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一首表達春日逝去與內心情感的宋詞 ※ 經典名詩

A serene spring garden with scattered petals on the ground, a gentle breeze blowing through wilted flowers and trees under a melancholic sunset, evoking feelings of nostalgia and loss.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 李清照

春日感懷的哀愁

風住塵香花已盡,
The wind has stilled, the dust holds the scent of flowers that have all withered,
日晚倦梳頭。
As the sun sets, I am too weary to comb my hair.
物是人非事事休,
Things remain, but people change; everything comes to an end,
欲語淚先流。
Before I can speak, tears flow first.
聞說雙溪春尚好,
I've heard that spring still lingers well at Twin Creeks,
也擬泛輕舟。
And I also plan to row a light boat there.
隻恐雙溪舴艋舟,
But I fear that the small boat on Twin Creeks,
載不動許多愁。
Cannot bear the weight of so much sorrow.

詩詞背景與作者簡介

《武陵春》是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1084年-約1155年)的代錶作之一。李清照,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傑齣的女詞人之一。她生於書香門第,早年生活優渥,與丈夫趙明誠感情深厚,共同緻力於金石文物的收藏研究。然而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李清照隨難民南渡,經歷瞭國破傢亡、夫死物散的種種苦難,這些人生巨變深刻影響瞭她的創作。

詞句解析

首句"風住塵香花已盡"描繪瞭一幅暮春景象:狂風停息,空氣中仍殘留著落花的芬芳,但枝頭的花朵已然凋零殆盡。這裡的"塵香"暗示著繁華過後的餘韻,暗喻著詞人對往昔美好時光的懷念。"日晚倦梳頭"則進一步刻畫瞭詞人慵懶消沉的精神狀態,連最基本的梳妝打扮都提不起精神,反映齣內心深處的無限惆悵。

"物是人非事事休"是全詞中最為沉痛的一句。眼前的景物依舊,但人事全非,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已消逝。這種今昔對比讓詞人萬分傷感,以緻"欲語淚先流",尚未開口訴說,眼淚就已經奪眶而齣。這兩句深刻錶達瞭詞人在經歷人生巨變後的無限哀傷。

下闋"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展現瞭詞人試圖尋找慰藉的心態。聽說雙溪的春色依然美麗,也想乘著小船去遊賞,尋找一絲生活的樂趣。然而緊接著的"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卻又將這種希望徹底打碎。舴艋舟本就狹小,如何能承載得瞭如此沉重的憂愁?這裡運用誇張的手法,將抽象的愁緒具象化,極言愁緒之重。

藝術特色與情感錶達

這首詞最突齣的特點是情景交融,藉景抒情。詞人通過對暮春景色的細膩描繪,巧妙地融入瞭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傢國之思。全詞語言平實自然,卻蘊含著深沉的情感力量。特別是在錶現愁緒方麵,既有"欲語淚先流"的直接抒發,又有"載不動許多愁"的形象比喻,層次豐富,感人至深。

歷史文化意義

作為南宋時期的重要文學作品,《武陵春》不僅反映瞭個人的情感世界,更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社會變遷。靖康之變後,大量北方士人南渡,他們普遍麵臨著故土難迴、親人離散的痛苦。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細膩,將這種時代的悲劇感錶現得淋灕盡緻。

結語

《武陵春》以其真摯深沉的情感、精煉含蓄的語言,成為中國古典詞壇上的經典之作。它不僅展現瞭李清照卓越的藝術纔華,更記錄瞭一個時代的滄桑巨變。即使在今天,讀者仍然能夠從這首詞中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感傷與共鳴。

重點

這首詩描寫了春天過後的蕭瑟景象,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美好不再的無限感慨,啟發讀者珍惜眼前的美好。

意見評論
    開心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
    可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