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lossom - William Blake
花蕾(The Blossom) - 威廉・布萊克
The Blossom - William Blake
花蕾(The Blossom) - 威廉・布萊克
《花蕾》(The Blossom)是威廉・布萊克《純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中的短詩之一。在詩中,花蕾(Blossom)扮演了一種「見證者」或「承載者」的角色,溫柔且好奇地觀察兩隻鳥兒——快樂矯捷的小麻雀(sparrow)與流露哀傷的小知更(robin)。兩段詩分別聚焦於這兩隻鳥帶給花蕾的不同感受:前者輕快,如箭飛過;後者帶著低沉的啜泣,令花蕾感同身受。
在語言與意象上,布萊克使用了「綠葉之下」「胸懷附近」等親昵、富含自然氣息的描述,塑造童話般的氛圍,讓讀者感受到一種在自然之中、萬物之間的交互關照。詩中並無明確的劇情起伏,而是以細微瞬間來呈現「歡愉」與「憂傷」兩種極端情感,交會於同一場景裡。花蕾因而既是旁觀者,也是感受者,隨著雀鳥的心境,或欣悅,或痛楚。
整體而言,〈花蕾〉以簡練詞句、對稱的結構營造出一幅「純真童謠」的圖像:童心能感知他者的快樂與悲傷,同時以自然界為背景賦予一種和諧。布萊克在這首詩中也再次展現他對「純真世界」的想像:即使存在對比(喜與悲),仍可交織成一種溫暖關懷,體現自然與生命之間的互相回應。
• 詩分為兩段,分別描繪雀鳥的「喜」與「悲」,花蕾默觀其間。
• 以葉蔭與胸懷作為場景與意象,營造自然溫暖且親近的氛圍。
• 象徵「純真」:花蕾彷彿孩童般,同時接收他者的快樂與苦楚。
• 語句短小,節奏輕快,兼具童謠與寓言特質。
• 反映布萊克的自然觀與人性觀:不論歡愉或憂傷,都值得共鳴與珍視。
有時候想,網路上常聽見負能量言論,但這首詩提醒我們放慢腳步觀察一朵花的生命律動,或許能暫時遠離紛擾,重新感受那份聖潔且溫暖的繁花世界。
前陣子看新聞說許多年輕人想離開大城市,渴望回歸鄉村耕種或踏實生活,某種程度上正與詩裡展現的自然與自由同調。也好比布雷克在〈Nurse's Song (Innocence)〉裡描述孩子奔跑的歡愉,一種貼近本真、無拘無束的快樂。
深入讀能感覺到花兒象徵希望或愛的信號,像是提醒我們:在歷經疫情或動盪後,還是能透過小小的開花綻放,拾回人生的喜悅。其實,若跟布雷克的〈London〉那份壓抑暗影比較,〈The Blossom〉反而像一場春日清醒,告訴讀者即使世界有苦難,也別忘了微小角落裡照樣盛開的美好。
若對比〈The Chimney Sweeper〉系列深沉的社會批判,〈The Blossom〉顯然純淨許多,將焦點放在大自然中最無憂無慮的細節上,讓人感到輕盈飄逸。
想起近期社群上瘋傳「都市裡缺少綠地」的討論,詩裡綻放的花卻自在無憂,似乎與我們的水泥叢林形成反差。跟他在〈The Tyger〉裡烈焰般的野性相比,〈The Blossom〉就宛如清晨露珠般的柔美,但依舊蘊藏著令人屏息的生命力。
最近環保議題沸騰,許多人呼籲少用農藥保護蜜蜂生態,讀到詩中鳥兒與花兒的交織,仿佛也提醒我們護住自然之美,才能維繫這種純淨和諧。若對照佈雷克的〈The Lamb〉所展現的溫柔讚美,這裡更顯鮮活,像在描繪草地上真正的生命律動。
讀起〈The Blossom〉,就像靜靜看著花朵在陽光下微笑,整個人心情都變得輕盈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