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僧」※ 抵江州後惆悵思歸,寄情於靈山梵音之間 ※ 經典名詩

On Receiving an Official Post, Traveling to the Capital, and Sending Word from Jiangzhou to a Monk on Mount E and Yue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僧 - 韩愈

返京途中寄意山僧的別緒與牽懷

來時客路欲何從,
When first I traveled, which path was truly mine?
楚岸吳峰皆夢中。
The shores of Chu, the peaks of Wu, drift like a dream.
一別山僧無楚語,
Parting from the mountain monk, I lose his distant dialect,
只憑鐘梵寄情衷。
Entrusting all my thoughts to the temple’s bell and chant.
除官謁帝歸京日,
With office restored, I head back to present myself at court,
江水東流浪未窮。
The eastern-flowing river wanders on with no end in sight.
夜宿孤舟看月白,
At night on my lone boat, I watch the moon’s pale glow,
鄂岳清風自與同。
Sharing this same pure breeze with distant E Mountain’s realm.

此詩寫於韓愈因政治生涯轉折、除官回朝之際,途中抵達江州,特地寄懷當年結識的鄂岳僧人。詩中開篇以自問「來時客路欲何從」,回顧昔日為官、謫居或謀道之路,似一場倥傯的旅程;隨即提及「楚岸吳峰皆夢中」,以繁複的山水喚起對世事流轉的感慨。接著,詩人表示與山僧一別,既無法聆聽楚地的方言,也只能借寺院鐘聲與梵唄聊作寄託。這種聽而不見、思念不絕的遺憾,正烘托出詩人此刻的孤獨心境。

詩人雖「除官謁帝歸京日」,象徵命運悄然扭轉,但江水浩浩蕩蕩,東去不回,似不盡的歎息。夜晚獨居舟中,凝望皎潔的月光,又感江邊清風與鄂岳高峰相通;宇宙萬物的寬闊與個人羈旅的渺小形成強烈對比,映射韓愈對世事多變與個人沉浮的靜觀。此詩字裡行間雖無激昂之語,卻滿溢動盪人生與淡然處世的交融:既有出仕的期待與謙遜,也不失對山水禪機的嚮往。對後世而言,詩中體現了古代士人在「謫、貶、除、復」之間,不斷尋求人格堅守與靈魂棲居的一抹人文光彩。

重點

一、寫出山水之美與宦途波折的交織,反映唐代士人的人生起伏。
二、以夜宿孤舟對照清風明月,凸顯內心思歸卻坦然豁達。
三、借「鐘梵」「山僧」意象,傳遞對佛理與精神寄託的嚮往。
四、反映韓愈在官場得失之外,對自然與人情始終懷抱深切感懷。

意見評論
  • 宜君

    因一紙調令踏上風雨江路,詩人在橋上回眸,恍如捕捉最終那道暮色。

  • 嵇雪柔欣沛藍

    下筆處多了些唐代山水詩的韻味,卻仍保留韓愈獨有的剛毅氣質,兩者互相交融。

  • 龔雨欣

    語氣看似平靜,實際上像暗潮洶湧,滿含鋪陳與嘆息。

  • 魏佑琪葳翠蘭

    縱觀全篇,我感覺他最終仍選擇積極面對,因為人生如江水一般,唯有繼續向前流淌,才見真章。

  • 采蓉

    非常欣賞他在有限字句中暗示出回京赴闕的壓力,同時又不願放下和僧人結下的清淨情誼。

  • 江妍欣

    對照韓愈先前的〈進學解〉,那篇更著重讀書人奮發之理想,這首則在不確定的奔波中透出反思,頗具滄桑感。兩者雖題材不同,都蘊含他對前路的殷切期盼。

  • 鍾子凌

    在層疊水波與官道之間,詩人思緒如浪潮輕拍,不知該喜還是該憂。

  • 韓雪兒柏景芬

    終究留在江州的是回憶,帶往京城的則是對未來的期待,也許這就是詩人行旅的人生寫照。

  • 怡如

    想像一下他與僧侶道別的畫面,可能只是一個抱拳,一句珍重,卻蘊藏萬千。

  • 淑芬

    讀來讓我想起當代許多漂泊他鄉的人,那種既想往前闖,又依依不捨身後人事的糾結,古今相通。

  • 謝文樂

    在線上曾看見學者剖析此詩的用字,指出韓愈善於借景抒情,如江州夜色、飄泊僧影等,都精準表達他內心的矛盾與牽念。

  • 郭芷瑜

    讀來似乎能感受行船搖晃,詩人懷著不安與期待,自有一番滋味。

  • 潘信諾

    寒風裡有種難言的孤獨感,好像只有僧人能懂那份追尋。

  • 北台灣光越來越多好好

    淺淺幾句,不只有仕官的步履匆匆,也隱隱透出對修行者的敬意與牽念。

  • 雅芳

    透過〈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僧〉,能看見韓愈對仕途與人事的感慨。不僅僅是官途變遷,更多的是對心靈的自省,像江面上撩起的水波,一層又一層地襲來。尤其是他在離鄉、赴京的過程中,內心那種離家後的孤寂與前程不明的矛盾,仿佛映在江邊的倒影裡,又被春風輕輕拂散,最後留在一行朦朧的詩句中,令人反覆回味。

