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shop Orders His Tomb - Robert Browning
主教命令他的坟墓 - 罗伯特·布朗宁
The Bishop Orders His Tomb - Robert Browning
主教命令他的坟墓 - 罗伯特·布朗宁
《The Bishop Orders His Tomb》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诗人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创作的一首戏剧性独白诗。这首诗以一位即将离世的主教为视角,展现了他对死亡、宗教信仰、家族荣誉以及个人虚荣心的复杂情感。
诗歌通过主教对墓碑设计和建造的详细指示,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试图表现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摆脱世俗的虚荣心和对永恒名声的渴望。
第一段:
主教开篇引用圣经中“传道书”的名句——“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表达对世间万物无常的感慨。然而,尽管他口头上承认生命的短暂与虚无,他的行为却透露出对身后名的执着。
第二段:
主教继续向儿子们下达关于墓碑的具体指示:
第三段:
主教再次强调墓碑的重要性:
结尾:
当主教听到晨祷钟声时,他让儿子们取来圣水洒在他的床上,宣告:“For though I die, yet will I live again. Amen.”(虽然我死了,但我还会复活。阿门。)这句话看似表达了对基督教复活信念的坚定,但结合全诗来看,它更像是主教对自己生命延续的一种执念。
1. 虚荣与信仰的冲突: 主教表面上追求谦卑和虔诚,但实际上难以摆脱对世俗荣耀的渴望。他的言行之间充满矛盾,反映了人性中的复杂性。
2. 生命的短暂与永恒: 诗歌探讨了人类面对死亡时的心理状态。主教试图通过建造一座宏伟的墓碑来超越时间的限制,获得某种形式的不朽。
3. 宗教与个人意志: 尽管主教多次提到宗教信仰,但他的行为更多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而非真正的精神升华。
1. 戏剧性独白: 布朗宁擅长使用戏剧性独白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自言自语揭示其内心世界。在这首诗中,主教的话语不仅展现了他的思想,还使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作者对人性深刻的洞察。
2. 细节描写: 诗歌通过对墓碑设计、圣水仪式等细节的刻画,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3. 矛盾与讽刺: 主教的语言充满了矛盾,例如他既提倡简朴,又要求豪华墓碑;既声称看破红尘,又执着于身后名。这种反差形成了一种微妙的讽刺效果。
《The Bishop Orders His Tomb》是一首极具深度的诗歌,它通过主教临终前的独白,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挣扎与矛盾。布朗宁以精湛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同时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信仰价值以及人类虚荣心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一位垂死主教对身后事的安排,揭示了人性中对于权力、地位以及永恒记忆的执着追求;同时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价值观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读者可以从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及个人价值是否需要依赖外在的认可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