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嘆」※ 一首反映農家辛勤生活與感慨的詩篇 ※ 經典名詩

A traditional Chinese farming village scene with farmers working in rice fields under a vast sky, showing both hardship and hope. The atmosphere should feel serene yet tinged with struggle, capturing the essence of rural life in ancient times.

农家叹 - 陆游

田園生活的苦與樂

農傢嘆
Lament of the Farming Family
陸遊
Lu You
有山皆種麥,
On every mountain, wheat is sown,
有水皆種秔。
In every watered field, rice grows strong.
牛領瘡見骨,
The oxen's necks are sore to the bone,
叱叱猶夜耕。
Yet still they toil through the night with a scolding song.
竭力事本業,
Exerting all efforts in their primary work,
所願樂太平。
Their only wish is for peace and happiness.
門前誰剝啄,
Who could that knocking at the door be,
縣吏徵租聲。
It's the voice of the county official demanding rent.
一身入縣庭,
Alone, one enters the county hall,
日夜窮笞搒。
Day and night subjected to endless beatings and floggings.
人孰不憚死,
Who among people does not fear death,
自計無由生。
But when there’s no way out, life seems bleak.
還傢欲具說,
Returning home wanting to tell everything,
恐傷父母情。
Yet fearing it would hurt the feelings of parents dear.
老人儻得食,
If the elders can have food,
妻子鴻毛輕。
Wife and children would feel as light as a feather.

《農傢嘆》詩歌背景與主題

陸遊的《農傢嘆》深刻描繪瞭南宋時期農民的艱苦生活,展現齣一幅令人心酸的社會圖景。這首詩作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當時國傢麵臨內憂外患,朝廷稅收沉重,百姓生活睏苦。作為一位關心民生疾苦的愛國詩人,陸遊以平實而深刻的筆觸,記錄下農民階層所遭受的壓迫與痛苦。

詩名"農傢嘆"直指主題,錶達瞭對農傢生活的感嘆與同情。整首詩通過具體的生活場景和細膩的心理描寫,呈現齣農民在重稅壓迫下的絕望處境。從田間勞作到官府催租,再到入獄受刑,最後迴到傢中麵對親人的複雜心情,構成瞭一個完整的敘事結構。

這首詩不僅僅是對農民生活的客觀描述,更蘊含著作者對社會不公的強烈控訴。陸遊以其特有的人文關懷,將個人情感與社會現實緊密結閤,使這首詩成為反映南宋農村社會狀況的重要文獻,也展現齣他作為一位偉大詩人的社會責任感。

農傢辛勤勞作的真實寫照

詩的開篇四句"有山皆種麥,有水皆種秔。牛領瘡見骨,叱叱猶夜耕。"生動地刻畫瞭農民終年辛勞的景象。首兩句"有山皆種麥,有水皆種秔"使用排比手法,形象地錶現齣農民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勤奮精神。無論是山坡還是水域,隻要有條件耕種的地方都被開墾齣來,種植麥子和水稻,展現齣農民對土地的珍視和對生活的期待。

後兩句"牛領瘡見骨,叱叱猶夜耕"則進一步深化瞭這種辛勞的程度。"牛領瘡見骨"描繪齣耕牛因長期勞作,頸部磨破見骨的慘狀,這不僅反映瞭耕牛的辛苦,也暗示瞭農民自身的勞纍。"叱叱猶夜耕"中的"叱叱"模擬瞭鞭策耕牛的聲音,"夜耕"則說明農民為瞭趕農時,不得不晝夜不停地勞作。這些細節描寫真實地再現瞭農民勤勞刻苦的生活狀態。

這四句詩通過具體的勞作場景,既錶現瞭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也暗示瞭他們生活的艱辛。這種全方位的土地利用和不分晝夜的勞作,正是農民為求生存所付齣的巨大努力。然而,這種努力背後卻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為後文揭示農民的睏境埋下瞭伏筆。

理想與現實的劇烈衝突

接下來的四句"竭力事本業,所願樂太平。門前誰剝啄,縣吏徵租聲。"深刻地揭示瞭農民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前兩句"竭力事本業,所願樂太平"道齣瞭農民心懷樸素願望:隻要能全力以赴地從事農耕,就希望能過上安穩太平的日子。這裡的"竭力"二字,既承接瞭前文對農民辛勞的描寫,又突齣瞭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樂太平"三個字更是凝聚瞭普通百姓最簡單、最真摯的期盼。

然而,後兩句"門前誰剝啄,縣吏徵租聲"卻猛然打破瞭這個美好的願望。"剝啄"聲本應是訪客叩門的聲音,但在農民耳中,這聲音卻代錶著官府催租的威脅。"縣吏徵租聲"直接點明瞭農民麵臨的現實睏境:即使再努力耕作,最終還是要麵對沉重的賦稅壓力。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強烈反差,使得詩歌的情感張力急劇上升。

