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 柳宗元
深情送別摯友,感懷人生聚散
- The poem reflects the poet's feelings of sorrow and resignation as he departs from a friend, lamenting his past hardships and the futility of seeking recognition through writing.
詩名解析
《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彆》是唐代著名文學傢柳宗元寫給好友劉禹錫(字夢得)的贈別詩。這首詩寫於兩人同被貶謫期間,在衡陽分道揚鑣時所作。
創作背景
柳宗元與劉禹錫因參與永貞革新而遭朝廷保守勢力打壓,先後被貶至南方偏遠地區。"十年憔悴到秦京"指的是詩人經歷十年睏頓纔得以返迴京城,但"誰料翻為嶺外行"則錶達瞭再次被貶的無奈與悲憤。
逐句賞析
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
開篇兩句概括瞭詩人坎坷的人生經歷。十年間歷經磨難終於迴到京城,卻沒想到又要被派往更偏遠的嶺南地區。這裡的"憔悴"不僅指身體的消瘦,更暗示精神上的苦悶。
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
這兩句描繪瞭沿途所見景象。"伏波故道"指的是漢代伏波將軍馬援徵戰的道路,如今隻剩下荒煙蔓草;"翁仲"是古代墓前的石人,其遺址已被草木掩蓋。這些意象營造齣一種歷史滄桑感,暗喻個人命運的渺小與無常。
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占時名
這兩句反映瞭詩人對自身處境的反思。"慵疏"是指自己性格上的疏懶不拘小節,因而招緻他人非議;"休將文字占時名"則錶達瞭對文名的淡泊,認為不該過於追求虛名。
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韆行便濯纓
最後兩句寫與友人分別的情景。"臨河別"用的是《楚辭·漁父》中屈原"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的典故。詩人說不必特意到河邊告別,因為眼淚已如泉水般湧齣,足以洗滌帽帶。這種誇張的錶達突顯瞭離別的傷感。
藝術特色
- 情景交融:詩中將個人遭遇與眼前景物巧妙結閤,既寫實又富有象徵意義。
- 用典精當:運用伏波將軍、翁仲、滄浪之水等典故,增加瞭詩歌的文化內涵。
- 情感真摯:全詩充滿對命運的感慨和對友人的深情,讀來令人動容。
主題思想
這首詩主要錶達瞭三個層麵的情感:
- 對仕途坎坷的無奈與自省
- 對歷史滄桑的感慨
- 對友人離別的依依不捨
整體而言,這是一首融閤瞭個人身世、歷史感懷和友情抒發的佳作,充分展現瞭柳宗元深沉凝重的詩風。
重點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作者與友人離別時的不捨之情,同時也流露出對人生無常、聚散難料的感慨。詩中情感真摯動人,文字優美含蓄,展現出深厚的友情和對未來命運的思索,啟發讀者珍惜眼前人與當下時光,體會人生旅途中的每一次相遇與離別。
意見評論
馮思婷采雲虹日前參加一場古典文學講座,主講人特別提到這首詩。他認為柳宗元透過這首詩不僅表達了個人的悲哀,也反映了整個時代的黑暗面。
基隆廟口市海鮮吃聲遠這首詩讓我想到一段歷史紀錄片,介紹唐代文人如何在貶官過程中尋找創作靈感,柳宗元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宛真這首詩的文字雖然簡單,但背後蘊含的情感卻十分豐富,需要反覆咀嚼才能領略其深意。
邱建華薇若真柳宗元的這首詩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學會珍惜眼前的一切,而不是一味抱怨命運的不公。
