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friday 1613 Riding Westward - John Donne
受難節,一六一三,向西騎行 - 約翰・唐恩
Goodfriday 1613 Riding Westward - John Donne
受難節,一六一三,向西騎行 - 約翰・唐恩
《受難節,一六一三,向西騎行》展現了約翰・唐恩深刻的內在靈性掙扎。當日為基督教紀念耶穌受難的神聖時刻,但詩人卻在現實中「向西」騎馬前行,與象徵耶穌受難與復活的東方產生對比。在這無形的張力中,讀者感受到詩人既希望回望基督的受難、又受世俗務事推擁,不得不背向那神聖召喚。
詩文的開頭以「靈魂猶如球體」為隱喻,暗示人心本可自成圓融,但常因外在「外力」扭轉,漸失自我。唐恩對「外力」的描述,既可指政治、經濟或社會因素,也可代表個人的慾望與罪性,使靈魂無法忠實朝向上帝,反而跌落在忙碌日常中。作者此時自喻「背對十架」的人,他清楚意識到這種遠離是何等愧疚,但也正因此,更顯他對神恩的熱切呼喚。
隨後,詩人以一連串細膩的問題,描繪耶穌的身軀被釘、被刺,以及聖母的悲痛,連自然界也為之震懾的場景。這些畫面深深震撼詩人,令他難以直視。對他而言,直視上帝之死本身就蘊含著極大的難堪與恐懼,卻同時蘊藏著救贖與深度信仰的核心。若耶穌未曾以十字架之死爲人類帶來復活盼望,整個世界將永陷黑暗。
詩之最後,唐恩再次強調「赦免中的磨練」,祈求上帝「以怒氣懲戒我」,焚燒內裡的缺失,使自己能重新被修復,配得被神所認出。這蘊含他對靈魂「更新」的渴望:唯有經歷受苦與受罰,罪與雜質才得以被清除,使心靈回轉向天,回歸正位。整首詩的結構如同一次完整的靈魂旅程:在弔詭的「西行」現實中,他不斷回望「東方的基督之死與復活」,於矛盾間展開懺悔、自責,以及終將誕生的深層信心。
• 「向西騎行」象徵世俗生活推動人的方向,卻與紀念耶穌苦難的意象相背。
• 唐恩以「靈魂猶如球體」比喻人心原本的整全,如何受外力拉扯而分崩。
• 透過無法正視基督死與聖母悲泣,詩人揭露人性中面對神聖時的恐懼與愧疚。
• 重新面向神須先經歷祂的責罰與鍛燒,才能徹底洗去罪垢。
• 全詩描繪現世對人的束縛,並強調神恩與救贖之間的張力,帶出形上詩特有的思辨與敬虔。
彷彿和Donne在〈Holy Sonnet 10 (Death Be Not Proud)〉中的挑戰死神不同,這裡多了一層虔敬的靜默感。
近年的人工智慧革命席捲多個產業,像詩中暗示的偏離核心一樣,我們或許也急於追趕潮流,卻忽略了內在靈光與終極目標。
看到許多人拚命追求名利,卻逐漸失去自我,讓我不禁聯想到詩裡背道而馳的畫面,似乎在警示我們反思本心。
和〈Holy Sonnet 5〉同樣探討救贖,但這裡更像一段個人旅程,把面對聖地卻選擇相反方向的掙扎,轉化成與神對話的契機。
在社群媒體充斥的時代裡,人們常被世俗誘惑帶離初心,正如Donne騎往西方的象徵,或許我們都需再度迴轉面向光明。
與〈The Ecstasy〉相比,這首少了情慾糾纏,多了信仰的迫切,宛如一種心靈迴向。
看新聞報導極端氣候引發許多災難時,再讀〈Goodfriday 1613 Riding Westward〉,感覺Donne那份自覺與敬畏也能應對我們對環境的反思。
若與Andrew Marvell的〈To His Coy Mistress〉相比,一邊是對時光流逝的催促,一邊是對靈魂方向的深層省思。Donne在此詩裡強調即使身處錯誤路徑,也能透過內心信仰尋找正途。當今世界正飽受戰亂與疫後衝擊,人們就像詩中騎錯方向,急需回頭擁抱真正的救贖。
最近AI科技發展迅猛,也像詩中所隱喻的逆向而行,提醒我們別讓人性被拋在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