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孩」※ 不同膚色、同一靈魂:童真稚語裡的平等呼喚 ※ 經典名詩

The Little Black Boy

The Little Black Boy - William Blake

小黑孩 - 威廉・布萊克

陽光下的膚色與靈魂之光:童稚視角的天真對話

My mother bore me in the southern wild,
我的母親在南方野地生下了我,
And I am black, but O! my soul is white;
我是個黑皮膚的孩子,但啊,我的靈魂卻純白無瑕;
White as an angel is the English child,
就像英國孩子那樣白皙,宛若天使一般,
But I am black, as if bereav'd of light.
而我卻是黑色的,彷彿被奪去了光明。
My mother taught me underneath a tree,
母親曾在樹蔭下教誨我,
And sitting down before the heat of day,
在白日最炙熱之時席地而坐,
She took me on her lap and kissed me,
她讓我坐在她的膝上,親吻我,
And pointing to the east began to say.
並指向東方,開始對我訴說。
"Look on the rising sun: there God does live,
「瞧那初升的太陽:那裡棲居著上帝,
And gives His light, and gives His heat away;
祂賜下光與熱,無私散播;
And flowers and trees and beasts and men receive
花草、樹木、禽獸與人類都在承受這恩典,
Comfort in morning joy in the noon day."
於晨間獲得慰藉,午間享受歡欣。」

《小黑孩》(The Little Black Boy)收錄於威廉・布萊克《純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詩中以一名非洲孩子口吻,向讀者娓娓道出膚色與靈魂、愛與神性的交織。詩人先凸顯社會對「黑白皮膚」的刻板印象與階級暗示,接著透過母親的教誨,將「陽光與神恩」喻為普照萬物、不分彼此的恩典。孩子雖在外表上「似被奪去光明」,但他內心卻潔白如天使。

布萊克在詩中以「小黑孩」對「英國白孩」的對比,實則意在顯示種族與社會偏見;然而,他透過母親解釋「太陽同樣賜予所有人光與熱」,暗示了在神或自然的視角下,萬物平等共享。最後更描繪,若能在神面前互相理解,膚色差異終將消弭,所有人都可以在「同一光輝」中相互扶持。

與其他《純真之歌》詩作相似,詩中孩子擁有稚氣的語調,將複雜議題簡化成純粹的愛與接受。也因如此,詩裡洋溢著一股溫暖的盼望:即便社會充斥偏見,在童稚的信念裡,世界依然可以回歸「愛與神聖」的本質。

然而,若從布萊克「純真與經驗」的觀點看,《小黑孩》在明朗筆調之下,也隱含對當代殖民擴張、奴隸制度與種族歧視的反動—詩人暗示,只要能看清神光一視同仁的道理,人們就該拋棄以膚色作為高低之分的荒謬。此詩如同布萊克所有作品一樣,採短小篇幅卻蘊含深刻社會與靈性訴求。

重點

• 布萊克以孩童觀點體現「黑與白」膚色之下的同一靈魂。
• 母親指向「太陽」象徵上帝,強調神恩普照萬物、不分人種。
• 童稚語調揭示對平等與博愛的期盼,呼應《純真之歌》的核心。
• 柔和溫暖的詩風背後,批判奴隸制度與殖民種族偏見。
• 帶有強烈理想主義:最終在神的光輝裡,黑白差異不再,愛能消弭隔閡。

意見評論
  • 魏心怡

    比起大型口號宣傳,布雷克詩中那種個體經驗更能令人共鳴:看到這孩子的眼淚和盼望,你很難無動於衷。

  • 趙偉銘

    放到現在,也能映照跨文化婚姻與少數族裔處境,人們一方面宣揚多元,另一方面卻還深陷刻板印象之中。

  • 歐維嘉淑麗晴

    你能感受到詩中那種「天國裡沒有差別」的象徵,彷彿告訴大家,唯有愛能跨越一切界線。

  • 大稻埕頭看夕陽船遊景

    若置於布雷克《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整體脈絡,〈The Little Black Boy〉在“天真”外貌下隱藏一個龐大的社會批判,格外震撼。