莊嘉雯若拿這首詩與王維的山水詩相比,可以看出柳宗元更多關注的是人生的苦難,而王維則追求心靈的寧靜,風格截然不同。
古文凱這首詩與蘇軾的《赤壁賦》相比,雖然主題不同,但都展現了文人在困境中尋找自我價值的努力。
基隆廟口市海鮮吃聲遠這首詩讓我想到自己曾經經歷過的艱難歲月。
正雄『翁仲遺墟草樹平』營造了一種荒涼的氛圍。
章炳維柔惠欣詩裡流露出對命運的無奈,令人感慨萬千。
汪青柔麗雅雯這首詩讓我想到近期一部電影中描述的流放故事,主角的遭遇與柳宗元頗為相似,都是命運弄人。
簡雅蘭韻香秀這首詩讓我意識到,無論處於什麼樣的逆境,都要保持一顆堅韌的心,正如柳宗元所表現出來的那樣。
陳志明的夢想家族團隊從藝術手法來看,《衡阳與夢得分路贈別》充分展現了柳宗元高超的抒情技巧與深厚的文學底蘊。詩中運用多種意象,如『伏波故道』、『翁仲遺墟』,這些都帶有濃厚的歷史色彩,使全詩具備了一種超越個人情感的宏觀視野。同時,這些意象也巧妙地襯托出詩人自身的處境:就像那些曾經輝煌但如今已破敗的古蹟一樣,他也正經歷著人生的低谷。此外,詩中的對比手法也非常值得玩味,例如『慵疏招物議』與『文字占時名』形成鮮明對比,反映了詩人對於世俗評價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渴望通過文章留名青史,另一方面又厭倦了因言獲罪的現實。最後兩句『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更是以極端誇張的方式表達了離別的痛苦,使得整首詩的情感達到頂峰。總體而言,這首詩不僅記錄了柳宗元個人的生命片段,也折射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普遍面臨的困境,因此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與思想深度。
小英『休將文字占時名』這句話很有警世意味。
玉婷最近看到一些關於古代文人仕途坎坷的新聞,不禁聯想到柳宗元的這首詩。他的遭遇正是許多文人的縮影,即使才華橫溢,也難逃政治鬥爭的迫害。
志龍柳宗元以詩言志,表達了內心的孤寂與掙扎。
芷柔『伏波故道風煙在』描繪的畫面感十足,令人印象深刻。
淑芬每次讀到這首詩,總覺得心頭一陣悽涼。
忠毅柳宗元的這首詩與李白的《將進酒》形成鮮明對比。前者低沉內斂,後者豪邁奔放,但都展現了詩人對生命的熱愛。
周杰倫創作魅力無限讚詩句平實但意蘊深厚,展現出詩人的才華。
金門大砲鄉軍文化遺址『慵疏招物議』似乎也在提醒我們不要太過隨性。
許宏裕文字簡潔卻充滿力量,不愧是唐代大家之作。
何煥仁這首詩讓我重新認識了柳宗元的文學魅力。
章炳維柔惠欣這首詩情感深沉,讓人感受到柳宗元的無奈與哀愁。
人生得意盡歡使金樽空詩中的意境和現代人面對困境時的心情很相似。
郭承宇玟志鳳這首詩的語言樸素卻富有哲理,特別是『休將文字占時名』這句,讓我思考現代社會對於名利的追逐是否過於盲目。
一葉落知道秋莫忘故人詩句間隱藏著詩人對現實的批判與反思。
淑華這首詩與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樣,都帶有濃厚的自傳色彩,不過白居易偏向敘事,柳宗元則注重情感的直接宣洩。
曾雅妮高爾夫球場揮杆這首詩讓我想到一部紀錄片,講述唐代文人如何在逆境中堅持創作,柳宗元的故事尤其令人動容。
萬小蘭雅庭珍詩中的離別之情,至今仍能引起共鳴。
惠雯詩中的『伏波故道風煙在』讓我想到歷史遺跡的重要性,它們不僅是文化的見證,也是詩人靈感的源泉。
曾柏毅麗雪芬最近翻閱一本關於唐代文學的書籍,作者分析這首詩時指出,柳宗元善於將個人的不幸轉化為藝術創作,這種精神值得現代人學習。
曾穎心這首詩讓我聯想到某本小說中描寫的流亡生活,主角的孤獨與柳宗元筆下的心境不謀而合。
佳儀詩中的『垂淚千行便濯纓』給人一種極端悲傷的感覺,彷彿詩人已看透世事,只想藉由眼淚洗淨塵世煩惱。
韓雪兒柏景芬這首詩讓我想到一位現代詩人的作品,他們都以簡練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情感,跨越時空產生共鳴。
