雙重視角 ※ 經典名詩

Holy Thursday (Innocence)

Holy Thursday (Innocence) - William Blake

聖週四(純真) - 威廉・布萊克

童音齊聚於聖殿:憐憫與莊嚴交織的節慶畫面

'Twas on a Holy Thursday, their innocent faces clean,
那是在一個神聖的週四,孩子們的臉龐乾淨純淨,
The children walking two & two, in red & blue & green,
成雙成對地走著,身穿紅、藍、綠等鮮豔衣裳,
Grey headed beadles walkd before with wands as white as snow,
灰髮的教堂侍從拿著雪白手杖領路在前,
Till into the high dome of Paul's they like Thames waters flow.
直到他們湧進聖保羅大教堂,如同泰晤士河水一般川流不息。
O what a multitude they seemd these flowers of London town!
呵,這群倫敦城的花朵,竟是如此眾多!
Seated in companies they sit with radiance all their own;
他們分組就座,各自散發著獨特的光輝;
The hum of multitudes was there but multitudes of lambs,
雖然人聲鼎沸,但實則彷彿成群溫順的羔羊,
Thousands of little boys & girls raising their innocent hands.
成千上萬個小男孩與小女孩,高舉起純真的雙手。
Now like a mighty wind they raise to heaven the voice of song,
此時他們宛若烈風般,將歌聲直沖雲霄,
Or like harmonious thunderings the seats of Heaven among;
又好比和諧的雷鳴,在天庭之中迴響;
Beneath them sit the aged men, wise guardians of the poor;
在他們下方坐著年老長者,那些窮苦孩子的智者看守,
Then cherish pity, lest you drive an angel from your door.
要懂得珍視憐憫,免得你把天使驅離了門外。

《聖週四(純真)》(Holy Thursday, from Songs of Innocence)是威廉・布萊克對英國傳統的「聖週四」善舉活動所作的詩歌。在18世紀的聖週四(復活節前的星期四),孤兒院與慈善組織會安排貧苦兒童走進聖保羅大教堂,接受宗教式的善行與禮讚。詩中,布萊克透過「孩子如花盛開」的意象,營造明亮、神聖而莊嚴的場面,同時展示孩子們內在純真。

詩的開頭以長者們拿著雪白手杖引導孩子進入教堂,好比把「倫敦的花朵」帶向神聖高處。孩子們身穿繽紛衣裳,宛如春日花瓣盛放,並以合唱之聲宛若「和諧的雷鳴」傳遍空間,猶如人群的盼望與天界共鳴。這些畫面共同創造出對「慈善行為」的表面宏偉與觀賞性。然而,詩最後一句「要懂得珍視憐憫,免得你把天使驅離了門外」顯露了布萊克暗藏的一絲提醒:若僅是形式上的善行,而缺乏真實的關懷與憐憫,可能容易忘卻孩子真實的需要。

這首詩歸於《純真之歌》,著重在孩童所展現的光芒與合唱;但布萊克亦在其對詩的結構與暗示中,記下對社會、教會等表面善心的質疑。同樣的主題在《經驗之歌》裡另有一首〈聖週四(經驗)〉,更直接地批判社會體制對貧童照顧不足、只流於表面慈悲。這種「純真與經驗」的對照,是布萊克詩集一貫的特色:在一首詩中讓人感受到歡欣與溫暖,然而卻也暗藏對體制化儀式的微妙質疑。

從美學角度,《聖週四(純真)》給人一種色彩繽紛、聖潔崇高的感覺,尤其是「若烈風般的孩子合唱」的段落,描繪兒童齊聲高唱時猶如天使軍團。布萊克用詩句讚頌孩童身上珍貴的純真與天使般的特質,並呼籲讀者憐憫與珍視這些貧困孩子。若我們忽視他們的生存需要,形同將天使擋在家門外,也失去了社會最無暇的光芒。

重點

• 描寫倫敦大批孤兒走入聖保羅大教堂的盛大場景,彰顯童稚美與莊嚴儀式。
• 詩中營造華麗、溫暖氛圍,突出兒童宛如繽紛花朵,歌聲宛若雷鳴回響。
• 結尾警示人們珍視憐憫,暗示若只做表面慈悲,或忽視孩子真實需要,也許形同驅逐天使。
• 與《經驗之歌》中的〈聖週四(經驗)〉對照,前者側重孩子純真美好,後者則著重社會體制批判。
• 展現布萊克「純真與經驗」的二元結構:在莊嚴儀式背後,也掀起對社會善行真實性的思考。

意見評論
  • 新北市淡水老街陽景漫

    若和布雷克在〈Holy Thursday (Experience)〉相比,無辜版本的孩子們雖有對世界的信任,但也隱藏著對制度的順從;而在經驗版則更直接揭露了社會的不正義。

  • 志偉

    與布雷克的〈London〉裡的憂鬱濃烈不太一樣,這裡更重“儀式”和“純真”的對比,卻同樣揭露社會層面的冷漠。

  • 蘇小梅

    透過簡單場景呈現社會對弱勢的複雜態度:口口聲聲說慈善,卻有可能只是履行一種「體面儀式」。

  • 杰倫

    最近媒體上也出現對某些公益活動的質疑:是否真正惠及孩童,還是純粹用童真的形象來為機構增添光彩,感覺與詩中場面暗藏的矛盾如出一轍。

  • 劉雅婷

    在教堂莊嚴的氛圍下,小孩子「唱詩」的場景應該美好,但布雷克讓讀者細思:究竟有沒有更深層的社會含意?

