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騎兵的衝鋒」※ 描繪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勇卻悲劇性的騎兵衝鋒 ※ 經典名詩

A dramatic battlefield scene during the Crimean War, showing a cavalry charge with soldiers on horseback rushing forward under a stormy sky. The image should capture both the chaos of war and the bravery of the Light Brigade as they advance into cannon fire, with smoke, dust, and muted colors to evoke a somber yet heroic atmosphere.

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 - Alfred, Lord Tennyson

輕騎兵的衝鋒 -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勳爵

壯烈的衝鋒:一首英雄主義史詩

Half a league, half a league,
半里啊,半里,
Half a league onward,
半里向前方,
All in the valley of Death
皆在死亡谷中
Rode the six hundred.
騎行著六百壯士。
“Forward, the Light Brigade!
「前進,輕騎兵旅!
Charge for the guns!” he said.
向著炮火衝鋒!」他說道。
Into the valley of Death
進入死亡之谷
Rode the six hundred.
騎行著六百壯士。
“Forward, the Light Brigade!”
「前進,輕騎兵旅!」
Was there a man dismayed?
可有人心生畏懼?
Not though the soldier knew
儘管士兵明白
Someone had blundered.
有人犯下大錯。
Theirs not to make reply,
他們的職責不是回應,
Theirs not to reason why,
他們的職責不是追問原因,
Theirs but to do and die.
他們只需行動並犧牲。
Into the valley of Death
進入死亡之谷
Rode the six hundred.
騎行著六百壯士。
Cannon to right of them,
右邊有大砲,
Cannon to left of them,
左邊有大砲,
Cannon in front of them
前方也有大砲
Volleyed and thundered;
轟鳴齊射;
Stormed at with shot and shell,
炮彈與砲火襲擊,
Boldly they rode and well,
他們勇敢而熟練地騎行,
Into the jaws of Death,
進入死亡的血盆大口,
Into the mouth of hell
進入地獄的深淵
Rode the six hundred.
騎行著六百壯士。
Flashed all their sabres bare,
他們的軍刀閃耀出鞘,
Flashed as they turned in air
揮舞時閃爍於空中
Sabring the gunners there,
砍殺那裡的砲手,
Charging an army, while
衝鋒陷陣,當
All the world wondered.
全世界都在驚嘆。
Plunged in the battery-smoke
衝入了煙霧彌漫的炮台
Right through the line they broke;
直穿敵軍防線;
Cossack and Russian
哥薩克和俄國人
Reeled from the sabre stroke
被軍刀一擊震退
Shattered and sundered.
粉碎且分裂。
Then they rode back, but not
然後他們騎馬返回,但已不再是
Not the six hundred.
完整的六百壯士。
Cannon to right of them,
右邊有大砲,
Cannon to left of them,
左邊有大砲,
Cannon behind them
後方也有大砲
Volleyed and thundered;
轟鳴齊射;
Stormed at with shot and shell,
炮彈與砲火襲擊,
While horse and hero fell.
當戰馬與英雄倒下。
They that had fought so well
那些曾英勇作戰的人
Came through the jaws of Death,
從死亡的血盆大口中歸來,
Back from the mouth of hell,
從地獄的深淵返回,
All that was left of them,
他們剩下的全部,
Left of six hundred.
六百壯士的殘存者。
  • 此詩為《輕騎兵的衝鋒》(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翻譯力求保持原意與情感。

詩歌背景與概要

《輕騎兵的衝鋒》(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 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著名詩人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勳爵(Alfred, Lord Tennyson) 於1854年創作的一首史詩般的敘事詩。這首詩是根據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中發生的一場悲壯戰役——巴拉克拉瓦之役(Battle of Balaclava)所寫成。

在這場戰役中,由於指揮系統中的誤判和傳令錯誤,英國輕騎兵旅被命令向俄軍重炮陣地發起正面衝鋒。儘管士兵們明知任務幾乎等同於自殺,他們依然毫不猶豫地執行了命令,展現出無比的勇氣與忠誠。然而,這場衝鋒最終以慘烈的失敗告終,六百名輕騎兵中有超過兩百人傷亡。

丁尼生通過這首詩不僅記錄了這場歷史事件,還表達了對這些士兵崇高精神的敬意,同時也對戰爭中的愚蠢決策進行了批判。

逐段解析
第一段:行軍的開始

詩的第一段以重複的語句開頭:“Half a league, half a league, Half a league onward”,營造出一種節奏感,彷彿讀者能聽到馬蹄聲漸漸逼近。這裡提到「半里格」是一個距離單位,象徵著他們正在一步步接近危險。

  • “All in the valley of Death”:使用「死亡谷」這一隱喻,暗示了這次行動的致命性。
  • “Rode the six hundred”:強調了六百名輕騎兵的集體形象,突出了他們的團結。
第二段:命令與服從

第二段描繪了指揮官下達命令:“Forward, the Light Brigade! Charge for the guns!”。這個命令本身充滿了戲劇性,因為它將士兵推向極端危險。