花蓮海洋公園東觀光去最近讀到一篇文章,探討古代文人如何通過詩歌來療癒心靈創傷,這首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蘇打綠是一個棒的樂團柳宗元用字精準,短短幾句就勾勒出人生滄桑。
汪柏岳真詩瑤這首詩讓我聯想到日本俳句大師松尾芭蕉的作品,兩者都擅長利用自然景觀來表達內心情感,只是形式略有差異。
鍾依庭瑞巧蘭這首詩適合靜下心來慢慢欣賞,別有一番滋味。
曾柏均青蘭秋最近新聞報導某地舉辦柳宗元文化節,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這首詩作為他的代表作之一,再次受到廣泛討論。
沈庭威紫育華這首詩讓我聯想到近期一場關於中國古典文學的國際研討會,其中多次提到柳宗元及其影響力。
洪偉忠雅燕如近期某電視劇講述唐代文人的故事,其中提到柳宗元的生平,讓我想起這首詩。他的一生充滿波折,但這些經歷成就了他的文學高度。
昱婷雖然時代不同,但詩中的情感依然貼近生活。
阿國『十年憔悴到秦京』開篇即引人入勝,震撼人心。
鄭凱文柳宗元將個人遭遇融入詩中,格外真摯動人。
阿國『垂淚千行便濯纓』這句特別打動我,寫盡了離別的痛楚。
方子柔整首詩結構嚴謹,情感層次分明,非常精彩。
汪柏岳真詩瑤這首詩的最後一句『垂淚千行便濯纓』像是詩人對自己一生的總結,既有悔恨,也有釋然。
嘉義阿里山出雲海步呼最近讀到一篇研究唐代貶官制度的文章,文中提到柳宗元被貶至嶺南的歷史背景。這首詩恰好體現了他當時的心境,可謂歷史與文學的完美結合。
簡柏翰筱玲羽這首詩讓我聯想到現代都市人面臨的工作壓力,許多人就像柳宗元一樣,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扎求存。
鍾子凌這是一首值得細細品味的好詩,越讀越有味道。
孟婷柳宗元的這首詩與陶淵明的田園詩相比,少了些悠閒自在,多了份沉重壓抑,但同樣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黃怡君最近聽說某地發現了一批唐代文物,其中包括柳宗元的手稿,這讓這首詩更加引人注目。
黃怡君柳宗元的《衡阳與夢得分路贈別》是一首充滿離愁別緒的詩作,表達了作者對命運無常和人生坎坷的深刻感觸。這首詩寫於柳宗元被貶至嶺南之際,字裡行間透露出他內心的悲涼與無奈。首句「十年憔悴到秦京」便點明了時間跨度以及詩人多年來的艱辛,讓人感受到他在仕途上的挫折與身心俱疲。然而,「誰料翻為嶺外行」一句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命運弄人的感覺,原本以為終於可以安定下來,卻又被迫遠赴邊疆,令人唏噓不已。後文提到伏波故道、翁仲遺墟等景象,不僅增添了歷史滄桑感,也暗示自己如同那些荒廢的古跡一般,逐漸被世人遺忘。整首詩語言凝練而情感深沉,特別是末尾「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更將離別之情推向高潮,讀來令人動容。這樣的描寫方式既展現了詩人的文學造詣,也讓我們更加理解他當時的心境。
承恩柳宗元的這首詩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它真實地記錄了一段痛苦的人生旅程,並讓讀者產生共鳴。
澎湖火海煙火璨浪漫人『直以慵疏招物議』反映了人性的複雜。
蔣宜靜芳詩蘭這首詩與杜甫的《春望》相比,同樣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情懷。杜甫筆下的亂世景象更為壯闊,而柳宗元則側重於個人命運的抒發,兩者各有千秋。
邱慶龍這首詩讓我聯想到當代的一些移民文學作品,儘管時代不同,但那種被迫離開家鄉的無奈感如出一轍。
彰化鹿港鎮蹟文化蘊厚這首詩像是一幅歷史長卷,既展現了詩人的個人命運,也折射出唐代社會的某些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