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韩愈
逆境中堅守與情懷的訴說
此詩是韓愈在因直言諫君而遭到貶謫之際,寫給侄孫湘的一首著名作品。韓愈在朝廷進諫卻不被采納,反而被貶至遙遠的潮陽,心中憂憤與忠義之情並存。首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揭示了他在短短一日之間地位與前途急轉直下的遭遇,也凸顯朝堂政治的冷酷無情。第二聯透過「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流露出他的忠誠與無悔態度:即使年歲漸高,也願為君主與社稷盡力,決不躲避風險。後面「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以壯麗、險惡的山川之景襯托作者的心境:迷茫、困頓,卻又帶著一絲豪邁。最終結句「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更顯出他對侄孫的深情與囑託;若最終無法回歸故里,便將骨骸安葬在貶謫之地,也算完成一種無奈卻堅毅的交代。從全詩可看出韓愈性格中的剛直與重義,不僅體現了他對朝廷與天下的責任感,也展現出古代士人在逆境中堅守理想的精神。藉由自然景物的渲染、短句中蘊含的深情,詩人對命運的沉痛認知與不屈意志兼而有之,使此作成為唐代政治詩中不可多得的典範之一。
重點
一、短暫功名易隕落,但忠誠與良知不可背離。
二、逆境中以山川險阻烘托心理懸念,增強情境悲壯感。
三、韓愈筆下之情感激昂,透露出士人「以天下為己任」的熱忱。
四、面對流放與挫折,仍秉持高潔志向,是對後世堅毅精神的啟示。
意見評論
- 謝文樂
文中他用尖銳語氣誓言不向黑暗勢力低頭,又在敘述中流露對侄孫的慈心,可見他雖置身風暴仍不忘愛與責任。
- 周怡婷嘉惠彤
假使放在現代,有些人面臨裁員、調職到偏遠地區,也可能感到相似的沮喪與失落,但若能像韓愈這般奮起,或許也能逆轉命運。(今昔對照3)
- 林國華
現在不少人對職場或社會挫折也倍感壓力,若能像韓愈般將逆境化為內心毅力,也許能在困頓時尋得一股堅定力量。(今昔對照1)
- 俊豪
短短篇幅裡既寫抑鬱沉痛,又表現警策之意,如同一把利刃劃開黑幕,呼籲侄孫莫隨波逐流。
- 王大明
藍關雖險,卻難擋滿腔正氣。他語重心長地囑咐侄孫,不要因自己貶謫而氣餒,更要篤定力行修身之道。
- 俊豪
韓愈筆鋒雖常直接辛辣,但此文更顯出他深沉的自我剖白,既嘆歎時局坎坷,也憂心家族後輩的未來,強烈情感穿透字裡行間。
- 佩玲
多年前讀這篇時只見悲憤,如今再品,方知他對侄孫的愛深沉入骨,願以自身經驗開導後生,這才是真正的大師風範。
- 采蓉
這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讀來,整顆心都因韓愈的孤憤而隱隱作痛。
- 曾穎心
他將藍關險阻變成心靈照妖鏡,呼喚侄孫要堅守道義,不在高官厚祿前迷失,真是一番切中要害的苦口婆心。
- 高美玲
若跟他在〈祭十二郎文〉裡對至親的哀慟相比,〈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聚焦在貶官的悲憤與教誨後輩的責任,兩篇都深刻展露韓愈對家庭與命運的濃烈情懷。(比較1)
- 花蓮海洋公園東觀光去
文中將貶謫的苦楚與對侄孫的期許,完美交織在一場塵世風波裡,讓人一讀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昂然傲骨與無奈。
- 歐維嘉淑麗晴
從文中能讀到韓愈對朝堂不公的激憤,也能看到他仍不忘教導侄孫“亂世之中,切莫隨風擺動”的信念。
- 柏宇
此文在古代驚醒多少讀者:人生不只名利得失,更需保有“浩然之氣”,韓愈要侄孫理解世事艱辛卻勿忘初心。
- 台灣美食市小吃人懷念
和李白寫流放的曠達相比,韓愈更帶“理性憤慨”和責任擔當,不僅為自我伸冤,更藉此告誡後代該如何立身處世。(比較2)
- 昱婷
文裡描述他步上離鄉的路,卻在細碎描述裡挾帶著雄渾抱負與不平之鳴,形成強烈對比。
- 張家豪要努力向前衝嗎
現代也常出現不公平對待或職場不公,有些人選擇隱忍,有些人積極發聲,韓愈的態度或許能給後人一份勇氣與啟示。(今昔對照4)
- 龍山寺火鼎盛年傳統拜
縱觀韓愈作品,批判或激情總帶著昂然骨氣,而此文將逆境轉化為對後代的期勉,叫人感佩他的強韌心靈。
- 江禾明
想到現代社群裡也有許多年輕人感到“被流放”的孤立感,如果能抱持韓愈那種寧折不彎的骨氣,也許就能在逆境裡尋到出路。(今昔對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