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3年受難日向西行」※ 一首關於內心掙扎與神聖救贖的詩篇 ※ 經典名詩

A lone traveler on horseback riding through a vast, open landscape under a dramatic sky with sunlight breaking through dark clouds, symbolizing spiritual struggle and divine hope.

Goodfriday 1613 Riding Westward - John Donne

1613年受難日向西行 - 約翰·鄧恩

靈魂與神性的深刻反思

Let man’s soul be a sphere, and then, in this,
讓人的靈魂成為一個球體,然後,在其中,
The intelligence that moves, devotion is;
那移動的智慧,便是奉獻;
And as the other spheres, by being grown,
正如其他球體,因成長而,
Subject to foreign motion, lose their own,
受制於外來運動,失去了自己的運動,
And being by others hurried every way,
被他人催促到各處,
Scarce in a year their natural form obey;
一年中幾乎無法遵循其自然形態;
Pleasure or business, so, our souls admit
享樂或事務,因此,我們的靈魂承認
For their first mover, and are whirl’d by it.
它們的第一推動者,並被它旋轉。
Hence is’t, that I am carried towards the west,
因此,我被帶向西方,
This day, when my soul’s form bends toward the east.
在這一天,當我的靈魂形態傾向東方。
There I should see a Sun, by rising set,
在那裡,我應該看到太陽,升起後落下,
And by that setting endless day beget;
並通過那落下產生無盡的日子;
But that Christ on this Cross did rise and fall,
但基督在這十字架上上升又落下,
Sin had eternally benighted all.
罪孽本會永遠使一切陷入黑暗。
Yet dare I almost be glad, I do not see
然而,我幾乎敢高興,我看不見
That spectacle of too much weight for me.
那個對我來說過於沉重的景象。
Who sees God’s face, that is self-life, must die;
誰看見上帝的臉,即是自生命,必死;
What a death were it then to see God die?
那麼看到上帝死去將是何等的死亡?
It made his own lieutenant, Nature, shrink,
它使祂自己的副手,大自然,退縮,
It made his footstool crack, and the sun wink.
使祂的腳凳破裂,太陽眨眼。
Could I behold those hands, which span the poles
我能目睹那些橫跨兩極的手嗎
And tune all spheres at once, pierced with those holes?
同時調諧所有球體,卻被那些孔洞刺穿?
Could I behold that endlesse worthiest day,
我能目睹那無盡的、最有價值的日子嗎,
Whose light makes all things new, but love decay?
它的光使萬物更新,卻使愛衰敗?
Could I behold those infinite vast treasures,
我能目睹那些無限廣大的財寶嗎,
Which from His wounds stream forth like liquid pearls?
從祂的傷口湧出如液態珍珠般?
O Socrates and Phaedon, could I choose
哦,蘇格拉底和斐多,我能選擇嗎
To have seen what they saw, and yet refuse?
看到他們所見,卻拒絕?
Could I stand up, and with a constant eye
我能站起來,用堅定的目光
Behold the whole act of that tragedy?
目睹那場悲劇的整個過程嗎?
I would not hear thy lamentable cries,
我不想聽到你可悲的哭聲,
Nor see thy weeping sisters’ obsequies.
也不想看到你哭泣姐妹的葬禮。
Thou art my heaven, O Lord; and I fly hence,
你是我的天堂,主啊;我從此飛離,
Not to escape thy wrath, but to prevent
不是為了逃避你的憤怒,而是為了預防
Myself from drowning in thy love immense.
自己沉溺在你浩瀚的愛中。
Therefore I look not forward, but behind,
因此我不向前看,而是向後,
And backward ride, with my face to the wind.
逆風騎行,面朝風向。
Yet turning oft my head, to see the way
然而時常轉頭,看看來時的路
By which I came, I find it leads astray.
我發現它引向歧途。
So ride I, with my body turned awry,
所以我這樣騎著,身體歪斜,
Till thou restore both me and all things nigh.
直到你恢復我和周圍的一切。
  • 詩中的哲學與宗教意象翻譯需謹慎處理,特別是涉及基督教概念的部分。
  • 部分詞語如「devotion」、「Nature」等有雙重意義,根據上下文選取最適合的翻譯。
  • 最後幾行的具象描述保留了原詩的情感張力,確保讀者能感受到詩人的內心掙扎與反思。