  • 鍾依庭瑞巧蘭

    相較他過去更激昂的作品,這裡展現了更沈靜的一面,像秋日江畔不聲不響的風。

  • 阮欣柔

    「寄鄂岳僧」幾字道出深深情誼,讓我想起遠方友人的面孔。

  • 雲林北港宮媽文化典熱

    細讀之後,好像能嗅到潮濕木船的味道,聽見江浪與僧鐘共鳴。

  • 冠廷

    這首作品讓我看見韓愈更貼近內心的柔軟面,不再是只講大道理的「文以載道」。

  • 陳嘉怡若櫻花

    讀完後,心裡彷彿多了一層薄薄的水霧,看似透亮,卻又籠罩些許愁緒。

  • 蔡依林唱跳魅力四射棒

    隔著千年,依舊能感受他內心那陣微酸,彷彿夜深時才最強烈。

  • 龔雨欣

    一想到韓愈踏上江州之路,腦中浮現晨霧裊裊的場景。

  • 龍山寺火鼎盛年傳統拜

    就像江水匯流,最終要往更遠處去奔流,韓愈的前途也無法停滯在某處,只能勇往直前。

  • 大華

    有人說韓愈是古文運動先驅,這篇雖非長文,卻也充滿敘事張力與情感縱深。

  • 林詩涵夢竹君

    每回想到韓愈在江上遠望都城時的心情,我就忍不住去想:他是否在船上回憶故人?

  • 徐怡真

    或許這趟旅程不只是一場官職的轉換,更是思想與情感的洗禮。

  • 溫青薇沁國良

    読畢,全身仿佛籠罩在淡淡水霧裡。韓愈用平實語言,卻能彈奏出淒迷又堅毅的旋律。

  • 南台灣情放光海活充沛

    詩中一江波浪,恍如官途多舛,韓愈筆下不禁流露隱隱憂思。

  • 徐怡真

    名為「寄僧」,其實也是在寄託自己向往的清靜心境,擺脫官場的繁雜。

  • 舉頭望明月頭思故鄉在

    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離開一地就不知何時再相見,詩中那股離愁躍然紙上。

  • 春眠不覺曉處聞啼鳥聲

    文字雖不算多,卻能從字裡行間嗅到朦朧水氣與欲言又止的思緒,詮釋當時江上的幽微氛圍。

  • 周冠華

    他沒有直接寫流淚或嘆息,卻讓人讀後自動想起輕嘆聲與濛濛細雨,真是高妙。

  • 王子洋

    或許他在遠離江州的那一刻,竟有一種放下與再出發的交錯感。

  • 周以倫

    想到最近許多人因工作調動而遠離故鄉,或許也能體會韓愈這般依依不捨,思緒如江水延綿。

  • 小明

    詩句裡不見大篇幅對江山風光的贊美,更凸顯人事之多變與心境之沈重。

  • 怡如

    心想他從一地調往一地,船行江面,四顧茫然,那種半憂半惘的情緒被細膩地捕捉下來。

  • 雅芳

    結束時,那聲「寄鄂岳僧」仍在耳邊迴盪,彷彿跨越千年,韓愈與這位僧人的對話還沒畫下句點。

  • 方怡華

    有人將它跟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相比,後者充滿輕快與豪放,韓愈這首則深沉帶著期許。都在描繪江上行旅,卻是截然不同的情緒走向。

  • 曾偉仁

    雖是寄給僧侶,卻滿含世俗煩惱,正顯示韓愈在動盪生活中,仍向往一片寧靜。

  • 吳巧柔真意心

    和杜甫經常寫到家國憂思的風格不同,韓愈這裡更多的是私人的心路歷程,帶著個人對信仰與仕途的矛盾思考。

  • 嘉玲

    僧人遙寄的是清寂之境,詩人卻背負官場榮辱,兩者形成一種微妙的對比。

  • 邱慶龍

    像我曾在那年冬天送別好友出國,心裡滋味與韓愈此詩近似,舟楫遠去,唯有在岸上默默祝福。

  • 藍心怡薇光成

    文字帶有濃厚的彷徨之感,也讓人感受他內心強大的韌性,知道還得繼續走下去。

  • 天若有情亦老此恨綿綿

    每回讀這首詩,我都像在江面看他漸行漸遠,最後只剩一條淡淡的身影與舟影交錯。

  • 怡君

    有時候,我會想像韓愈在船頭吹著微涼江風,反覆端詳手中的文稿,想把內心的矛盾訴諸筆端。

  • 怡如

    時有江風拂面,恍如親歷他遠行時的微涼與心緒起伏。

  • 采蓉

    簡短卻深沉,一如江潮拍岸,將詩人心境悄悄帶進我們腦海。

  • 魏明慧

    若說韓愈的〈馬說〉是諷喻人才被埋沒,這首〈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僧〉則是關於人生轉折與內心沉澱。詩人以江水、僧侶等意象,訴說仕途風波和靈性寄託。當他折返仕途時,卻仍保留對禪意的神往與敬畏,兩相交織下,呈現獨特的情感深度。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