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打破,打破」※ 一首表達失落與內心掙扎的抒情詩,透過海洋意象傳遞深刻情感。 ※ 經典名詩

A dramatic seascape at sunset with powerful waves crashing against rugged rocks, evoking a sense of melancholy and loss. The scene should include a lone figure standing on the shore, gazing out to sea, symbolizing reflection and sorrow.

Break Break Break - Alfred, Lord Tennyson

打破,打破,打破 - 阿爾弗雷德,洛德·丁尼生

海洋悲歌:一曲心碎與渴望的詩章

Break, break, break,
破碎,破碎,破碎,
On thy cold gray stones, O Sea!
在你冰冷的灰石上,哦,大海!
And I woul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
我希望我的舌頭能表達
The thoughts that arise in me.
我心中湧起的思緒。
O well for the fisherman's boy,
哦,漁夫的男孩多麼快樂,
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
他和妹妹玩耍時歡呼!
O well for the sailor lad,
哦,水手少年多麼幸福,
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e bay!
他在灣中的小船上歌唱!
And the stately ships go on
而那些莊嚴的船隻繼續前行
To their haven under the hill;
前往山下的港灣;
But O 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ed hand,
但哦,渴望那已消失的手的觸碰,
And the sound of a voice that is still!
和那靜默聲音的回響!
Break, break, break,
破碎,破碎,破碎,
At the foot of thy crags, O Sea!
在你懸崖的腳下,哦,大海!
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
但那已逝日子的溫柔美好
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
永遠不會再回到我身邊。

詩名與作者

這首詩《Break, Break, Break》由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著名詩人阿爾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Lord Tennyson)所創作。這是一首表達深切哀悼和失落情感的抒情詩。

整體結構與形式

這首詩共有四節,每節四行,採用簡單的押韻模式(abcb)。詩中重複使用"Break, break, break"作為起始,創造出海浪不斷拍打岩石的意象,同時也暗示了詩人心中無法平息的悲痛。

第一段解析

Break, break, break,
On thy cold gray stones, O Sea!
這些開頭的重複語句描繪了海浪猛烈撞擊冰冷灰暗的岩石,形成一幅強烈的視覺畫面。海洋在此象徵著永恆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And I woul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
The thoughts that arise in me.
詩人表示他無法用言語表達內心深處的情感,顯示出語言在面對深刻情感時的侷限性。

第二段解析

O well for the fisherman's boy,
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
這裡描繪了漁夫的孩子和妹妹玩耍歡笑的場景,呈現出純真的快樂。

O well for the sailor lad,
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e bay!
水手在船上歌唱的畫面進一步對比了詩人的內心情感,凸顯出他失去至親後的孤獨。

第三段解析

And the stately ships go on
To their haven under the hill;
雄偉的船隻駛向港口,象徵著安全和歸屬,但這卻加深了詩人的失落感。

But O 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ed hand,
And the sound of a voice that is still!
這兩行直接表達了詩人對已逝之人的思念,特別是對觸碰和聲音的渴望,展現了深刻的喪失感。

第四段解析

Break, break, break,
At the foot of thy crags, O Sea!
再次回到海浪拍打岩石的意象,形成首尾呼應的效果。

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
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
最後兩行總結了全詩的情感核心:過去美好的時光永遠不會再回來,表達了對逝去親友的深切懷念和無法挽回的遺憾。

主題與象徵
  • 海洋的象徵:海洋在詩中既是破壞力的象徵,也是永恆的象徵,與人類短暫的生命形成對比。
  • 生命的循環:通過描繪孩子們的歡笑、水手的歌唱和船隻的航行,展現了生命的延續,而詩人的失落則代表了這個循環中的斷裂。
  • 時間的流逝:詩中反覆提到"vanish"(消失)和"dead"(死亡),強調了時間的不可逆轉性。
情感層次

這首詩巧妙地將外在的自然景象與內在的情感世界結合起來。表面上看是在描述海洋景色,實際上每一處描寫都反映了詩人的內心情感。從無法言說的痛苦,到對他人幸福的羨慕,再到對逝者的思念,最後以對過去美好時光的緬懷作結。

文學價值

《Break, Break, Break》被認為是丁尼生最著名的抒情詩之一,其藝術特色包括:

  • 精煉的語言和簡潔的形式
  • 強烈的音樂性和節奏感
  • 自然景象與個人情感的完美融合
  • 普遍性的主題:失落、懷念和時間的流逝

歷史背景

這首詩據信是丁尼生在好友兼知己亞瑟·亨利·哈勒姆(Arthur Henry Hallam)去世後所寫。哈勒姆的早逝對丁尼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這首詩可以看作是他對這段友誼和失去的沉思。

結語

《Break, Break, Break》以其簡潔而深刻的方式,捕捉了人類面對失去時的普遍情感。通過海洋的永恆運動與個人短暫生命的對比,丁尼生創造了一首既具象又抽象的抒情詩,讓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時間流逝和生命無常帶來的感傷。

重點

這首詩以強烈的情感和生動的海洋畫面,探討了悲傷、失落以及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提醒讀者珍惜眼前並理解生命的無常;它教會我們即使在痛苦中也要尋找意義,並將個人的哀傷轉化為藝術之美。