詩歌背景與主題

《Goodfriday 1613 Riding Westward》是英國玄學派詩人約翰·鄧恩(John Donne)於1613年創作的一首宗教詩。這首詩以耶穌基督的受難日(Good Friday)為背景,探討了靈魂、信仰、罪惡和救贖等深刻的宗教主題。

詩人在旅途中反思自己的靈魂狀態,並通過一系列宇宙意象和哲學比喻,表達了對上帝的敬畏與愛,以及對人類有限性的深刻自省。

結構與主要意象
  • 靈魂作為球體:詩的開篇將人的靈魂比作一個球體,而智慧和信仰則是驅動這個球體的力量。這種比喻暗示了靈魂的圓滿性與運動規律。
  • 宇宙秩序:詩中提到其他星球因外力影響而失去原本軌道,暗喻人類靈魂容易受到世俗欲望或外界干擾而偏離正道。
  • 東方與西方:詩人描述自己向西行駛,但靈魂卻朝向東方——象徵著精神上的追求與現實方向之間的矛盾。
逐段解析

第一部分:靈魂的本質與迷失

詩歌開頭提出了一個哲學假設:“Let man’s soul be a sphere”(讓人的靈魂成為一個球體)。這裡使用幾何形狀來代表靈魂的完美與完整,同時也引入了「intelligence」(智慧)和「devotion」(奉獻)作為靈魂運轉的核心動力。

接著,詩人用天體運行的比喻說明,當靈魂被外在因素(如快樂或事業)左右時,就像行星偏離原有軌跡一樣,會逐漸喪失其自然形式。

第二部分:個人的內心掙扎

詩人坦承自己正向西行駛,但靈魂卻渴望面向東方。東方通常被視為光明與希望的象徵,特別是在基督教語境下,它還指向耶穌復活的方向。

他進一步聯想到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認為正是這場犧牲拯救了世界免於永恆的黑暗。然而,詩人表示自己無法直視這樣的景象,因為目睹上帝死亡的悲劇可能令人無法承受。

第三部分:信仰的沉思與選擇

詩人提到了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斐多(Phaedo),他們曾面對死亡的勇氣令後人欽佩。然而,詩人坦言,即使有機會見證歷史上的偉大瞬間,他也寧願選擇逃避,因為基督受難的畫面太過沉重。

第四部分:對上帝的依賴與祈求

最後幾行詩句充滿了虔誠的情感。詩人稱上帝為自己的天堂(“Thou art my heaven, O Lord”),並表明自己不是為了逃避懲罰,而是為了避免被上帝無限的愛所淹沒。

他選擇回望過去的道路,發現那些曾經引導他的路徑其實都是錯誤的。因此,他決定繼續逆風前行,直到上帝恢復他及周圍的一切。

核心思想總結

這首詩結合了宗教信仰、哲學思考和個人情感,展現了詩人在靈魂層面上對上帝的追尋與敬畏。通過複雜的隱喻和精緻的語言,鄧恩成功地傳遞了以下幾個重要信息:

  • 人類靈魂的脆弱性和易受干擾的特質。
  • 基督犧牲的重大意義及其對全人類的救贖作用。
  • 信徒在面對神聖奧秘時的謙卑與恐懼。
  • 最終歸宿只能來自上帝的恩典與恢復。

整體而言,《Goodfriday 1613 Riding Westward》是一首兼具深度與美感的作品,既反映了作者對信仰的堅定,也展示了他對人性局限性的敏銳洞察。

重點

這首詩以騎行比喻靈魂的旅程,探討人類在世俗誘惑與神性呼喚之間的矛盾,並反思基督受難的意義,啟發讀者尋找內心的信仰與平靜。

意見評論
    分享
    開心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
    可用語言
    推薦視頻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