  • “Into the valley of Death” 再次出現,加深了讀者對即將到來災難的預感。
  • 這一段還表現了軍隊的紀律與服從,即使知道前方是死亡,他們仍然義無反顧。
第三段:士兵的精神與責任

第三段探討了士兵的心理狀態:“Was there a man dismayed?” 問道是否有士兵感到沮喪或恐懼。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他們明白自己的職責所在。

  • “Theirs not to make reply, Theirs not to reason why, Theirs but to do and die.” 這三句話成為全詩的核心思想,揭示了士兵們對於權威命令的絕對服從,以及他們甘願為國家犧牲的精神。
第四段:激烈的戰鬥場景

第四段生動地描繪了戰場上的混亂與恐怖:“Cannon to right of them, Cannon to left of them, Cannon in front of them”,讓讀者感受到四面楚歌的壓迫感。

  • “Volleyed and thundered”“Stormed at with shot and shell” 形容了炮火的猛烈。
  • 儘管如此,士兵們依舊勇敢地衝鋒陷陣,進入 “the jaws of Death”“the mouth of hell”,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英勇形象。
第五段:短暫的勝利與損失

第五段描述了士兵如何成功突破敵軍防線:“Flashed all their sabres bare”,用閃光的軍刀砍殺敵方砲手,並一度擊潰了俄軍。

  • 然而,當他們撤退時,已經不再是完整的六百人,而是付出了沉重代價。
  • 這段既展現了他們的勇猛,也暗示了不可避免的悲劇結局。
第六段:返回與餘生

第六段描寫了殘存士兵的撤退:“Cannon to right of them, Cannon to left of them, Cannon behind them”,顯示敵人火力仍未停止。

  • 許多士兵倒下,但那些倖存者最終逃離了 “the jaws of Death”“the mouth of hell”
  • 最後一句 “Left of six hundred” 提醒我們,只有少數人活了下來。
第七段:榮耀與紀念

詩的最後一段呼籲世人永遠銘記這些士兵的英勇:“When can their glory fade?”“Honor the charge they made!”

  • 這段文字充滿了情感,強調了他們的行為值得全世界讚嘆與尊敬。
  • 詩人希望人們不要忘記這支「高貴的六百人」,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一段永垂不朽的歷史。
總結

整首詩通過簡潔有力的語言、重複的結構和生動的意象,成功捕捉到了那場悲壯戰役的精髓。它不僅是一首紀念英雄的頌歌,也是對戰爭荒謬性的深刻反思。丁尼生透過這首詩提醒我們,在歌頌勇氣與犧牲的同時,也要警惕那些導致無謂流血的錯誤決策。

重點

這首詩歌強調了勇氣與犧牲精神的重要性,同時也反思戰爭中的無謂損失,提醒人們珍惜和平,並從歷史中學習如何避免重蹈覆轍。詩中透過激昂的語調和生動的意象,展現士兵們面對死亡時毫不退縮的決心,喚起讀者對忠誠、責任及人性光輝的深刻共鳴。

意見評論
  • 趙子淇佩玲妙

    對比雪萊的《Ozymandias》刻畫王朝荒涼與權勢虛空,這裡則聚焦在英勇的瞬間與後世永恆的追思,雖同樣揭示人的力量終究渺小,但情緒卻截然不同。

  • 昱婷

    那種為了榮譽和服從命令而衝鋒的勇氣,令人欽佩之餘,也讓人思考「究竟是誰的決策造成這場犧牲」?

  • 邱建華薇若真

    不少媒體也會在軍事紀念日引用這首詩,可見它如同一面鏡子,既映照出軍人無所畏懼的一面,也透露出人們對戰爭深層的複雜情感。

  • 鄭凱文

    一讀就想到丁尼生另一首《Ulysses》裡的昂揚意志,不過《Ulysses》更多是對個人生命的再出發,而《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則集中在集體英勇與悲壯的命運交織,一個是孤獨的冒險家,一個是群體的悲歌,風格各異卻同樣震撼。

  • 鍾依庭瑞巧蘭

    有人說比起《The Lady of Shalott》裏浪漫的孤寂,這裡徹底轉向陽剛剛烈。兩首都展現了丁尼生對場景塑造的掌控力,只是情境一柔一剛,各自展現極端美感。

  • 潘信諾

    比起拜倫的某些戰爭詩更偏向個人觀點,丁尼生這首則像群體史詩,替廣大將士發聲,寫出難以言喻的時代悲歌。

  • 趙子淇佩玲妙

    丁尼生將這場誤判下的戰鬥描繪得壯烈無比,不禁讓人嘆道:即使真相是悲劇,他仍願用詩把士兵的勇氣刻入後世的記憶中。

  • 高雄港南臺灣交通樞紐

    《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用強烈節奏勾勒出戰場的槍林彈雨,彷彿能聽見馬蹄狂奔和刀劍相擊的回響。丁尼生將那種對勇士的讚頌、對無畏衝鋒的悲壯寫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呼應了戰爭的殘酷,令讀者在讚嘆之餘,心中不免生出無盡感慨。