意見評論
  • 建宏

    我特別喜歡那種「世界照常運轉,唯我不再完整」的對比,海浪依舊拍打,孩童依舊歡笑,而詩人卻只能抱緊思念的苦澀。

  • 許庭薇

    文字裡沒有複雜修飾,卻充滿強烈的氛圍,簡潔的「Break, break, break」像不斷敲擊人心的玄鐵,令人無法忽視。

  • 大華

    那股對「再也無法回來」的人的念想,如潮汐般磅礴,且永不消退,是詩裡最強烈的悲歎。

  • 子豪

    總歸一句,這首詩雖短卻動人,看似簡易的「Break, break, break」卻將作者撕心裂肺的思念宣洩得淋漓盡致,教人讀後難以忘懷。

  • 段小麗

    不論自然多美,生命多旺盛,丁尼生在這詩裡都感到一種缺席,因為那不可替代的靈魂早已遠離,如海浪捲走沙灘的足跡般,再找不回。

  • 曾雅茹涵秋陽

    每當想起過往一去不返的歲月,就想起詩中那個凝視海面的作者,心裡湧現對曾經擁有卻再也無法觸及的情感深深哀悼。

  • 俊瑋

    當讀到最後幾句,腦海裡浮現那「再也無法相見」的遺憾,有如海上的一幕悽楚夕陽,帶著詩人所有的無助和遺憾一同沉沒。

  • 歐維嘉淑麗晴

    相較《The Lady of Shalott》的神秘與孤絕,這裡的情感更直接,作者毫不掩飾對逝者的懷念,也更加寫實地將滄海映照出內心的洶湧。

  • 吳巧柔真意心

    讀到那句「But O 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d hand」時,心中忽然一陣酸楚,彷彿將無法挽回的回憶再度拉回眼前。

  • 中台灣遊地山水秀語花

    海潮拍打岩岸的聲響,仿佛也一同敲擊著心裡的惆悵。

  • 俊傑

    反覆念著「Break, break, break」時,一種焦躁與憂愁同時在胸口迴盪,如同嘗試發聲卻仍難以釋懷的痛楚。

  • 郭華倫

    我想起近期極端天氣和海岸線退縮的新聞,當人們看著海浪逐漸吞噬陸地,心裡那股無奈或許正呼應詩中的無可挽回,不論是逝去之人還是自然流轉。

  • 昱婷

    整首詩不長,卻充滿了海洋的恢宏感;彷彿身臨靜謐海岸,耳中除了浪聲,也能聽到作者微弱而持續的嘆息。

  • 慧君

    濟慈的悼詩往往帶著私密的憂傷,丁尼生也有相似的細膩之處,但此處透過外在海濤的「破碎」反射內心的渴望,兩種風格各有千秋。

  • 高佩蓉子筠柔

    想到近日有些人透過紀錄片記錄已逝親友的身影,或許就像詩中百般試圖挽留可惜仍然無效,最終只能任海浪一次次沖刷希望。

  • 蘇小梅

    夜深時重溫此詩,眼前浮現的是昏沉海面與拍岸白浪,仿佛能聽見丁尼生將心底無言的思念寄託在潮聲裡,一波又一波。

  • 高佩蓉子筠柔

    詩篇裡描繪海浪的動作與節奏,與作者內心重複的思念高度契合,像一場持續不斷的自我拉扯。

  • 胡志誠

    句子簡短而有力,好似每個字都帶著濃濃的思念,將讀者帶進一個灰調的海邊場景,不得不跟著心酸。

  • 綠島日溫泉海獄潛水去

    與《In Memoriam A.H.H.`探討更深層的宗教與生命意義不同,這裡更著重直白的思念,透過海浪譬喻情緒的反覆衝擊,讓哀傷呼之欲出。

  • 基隆廟口市海鮮吃聲遠

    有些評論認為《Break Break Break》的節奏與軍號般的短促重複相似,也呼應丁尼生在《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中展現的節奏感,只不過題材從戰場轉回私人哀痛,張力大不相同。

  • 徐怡真

    有人會將此詩和拜倫的《When We Two Parted》相比,後者寫愛情分離,前者寫逝者思念,雖角度不同,但同樣流露對「永遠失去」的感慨。

  • 舉頭望明月頭思故鄉在

    與他在《Ulysses》裡的高亢昂揚相較,這首《Break Break Break》顯然更貼近個人情感的低迴,沒有壯闊的航行,只有心靈在岸邊靜靜聆聽海浪的嘆息。

  • 蔡依林唱跳魅力四射棒

    比起《In Memoriam A.H.H. (I)》裡對失去好友的直接哀嘆,這首詩更以自然景色做對照,讓海浪不斷重複拍擊成為思念的象徵;兩者的悲傷基調雖同,但表達方式卻各具特色。

  • 桃園機場航站往世界地

    整首《Break Break Break》將悲痛化成激烈的浪濤,丁尼生透過海潮的持續拍擊,描繪對逝去時光的深切惋惜。當我靜下心來閱讀時,彷彿能看到灰暗天空下洶湧的海浪,每一次衝擊岸邊都帶出深邃的感傷,令人心頭隱隱抽痛。

  • 屏東海館帶魚群彩紛奇

    詩裡沒有直白的淚水,但每個字彷彿含著淚。海浪一次次撞擊礁石,留給岸邊的詩人只剩揮之不去的冷寂。

  • 宜蘭童玩節夏日子戲地

    海岸邊的孩童歡笑與水手船歌,更凸顯詩人自身的缺憾——世界仍在運轉,唯有自己靜默於悲傷之中,不禁令人倍感孤獨。

  • 洪德偉彩若瑄

    短短幾行,卻能在腦海裡盤旋很久,像呼嘯的海風在耳邊久久不散。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