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 李清照
朦朧秋夜:暗香浮動的離愁心曲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是李清照著名的秋日詞作,也是她借重陽時節抒發離情與憂思的經典之作。首句「薄霧濃雲愁永晝」先以陰鬱天氣象徵漫長且憂悶的白日,巧妙點出詞人心中的鬱結。接著「瑞腦消金獸」以金獸爐中燒熏香作為意象,暗示時光在悄然流逝,愁緒卻始終難解。
第三、四句「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呼應了詞題中「重陽」的重要性。李清照透過「佳節又重陽」說明時間的循環重複,然而對離人而言,此節仍不免勾起無盡傷懷。接下來「半夜涼初透」更進一步加深了季節轉涼的氛圍,意在凸顯內心的孤清與寂寞。
下片則將焦點移至「東籬把酒黃昏後」。東籬往往令人聯想到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象徵一種清高與脫俗,但在李清照筆下卻夾雜更多離愁。飲酒本該能稍解心中鬱悶,卻在「有暗香盈袖」的線索下顯示記憶猶存,愁情難散。再者,「莫道不消魂」一句表明外界若認為此景不至於令人消魂,事實上詞人卻感觸更深,因為接續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顯示出內心的消瘦與憂傷,甚至形容自我比秋天的黃花更憔悴。
詞作結構緊湊,字句精煉,不僅以季節和節慶象徵離別傷懷,也巧妙借助「雲霧」「熏香」「黃花」等意象,從嗅覺、視覺到意境上層層鋪陳,讓讀者彷彿能感受到作者對逝去時光、無法跨越的距離,以及心中深刻的失落。此作亦是典型的婉約詞風範例,展現李清照的柔婉與敏感:她並不正面訴說悲苦,卻把情感融入秋景、香煙、窗簾等日常細節之中,使得憂愁柔和卻又深入人心。
由於李清照一生中歷經國破家亡、流離顛沛,這些人生遭遇都滲透在她詞作的氛圍裡,將個人情懷與時節的哀傷完美融合。對古代女性而言,重陽佳節本該是登高賞菊的愉悅時刻,然而詞中卻處處顯示出愁思纏綿、無可言說的孤寂。正是這種細緻筆觸與深層意蘊,使《醉花陰》成為宋代婉約詞的巔峰之作,也奠定了李清照在文學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
重點
一、透過秋日與重陽節,體會李清照深重的離愁與傷懷
二、欣賞「薄霧濃雲」「瑞腦消金獸」等意象的象徵意義
三、感受婉約詞在音律結構與情感氛圍上的細膩鋪陳
四、理解女性詞人將個人情感與時節景物緊密結合的創作風格
五、認識李清照在宋代詞壇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她的獨特書寫
意見評論
- 欣怡
中篇感想:她巧妙運用薄霧與濃雲製造壓迫感,營造日子漫長難捱的情緒。似乎連陽光都被隔絕,內心惆悵更無處排遣。對現代人來說,面對時常加班或疫情居家的日子,也能體驗到那種「日不見天」的鬱悶氛圍。李清照用極精細筆觸描繪的憂思,正戳中我們在繁忙與孤立中感到被牽制的痛處。
- 小明
短評:白日漫長愁思深,清照的字句如暗香盈袖,看似柔美,實則無盡淒楚。
- 盧靜惠雨映白
整首詞就像一曲憂傷的小調,淡淡地講述思念與辛酸,卻在結尾點出那無法排遣的相思苦,彷彿團團幽霧籠罩。
- 方文琳演戲歌唱很精彩
有人說現在社群時代,人際疏離反而更嚴重,配合《醉花陰`裡的“愁永晝”,能深刻理解繁華世界裡人的心靈孤寂,何其切中時弊。
- 廖可欣
若對照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灑脫,李清照的《醉花陰`顯示出細膩女性視角,更注重在個人內心幽微變化,把憂思放大到整個白晝都難以消散。
- 魯憶馨綺心柔
最近社群上流行“下班後的無盡空虛”,其實跟詞中“愁永晝”相似:白天的時間格外冗長,卻無法真正獲得情感出口,只好任由煩悶往深處發酵。
- 曹俊彥惠靖君
與她的《聲聲慢(尋尋覓覓)`相比,後者偏在深夜愁苦,而《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則聚焦白晝之長,兩首皆離不開郁結愁思卻又各有側重面。李清照善於在不同時段與季節裡呈現自我的哀慟或想念,以微小轉折帶出深沉情感。
- 士哲
與她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相比,雖同為淒美離愁,但《醉花陰`更強化“白日難熬”的無奈,將長日的煎熬翻上心頭,像絲絲縷縷纏住人心。
- 宥任
想起最近很多人居家辦公,常常一整天幾乎不出門,白晝顯得無比漫長,也如詩中所說的“愁永晝”,讓人深感孤獨與倦意。
- 戴文元花若明
李清照在《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裡,用一股含蓄又深重的筆調寫盡女子獨處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