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heard a Fly buzz—when I died - Emily Dickinson
我聽見一隻蒼蠅嗡嗡飛過—當我死去時 - 艾米莉·狄金森
I heard a Fly buzz—when I died - Emily Dickinson
我聽見一隻蒼蠅嗡嗡飛過—當我死去時 - 艾米莉·狄金森
《我聽見一隻蒼蠅嗡嗡飛—當我死去時》(I heard a Fly buzz—when I died)是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於19世紀創作的一首著名詩作。這首詩以死亡為主題,透過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描繪了死亡瞬間的情景以及靈魂面對永恆未知時的細膩感受。詩中的語調冷靜而深刻,帶有狄金森特有的神秘和哲思。
這首詩共四節,每節四行,採用抑揚格四音步(iambic tetrameter)與三音步交替的形式,形成一種節奏感強烈但又略顯不安的韻律。狄金森善用破折號來製造停頓效果,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猶豫、停滯或突然中斷的情緒。這種技巧讓整首詩充滿張力,彷彿每一句話都懸掛在生死之間。
原文:
I heard a Fly buzz—when I died—
The stillness in the Room
Was like the Stillness in the Air—
Between the Heaves of Storm—
解釋:
詩的開頭便直指核心——「我聽見一隻蒼蠅嗡嗡飛—當我死去時」。這裡的蒼蠅象徵著微不足道卻無法忽視的存在,它的聲音打破了房間內的寂靜。詩人將這種寂靜比作暴風雨間歇時空氣中的寧靜,暗示死亡並非完全平和,而是夾雜著某種緊張與不確定性。這樣的對比凸顯出死亡氛圍中的矛盾感:既安靜又壓抑。
原文:
The Eyes around—had wrung them dry—
And Breaths were gathering firm
For that last Onset—when the King
Be witnessed—in the Room—
解釋:
此段描述了圍繞在垂死之人周圍的親友們。他們的眼淚已經流乾,呼吸變得沉重且急促,等待著最後一刻的到來。「the King」可能暗指上帝或基督,意味著人們正準備迎接靈魂升天的神聖瞬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大家專注於這一崇高事件,詩人卻未直接提及任何宗教性的安慰,反而繼續聚焦於現實世界的小細節,例如那隻嗡嗡作響的蒼蠅。
原文:
I willed my Keepsakes—Signed away
What portion of me be
Assignable—and then it was
There interposed a Fly—
解釋:
在這一段中,詩人提到自己完成了世俗的責任,包括分配遺物和簽署文件。這些行為表明她已做好離世的準備,似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一隻蒼蠅突然出現,打斷了整個過程。這個突如其来的干擾象徵著生命的無常與不可預測性,也提醒我們即使在最嚴肅的場合,平凡的事物仍可能奪走注意力。
原文:
With Blue—uncertain stumbling Buzz—
Between the light—and me—
And then the Windows failed—and then
I could not see to see—
解釋:
最後一段進一步深化了死亡的意象。蒼蠅的藍色嗡嗡聲被形容為「不確定」且「踉蹌」,彷彿它本身也迷失方向。這只蒼蠅阻隔了詩人與光源之間的聯繫,象徵著生命與希望的漸漸遠去。隨著窗戶失效,光線消失,詩人的視覺徹底喪失,進入永恆的黑暗之中。這一幕不僅代表肉體的死亡,也隱喻靈魂告別塵世的過程。
艾米莉·狄金森的《我聽見一隻蒼蠅嗡嗡飛—當我死去時》是一首關於死亡的沉思之作,以其獨特的視角探討了生命最後一刻的複雜情感。詩中運用簡潔而精煉的語言,結合具體的感官描寫,成功營造出一種介於現實與超自然之間的模糊空間。透過這首詩,狄金森邀請我們思考死亡的本質,以及如何在不可避免的終結面前保持清醒與坦然。
這首詩以蒼蠅的嗡嗡聲象徵死亡過程中的細微干擾,提醒我們在生命最後時刻尋找平靜,並意識到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事物也可能成為永恆記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