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字典[ABSURD]: 荒誕與不合常理

absurd

absurd

adjective
UKəbˈsɜːdUSəbˈsɝːd

ridiculously unreasonable, illogical, or inappropriate

荒謬的、不合理的;指一件事或想法完全脫離常理或理性,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例句

  1. It’s absurd to expect a toddler to run a marathon.

    期待一名初生嬰孩去跑馬拉松是荒謬的。

  2. The absurd rumor spread quickly, even though there was no evidence to support it.

    那個荒謬的謠言雖然毫無根據,但卻很快傳開。

  3. She found the entire situation absurd and couldn’t stop laughing.

    她覺得整個情況極度荒誕,忍不住一直笑。

  4. His argument sounded so absurd that nobody took it seriously.

    他的論點聽起來十分荒唐,沒有人認真看待。

  1. Dismissing her concerns as absurd only made her more determined to uncover the truth.

    把她的擔憂說成是荒謬反而使她更堅決要找出真相。

  2. Many people thought the director’s new film was absurd, yet it still garnered critical acclaim for its unique style.

    很多人認為這位導演的新電影十分離奇荒謬,但它憑藉其獨特風格仍得到好評。

  3. It may seem absurd at first, but sometimes unconventional ideas can lead to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這想法乍看之下或許很荒謬,但有時非傳統的想法反而能在科學和技術上帶來重大突破。

  4. The committee’s decision appeared so absurd that it sparked debates across social media, prompting many to question their credibility and judgment.

    委員會的決定顯得十分荒誕,並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辯論,令很多人開始質疑他們的公信力和判斷。

同義詞典
同義詞
反義詞

使用方法

指極度不合理、不合邏輯,令人感到荒謬與難以置信。

在不同語境中,「absurd」可以表達對荒謬現象或不合邏輯情況的評價,也可指某事物極度離譜、毫無道理。例如,當你看到某部喜劇電影裡充滿誇張或超現實的橋段,就能用「absurd」形容其中荒誕不經的情節,強調觀眾無法以常理解讀或分析。現實生活中,也可能碰到看似不可能的要求,如上司在極短時間內要求高難度成果,就可用「That’s absurd!」表達這種難以置信且匪夷所思的感覺。在正式文體或演說場合,使用「absurd」通常需審慎,因其本身帶有貶抑及否定意味。若單純想表達「過於離譜」或「超出預期」,可另以較客觀的方式陳述,如「impractical」或「unrealistic」。但當要嚴正批評某個政策、論點或計劃,認為其違反常識與基本邏輯時,使用「absurd」能有效傳遞強烈立場,並向聽眾或讀者顯示你對該事物的嚴重質疑。透過語境與語氣調整,你可讓「absurd」在論述中更加有力。此外,在戲劇或文學中,「absurd」所衍生的「荒誕性」常用以探討人生、社會或哲學問題,引導讀者反思日常所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荒誕劇場」(Theatre of the Absurd)便是代表性流派之一,劇作家透過脫序、怪異或無意義的情節衝擊觀眾,促使觀眾重新審視自我與世界。由此可見,「absurd」不僅能描述超現實感,也能開啟更深層的思考與探討。

替代選項

在描寫荒謬或不合常理的情境時,除「absurd」之外,尚有幾個詞彙可作替補,依照強烈程度及情境需要而定。第一,「ridiculous」偏向滑稽與可笑的感覺,若你想顯示對事情的譏諷或輕蔑,可用「That idea is ridiculous!」。第二,「ludicrous」同樣傳達誇張至極的荒謬,可帶出荒唐且具戲謔意味,例如「ludicrous misunderstanding」。第三,「preposterous」在正式文體中較為常見,顯示極其違反邏輯或常規的不可思議狀態,例如「It is preposterous to suggest such a plan!」。第四,「unbelievable」語氣較溫和,強調難以置信或超出想像範圍,但並不一定暗示荒誕。最後,「bizarre」則突出古怪與離奇的感受,多用於形容詭異或超乎日常經驗的事件或人物。選用哪個詞,取決於你想塑造的語感與情況:若帶有幽默成分或誇張修辭效果,可選「ridiculous」或「ludicrous」;若是嚴肅批判,可利用「absurd」或「preposterous」提升詞語的衝擊力。不同詞帶有細微差異,透過輪替使用,可令你的文字或口語表達更生動多變,同時能清晰地展示對「不合理事物」的不同層次評價。

