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 - 白居易
麥收辛勞映照社會不平與自省的感嘆
白居易的〈觀刈麥〉以「麥收」現場為切入點,細膩呈現出田間勞作的熱度與辛勞,也反映出貧富與社會制度間的衝突與不平。詩一開始描述五月繁忙的農事,突顯農民終年勞苦卻少有閒暇;接著透過婦姑與童稚齊上陣的景象,呼應了小麥成熟時分家家總動員的熱鬧景觀,也讓讀者真切感受到親身下田的「忙」。
然而,最觸動人心的是中段描繪一位貧婦人帶著孩子拾麥穗的畫面:詩人不僅對她拾遺穗、以敝筐裝麥的辛酸留下深刻印象,還記錄了她的對話,讓我們讀到「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等句,強烈反映當時農民被繁重賦稅壓得喘不過氣的困境。這句話是全詩的情感核心:因為賦稅沉重,農民連自給都成問題,只能靠撿拾掉落麥粒維生。這不只是一時困境,而是社會結構下的長期壓迫。
面對如此現實,詩人轉而檢討自身的「何功德?」他身為官吏,不必親身種田勞苦,卻享有「吏祿三百石」的俸祿,年終餘糧有餘,更無須為溫飽犯愁。這一問一答之間,凸顯了詩人的羞愧與矛盾:享受俸祿卻未曾付出相關勞力,是否在「盜賢良」?這種「自慚」情懷,展現在詩中並非僅止於道德批判,而是呼應了白居易長期關注民生疾苦、希望以文學作品來「諷諭」時政的初衷。
最後一句「若人知此理,貴在糟糠中」帶有覺悟與警示意味。凡是看透其中因果、明白農人勞作的艱辛與社會不公的人,才能懂得珍惜最質樸的糟糠,也更能珍視民生與整體社會的平衡。這種價值觀與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精神一脈相承,代表他並不滿足於個人良心不安,而是要將這種「見苦知恥」的省思推廣到整個官場與社會中。
以寫實視角搭配人性關懷,《觀刈麥》儘管字數不算多,卻兼顧生活場景、社會現況與詩人自我反思三大面向,讓讀者能感受到唐代農業社會的深層矛盾。同時,詩人也用質樸無華的語言與平易的敘事方式,讓詩意與同情同時流露。這樣的詩作在白居易的作品中並不少見,尤其是他追求「老妪能解」的創作理念,致力於讓一般人都能看懂、被觸動。故而〈觀刈麥〉雖描繪的是一個具體的刈麥場景,卻投射出整個社會的期盼、苦痛與改革呼聲,至今讀來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重點
• 詩人以寫實筆觸展現農民辛苦與社會不公
• 透過貧婦人拾遺穗的細節,凸顯賦稅壓迫的現實
• 白居易在作品中自省:得俸祿卻未曾付出勞力,流露強烈「盜賢良」之慚愧
• 結尾強調珍惜糟糠及農民辛勞,呼籲官民都該體認勞作艱辛與社會責任
意見評論
- 台北故宮物珍藏史文物
若把它與白居易另一首講農事的詩作《秦中吟》系列對照,兩者雖題材相近,但《觀刈麥》更注重具體場景的刻劃,不同角度同樣令人深思。(比較詩作3)
- 嘉文
在現代社會,外食與快餐普及,很多人對農作辛苦感受不深,但若能細品這首詩,也許就會更珍惜食物。(現代事件3)
- 王大明
讀這首詩時,腦海裡立刻浮現金色麥浪翻滾的畫面,好像連風聲都能聽得見,為農家辛勤耕作增添幾許詩意。
- 王俊傑映容晴
與杜甫的苦悶沉重相比,白居易更擅於用柔和且直接的筆觸揭示民生議題,帶給人一種真切的憐憫。(比較詩作2)
- 柯佳穎
麥田翻動的黃浪,讓我看到了人們勞作的辛酸與收穫的喜悅。
- 彭若彤華沛梅
詩中描述收割的動作與情境,樸實無華卻感人至深,彷彿在跟讀者分享一則貼近日常的故事。
- 柏宇
若再讀《觀刈麥》,更能體會詩中呼之欲出的汗水味道,也看出作者對農民生活的深深同情與肯定。(比較詩作5)
- 曾柏均青蘭秋
和李商隱偶爾晦澀的詩風比起來,白居易寫農家事顯得更通俗易懂,也更能喚起大眾共鳴。(比較詩作4)
- 簡柏翰筱玲羽
相比他在《賣炭翁》裡對底層疾苦的描述,《觀刈麥》顯得更坦然,但同樣帶著對百姓辛勞的深刻體悟。(比較詩作1)
- 大稻埕頭看夕陽船遊景
有些地方因為糧食浪費而做了不少公益宣導,讀《觀刈麥》後更懂得糧食背後的無數汗水。(現代事件2)
- 洪芷晴
每次聽到有關農地減少與糧食安全的新聞,就會想到這詩裡的收割場景,再看看如今的改變,不禁惆悵。(現代事件4)
- 吳宗憲
從詩中的細節,可感受當時農民的艱辛,也看出白居易一貫關懷民生的特質。
- 崔佳恩琳雅綠
最近網路平台常推行“吃光盤中餐”運動,呼籲不浪費糧食,也呼應了此詩對農民血汗成果的尊重。(現代事件5)
- 吳宗憲
白居易以平實文字描繪農村景致,《觀刈麥》裡卻蘊藏深厚的人文關懷。
- 高美玲
如今不少地區推行農村體驗活動,讓都市人也能親手收割麥子,才發現一頓飯的得來其實並不容易。(現代事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