  • 俊瑋

    「Half a league, half a league」讀起來彷彿一聲又一聲的急速鼓點,推著人心跟著前進,直至戰場最深處。

  • 呂依彤

    字裡的節奏真是過癮,像鼓聲不斷催逼,讓人彷彿親臨戰場,看見那600騎猛然衝入砲火之中。

  • 白日山盡黃河入海流兮

    和《In Memoriam A.H.H.`那種私密的哀愁相比,這裡更傾向史詩級的頌歌,讚美勇士的豪情卻也暗示戰場可怕的犧牲,兩者之間構成強烈對比。

  • 台灣美食市小吃人懷念

    有時候想:這首詩或許是要提醒後人,榮耀與悲痛往往並存,不管指令多麼錯誤,士兵仍無悔衝鋒,這樣的犧牲值得我們長久回味。

  • 建宏

    讀者在欣賞這首詩時,彷彿也捲入了那個催促人無暇猶豫的節奏,讓心情在激昂與沉痛之間反覆交織。

  • 中台灣遊地山水秀語花

    讀完整篇會產生既澎湃又沉痛的情緒,繼而想起那些在戰火中迷失的英靈,被詩歌刻畫成永遠不可磨滅的傳奇,也讓悲傷留在歷史記憶裡。

  • 怡如

    文中雖然是讚頌,但在讚頌背後,仍能嗅到一絲譏嘲,仿佛揭示軍令謬誤之下所付出的高昂代價。

  • 卓建平

    讀起來悲壯又高昂,讓人心裡也跟著一股熱血沸騰。

  • 程俊偉美欣蓉

    我常在新聞短片裡看到退伍軍人回憶當年衝鋒陷陣的豪情,也不禁想到丁尼生筆下這群「光榮旅」的精神。或許每個時代都有屬於他的戰爭與烈士。

  • 柏宇

    無論時空如何轉移,作品裡的精神始終如一:紀念那些身不由己、卻勇往直前的靈魂,同時也帶著警示意味,期盼未來不再重蹈覆轍。

  • 蔡依林唱跳魅力四射棒

    「Cannon to right of them, Cannon to left of them」這種重複,不僅凸顯包圍感,也讓詩在朗誦時更顯氣勢磅礴。

  • 洪德偉彩若瑄

    那句「Theirs not to reason why, Theirs but to do and die」真是震撼心靈,宛如將軍令永不可違,讓人感到忠誠與犧牲的張力之大。

  • 子豪

    最近國際衝突不斷升溫,有些人呼籲冷靜思考戰爭意義,正如詩所示,一聲令下就衝鋒,最後的苦難與榮耀,究竟值不值得?這問題也一再浮現。

  • 張國豪美雪莉

    從詩的節奏裡可以感受到砲火雷霆的壓迫感,那種急促重複的句法,更凸顯了士兵奮不顧身的悲壯衝鋒。

  • 國華

    跟《In Memoriam A.H.H.`那種私密與抽象的神思相較,《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直接、火熱,是對一個宏大歷史事件的詩意刻劃,兩者同為感動人心的丁尼生經典。

  • 江禾明

    因最近也看過許多戰地攝影師的作品,深深明白戰爭的殘酷是無法用一兩句話輕描淡寫的。詩中那種苦澀卻高昂的頌揚,和戰地照片裡的無奈眼神呼應得令人心酸。

  • 王小明非常可愛好孩子

    近來看到新聞裡某些衝突地區依然戰事不斷,讀完此詩更能感受那些前線士兵的處境,或許時代改變了,但對「服從命令、勇往直前」的歷史悲劇場景,仍是一種強烈的寫照。

  • 大華

    砲彈與馬蹄聲中,詩人形容的渲染力讓讀者彷彿直面血與火,卻仍在末端高呼「Honor the charge they made!」讓悲痛與敬意同時刻印在腦海。

  • 國華

    聯想到近期全球的衝突場面,多少士兵與市井小民被迫投入戰爭,情況如同詩中勇猛衝鋒,但誰又能回首呢?令人深感遺憾。

  • 韓莉君慕曦欣

    那種集體奮戰的悲壯,把丁尼生的語言藝術推到高峰,既有豪情也深蘊悲愴,就像一曲響徹雲霄的葬歌。

  • 台中國劇代建藝術髓驚

    在詩裡,士兵沒有過多細膩的個人刻畫,反而更像一個整體的意志,為國家或命令而轟然前進。

  • 古文凱

    戰爭帶走人們生命,但丁尼生的詩也讓我們得以在文字中紀念與反思:那段白熱化的軍事衝突,究竟是悲劇還是榮耀?

  • 正雄

    丁尼生採用簡潔又重複的短句,像一次次的馬蹄聲與砲聲交織,讓讀者在詩行中感受血脈賁張。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