這四句詩巧妙地運用瞭對比手法,將農民樸素的理想與殘酷的現實並置在一起。一方麵展示瞭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另一方麵則揭露瞭封建製度下農民無法擺脫的沉重負擔。這種矛盾的存在,不僅加深瞭讀者對農民處境的理解,也為後文描寫農民遭受的迫害做好瞭鋪墊。

官府暴政下的悲慘遭遇

詩的下半部分"一身入縣庭,日夜窮笞搒。人孰不憚死,自計無由生。"集中描寫瞭農民在官府壓迫下的悲慘境遇。"一身入縣庭"簡潔地交代瞭農民因無法繳納賦稅而被帶到縣衙的結果。"日夜窮笞搒"則詳細描繪瞭他在衙門內遭受的非人待遇:"日夜"錶明摺磨的持續性,"窮"字強調瞭刑罰的極端程度,"笞搒"則具體指齣這是用鞭打、杖責等酷刑來逼迫農民交納稅款。

"人孰不憚死,自計無由生"這兩句深入刻畫瞭農民內心的絕望。"人孰不憚死"說的是人人都害怕死亡,這是人之常情;但"自計無由生"卻錶明,在這樣的睏境中,農民即使想盡辦法也看不到生存的希望。這種生不如死的處境,深刻地揭示瞭封建統治下底層民眾的悲慘命運。

這四句詩通過具體的場景描寫和心理刻畫,生動地展現瞭官府對農民的殘酷壓迫。詩人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而是以質樸的語言直擊要害,讓讀者深切感受到農民在封建製度下的無助與痛苦。這種真實的描寫,既反映瞭當時社會的黑暗麵,也錶達瞭作者對受壓迫者的深切同情。

傢庭倫理與現實睏境的糾結

詩的最後四句"還傢欲具說,恐傷父母情。老人儻得食,妻子鴻毛輕。"深刻揭示瞭農民在傢庭責任與現實壓力之間的矛盾心理。"還傢欲具說"錶明農民迴到傢後想要嚮傢人傾訴自己的遭遇,但"恐傷父母情"卻讓他選擇沉默。這種矛盾反映齣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的重要性,以及農民在麵對親人時的無奈與掙紮。

"老人儻得食,妻子鴻毛輕"這兩句更加深瞭這種矛盾的深度。"老人儻得食"錶達瞭農民對年邁父母基本生存需求的重視,而在這種情況下,"妻子鴻毛輕"則意味著其他傢人的處境變得相對次要。這裡的"鴻毛輕"比喻輕如鴻毛,暗示在生存壓力麵前,即使是至親之情也不得不做齣取捨。

這四句詩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展現瞭農民在極端睏境中所麵臨的道德睏境。一方麵要顧及父母的感受,另一方麵又要麵對現實的殘酷;既要維護傢庭的完整,又不得不在有限的資源中做齣選擇。這種複雜的情感糾葛,充分體現瞭農民在封建社會中的艱難處境,也反映瞭作者對底層民眾生活睏境的深刻理解。

藝術特色與思想價值的綜閤分析

陸遊的《農傢嘆》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從藝術特色來看,這首詩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首先,詩歌採用瞭白描手法,以樸實無華的語言真實地再現瞭農民的生活場景,使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其次,詩歌結構嚴謹,從田間勞作到官府催租,再到入獄受刑,最後迴到傢庭睏境,形成瞭一個完整的敘事脈絡。第三,詩中大量運用對比手法,如理想與現實的對比、人道與暴政的對比、傢庭責任與生存壓力的對比,這些對比有效地增強瞭詩歌的感染力。

在思想價值方麵,《農傢嘆》展現齣多重意義。首先,它是一幅南宋農村社會的生動寫照,真實地記錄瞭農民在封建製度下的生存狀態,為後人瞭解當時的社會狀況提供瞭寶貴的史料。其次,詩歌深刻揭露瞭封建統治階級對底層民眾的壓迫,錶達瞭對社會不公的強烈控訴,體現瞭詩人的社會良知。第三,詩中展現的農民在睏境中仍然保持的堅韌品格,以及在極端情況下所錶現齣的人性光輝,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超越瞭單純的同情與控訴,更深入地探討瞭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複雜錶現。詩中既有人對生存的基本渴望,也有對親情的珍視;既有對暴政的無奈,也有對尊嚴的堅持。這種多層次的情感錶達,使《農傢嘆》不僅是一首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更是一麯探討人性深處的感人樂章。

總的來說,《農傢嘆》以其真摯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藝術手法,成為中國古典詩歌中反映民生疾苦的經典之作。它不僅記錄瞭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更傳遞齣對人性的深刻思考,這正是這首詩能夠歷久彌新的重要原因。

重點

這首詩深刻描繪了農民面對苛政和自然挑戰時的無奈與堅韌,表達對底層百姓的同情,同時也展現出農家勤勞樸實的精神。

意見評論
    開心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
    可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