寫作

在寫作中運用「absurd」,能為文章注入強烈批判或戲劇張力,尤其適合點出主題與常理之間的巨大落差。第一,若主題涉及社會問題或公共政策,你可用「absurd」直接敘述某條法令或制度過於荒謬,如:「It is absurd to punish citizens for this trivial matter.」。此時可同時提供具體案例、背景調查或數據支援,讓批評更顯合理與正當。第二,如果是小說或短篇故事,你能透過描寫角色在荒誕情境下的行動與思考,展開深層探討,如人生意義的虛無感或現實邏輯的脆弱性。在寫作手法上,當你持續強調某種荒謬性,可以逐步堆疊情節或對話,使讀者在每一段都感受到強烈的不協調感。而結尾處,若能帶入更深刻的反思,會讓作品兼具批判力與啟發性。你亦可結合對比、諷刺或誇張修辭,突出「absurd」的衝擊,例如以「嚴肅理智 vs. 荒誕邏輯」或「善良初衷 vs. 可笑結果」的反差組合,加深讀者的印象。當然,最好也適度插入幽默元素,為整體筆觸增添活潑度,同時避免文章過度負面而令讀者感到不適。恰如其分地運用「absurd」,能令讀者感受到故事裡的荒唐與矛盾,進而思考更廣闊的現實面向。

日常對話

在日常對話裡,「absurd」雖帶有強烈語氣,但適度使用能增添表達深度與幽默感。若你覺得某些規範或做法太過誇張,直接感嘆一句「That’s absurd!」,既能清晰傳遞對該情況的不滿,也能稍帶一點戲劇效果。與朋友閒聊時,如果說:「It’s absurd how expensive movie tickets have become!」不僅秀出你的情緒,也讓對方立刻感同身受。當想批評某人的想法不切實際時,亦能幽默地表示:「Don’t you think that’s a bit absurd?」然而,需留意此字帶有負面評價,若雙方不太熟識或語境莊重,過度使用「absurd」可能令對方覺得被嘲弄或冒犯。想保持輕鬆氣氛時,可先以緩和的語氣表達,如:「It sounds a little absurd to me, but maybe there’s some logic behind it.」為他人留有解釋或修正空間。若在朋友之間形容某些娛樂或搞笑場景,如一齣荒唐鬧劇或離奇情況,「absurd」就能突出其荒誕感,輔以誇張表情或模仿更能營造趣味性。掌握場合與對象,在日常對話中使用「absurd」能成為活躍話題的好契機,也讓談話聽來更具層次和個人風格。

詞源

「absurd」源自拉丁語「absurdus」,主要意為「不和諧、刺耳」,後延伸為「不合理、荒謬」。在古羅馬時期,拉丁文的「surdus」表示「聾的」或「聽不見的」,與「ab-」結合後,帶有「和周遭環境不相容」的音感含義,逐漸引申為「與理性或常識格格不入」。進入中世紀後,該詞透過諸多拉丁典籍傳入各地,最後發展成古法語與早期英語的「absurde」。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時期,「absurd」在文學、戲劇和哲學領域裡廣為使用,尤其用來形容那些背離常規、令人震驚或深思的概念。到了現代,「荒謬主義」(Absurdism)成為一種哲學思潮,代表人類在追尋意義時所面臨的荒謬處境。更直接的影響則在戲劇領域,如法國劇作家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與歐仁·尤奈斯庫(Eugène Ionesco)等人的作品,展現了「荒誕劇場」的風格,透過不合邏輯的對話與場景挑戰觀眾對現實的理解。時至今日,「absurd」不僅繼承了原有的不合理、逆常感,更滲透在人們對社會現象與生活種種反差的描述中,為語言提供充滿張力與思考深度的批判能量。

分享
開心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
可用語言
推薦視頻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