  • 欣怡

    將近幾百年後,現代社會對孤兒或弱勢兒童的關懷方式仍常流於表面,正好呼應了詩中那種“被展示”的諷刺意味。

  • 徐怡真

    布雷克沒有把批判說得太白,但越讀越覺得他是在用“小孩”呼喊出“你們看,是不是該改變了?”的沉重訊息。

  • 子晴

    這首詩的力量在於悄無聲息地刺痛你,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形象在歌詠,但詩人藉此呼喊:我們真的關心他們嗎?

  • 思穎

    有人提到若與他在〈The Chimney Sweeper (Innocence)〉比較,兩者同樣涉及孩童角色,但掃煙囪的形象更淒苦,教堂裡表面的盛典則用另一種形式揭露社會冷漠。

  • 方子柔

    單純而整齊的隊列,把孩子們彷彿當作展品,布雷克用詩勾勒出天真笑容與現實殘酷的強烈對比。

  • 舉頭望明月頭思故鄉在

    整首詩沒有激烈言辭,卻在謙和的語氣中蘊含對慈善、宗教和社會關係的強烈質疑,十分發人深省。

  • 子豪

    讀來猶如在城市中心欣賞一場隆重的表演,然而仔細看時,內裡的純真卻被成人世界的秩序綁住。

  • 傅珊彤黛淇琳

    在某些批評家眼中,〈Holy Thursday (Innocence)〉其實充滿張力:禮拜堂該是溫暖之地,卻隱藏著社會制度對弱勢的形式化態度。

  • 魯憶馨綺心柔

    有些評論認為這首詩帶著強烈諷刺,因為大人們口中充滿虔誠,而孩子卻在被排隊列隊之餘,仍未能真正脫離貧困或孤苦。

  • 鐘品妍

    看似一場溫馨的宗教儀式,實際上也可能成了自我滿足的秀場,不禁讓人反思:什麼才是對孩童真正的呵護?

  • 謝仁傑

    想像那畫面:黑色禮服的大人、排隊的孤兒,詩句彷彿在質疑愛心下的權力結構,這種諷刺手法非常耐人尋味。

  • 惠雯

    布雷克筆下的孩童常象徵純潔,但在此詩中也成為反映社會制度的鏡子,特別是那種無聲的抑制感。

  • 曾柏毅麗雪芬

    讀到最後,覺得那股酸楚並非一時,而是持續在提醒世人:口頭慈善容易,真正落實幫助孩子卻艱難。

  • 苗栗客家化區驗多元俗

    每次讀到那群孩子排隊走入教堂的畫面,心中不免浮現一絲酸楚,究竟是信仰的溫暖,還是社會冷漠的伪裝?

  • 怡君

    「Holy Thursday (Innocence)」裡,孩童的歌聲宛如天籟,卻也隱含著對社會結構的質疑。

  • 許京翔柔希玲

    短短幾句描繪,卻讓人想像教堂中莊嚴儀式下,孩子們彷彿是城市的裝飾品,被展示而非真正關愛。

  • 曾雅妮高爾夫球場揮杆

    當時教堂的慈善儀式固然風光,但背後的孩童是否獲得長期的幫助?彷彿到現代也還在被討論:我們對弱勢伸援手是否真心?

  • 汪青柔麗雅雯

    文字雖輕,但背後批判火力不小,讀過之後,你會懷疑那所謂的“仁慈教堂”,是否真的能救贖這些孩子,或只是一場令大人心安的表演。

  • 林國華

    有段時間看到某些活動會找貧困兒童來表演,表面上熱鬧慈善,內裡卻可能是一種消費弱勢的現象,與詩中意涵如出一轍。

  • 梅花香自苦寒來傲骨雪

    有人提及它與〈Holy Thursday (Experience)〉是一組對照:前者看似天真,後者則更直接表明社會的殘酷,兩者互相映照出布雷克的詩意深度。

  • 溫心柔雅蘭琴

    那句“innocent faces clean”表面看很美,但合併整首詩的脈絡,反而更突顯詩人暗示這種“純淨”究竟多少是真實,多少是粉飾。

  • 士林官邸瑰展芳香鼻漫

    看到有新聞報導全球各地依然有慈善機構以華麗活動包裝募款,但受惠的兒童卻未必真正得到足夠關愛,與詩裡的光景頗有幾分相似。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