  • 龔雨欣

    短短幾節,卻以簡潔詞句揭示孩子渴望被接納、擁抱和愛的情懷,也折射社會長期忽視的歧視問題。

  • 陳力偉

    最後感嘆一句:若每個人都能像詩裡母親那樣溫柔看待彼此差異,也許真能在“天國”裡彼此攜手,在陽光下一起嬉戲,不分黑白。

  • 志龍

    如同母親對孩子說的話,其實也是在告訴我們:要用光與愛去看人,而不是被膚淺的外表侷限。

  • 呂依彤

    詩裡母親教導孩子說「身體之黑只是暫時的遮蔽」,讓人想起一種信仰層面的平等觀,即靈魂光輝不分膚色。

  • 台灣美食市小吃人懷念

    這種強調「靈魂不分顏色」的觀點,在現今網路時代仍相當重要,依然能安慰那些被標籤或侮辱的群體。

  • 郭建豪

    短短幾行也指出了社會如何給黑人孩子帶來不安,但同時點出愛與信仰的力量能超越偏見。

  • 鄭力帆玟書蘭

    讀到結尾那種天真祈盼,讓我想起在課堂上教導小學生尊重差異的畫面,那種純淨可能正是社會未來的救贖。

  • 新北市淡水老街陽景漫

    布雷克在〈The Little Black Boy〉裡以孩童視角講述種族差異,整個詩中散發出無邪卻滲著苦澀的反思。

  • 北台灣光越來越多好好

    若跟他在〈The Tyger〉那種狂烈意象相比,這裡更纖細柔和,卻同樣蘊含強烈問題意識:人能否拋下世俗成見?

  • 蔣宜靜芳詩蘭

    文字明朗,但背後卻藏著人類長期傷痕:那種彷彿寫給孩子聽的童話,實際上卻是寫給所有相信或不相信平等的大人。

  • 洪詩婷

    佈雷克讓我們看見,在那純真世界觀裡,皮膚不再是界線,而是不同色彩的祝福,或許那才是愛的真諦。

  • 欣怡

    有時想起當今推動的種族平權運動,尤其是強調「Black Lives Matter」,詩中強調的愛與平等訊息更加震撼人心。

  • 方子柔

    有人說它和〈The Chimney Sweeper〉系列有種似曾相識的童年無助感,但這裡探討的層面更關乎整體人類對膚色的迷思。

  • 林依晨真的是大美女哦

    它彰顯出一種早熟的覺悟:那孩子雖然幼小,卻已懂得世界的歧視,讓人唏噓不已。

  • 簡君莉

    一讀就覺得他敏銳描繪了黑人兒童面對世界時的忐忑與期盼,那種純真說明了孩子的眼裡其實並無隔閡。

  • 柏宇

    表面上是母子對話,實則牽連到整個社會對膚色的偏見與誤解,字裡行間流露溫柔卻沉痛的呼喊。

  • 方元晟

    詩裡讓人感受到一種微妙的對比:身體黑色卻有如陽光般溫暖的心靈,似乎在示意世人表面膚色的無關緊要。

  • 子晴

    可能很多人覺得談種族太沉重,但詩裡那種母親對孩童的愛恰好平衡了嚴肅議題,用最純真的關懷輕敲人心。

  • 萬小蘭雅庭珍

    詩的篇幅不長,但語句總帶著信心和溫柔,也反映布雷克一貫的浪漫主義精神:用詩反抗不公。

  • 鄭嘉英

    同時讓我意識到,人類花了多少世紀去解構種族歧視,而到今日還在為此奮鬥,不能不說是一種嘆息。

  • 徐怡真

    和布雷克在〈London〉對城市苦難的揭露相較,這首聚焦於種族與身分,卻同樣是對不公平現象的呐喊。

  • 洪志偉

    字詞皆溫柔而充滿包容,卻打在讀者心上很痛:為何孩子需在意自己與眾不同?是誰先設定了這份差別?

  • 蔡明峰

    讀著像在看一幅田園畫,陽光溫暖、母子相依,卻隱隱滲透種族不平等帶來的陰影。

  • 柯曜任

    詩裡那句「And I am black, but O! my soul is white」大概是全詩的核心,自省與控訴兼具,直指種族偏見荒謬。

  • 曾雅茹涵秋陽

    即使我們不再處於18世紀,〈The Little Black Boy〉依舊能觸動人們思考:我們是否仍然為皮膚顏色做可笑的隔閡?

  • 桃園機場航站往世界地

    偶爾見社群上仍有種族攻擊言論,讓我更覺得布雷克的這首詩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歧視的荒謬。

  • 龔雨欣

    最愛那種母親安撫的口吻:用愛與光來解釋“黑與白”只是外在表象,內在靈魂才是真正的寶貴。

  • 宜蘭童玩節夏日子戲地

    有人認為這首詩多少帶有宗教色彩,指向天國平等,這也呼應許多宗教教義倡導的「眾生平等」理念。

  • 許宏裕

    回看現代新聞,全球仍不時爆出種族衝突,讓我體會到布雷克的詩在跨世紀後依舊能敲醒人心。

  • 楊丞琳元發展唱演棒棒

    反覆讀會發現,布雷克其實是在批評整個社會對黑膚人無理的偏見,也希望透過孩童口吻挑戰成見。

  • 歐陽妮妮拍戲主持方展

    最近媒體上看到歐洲難民議題,有些小孩飄洋過海被排斥,也和詩裡黑皮膚的孩子心境頗有共通之處。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