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诗] 拉比·本·以斯拉 - 解读《拉比·本·以斯拉》中的生命哲理与精神追求

A wise old man in traditional Jewish attire, seated by an ancient library filled with scrolls and books, deep in thought under the warm glow of a sunset streaming through a stained glass window featuring religious symbols.

Rabbi Ben Ezra - Robert Browning

拉比·本·以斯拉 - 罗伯特·布朗宁

一首关于人生智慧与信仰的诗篇

Grow old along with me!
和我一起变老吧!
The best is yet to be,
最好的尚未来临,
The last of life, for which the first was made:
生命的最后,是最初的目的所在:
Our times are in His hand
我们的时光掌握在祂的手中
Who saith “A whole I planned,
祂说:“我计划了一个整体,
Youth shows but half; trust God: see all, nor be afraid!”
青春只展现一半;相信上帝:看清全部,不要害怕!”
Not that, amassing flowers,
不是那种,收集花朵,
Youth sighed, “Which rose make ours,
青春叹息,“哪朵玫瑰属于我们,
Which lily leave and then as best recall?”
哪朵百合该留下,然后尽力回忆?”
Not that, admiring stars,
也不是那种,仰望星星,
It yearned, “Nor Jove nor Mars;
它渴望,“不是朱庇特也不是火星;
Mine be some figured flame to know and name thereby!”
我的是一些可以认知和命名的有形火焰!”
Not for such hopes and fears
不是为了这样的希望和恐惧,
Annulling youth's brief years,
抹去了青春的短暂岁月,
Do you regret your youth, or hope to win it back?
你是否后悔你的青春,或者希望重获它?
Wouldst thou be young again,
你是否想再年轻一次,
That life might change, or cease?
那样生活可能会改变,或者终止?
'Tis life, whereof our nerve well may stand stiff or slack.
这就是生活,我们的神经或许会因此紧绷或松弛。
For thence,—a paradox
因为从那里,——一个悖论
Which comforts while it mocks,—
在嘲弄的同时又安慰着我们,——
Shall life succeed in that it seems to fail:
生命将在看似失败的地方成功:
What I aspired to be,
我渴望成为的样子,
And was not, comforts me:
而未能成为的,却安慰了我:
A brute I might have been, but would not sink i' the scale.
我本可能是个野兽,但却不愿在天平上沉沦。
What is he but a brute
他不过是个畜生
Whose flesh has soul to suit,
他的肉体有着相配的灵魂,
Whose spirit works lest arms and legs want play?
他的精神运作,免得四肢无用?
To man, propose this test—
对人类提出这个测试——
Thy body at its best,
你身体在最佳状态时,
How far can that project thy soul on its lone way?
它能在多远投射你的灵魂于其孤独之旅?
Yet now, if over frail
然而现在,若越过脆弱的
And wormwood-dropping rail,
滴着苦艾的栏杆,
I saw stretched out the vale of yews below,
我看见下面伸展的紫杉谷,
And felt within my hair
并且感到在我头发里
A wind as from despair,
一阵来自绝望的风,
Would it prove thus, think you? The world—how little worth!
这会证明如此吗,你认为?这个世界——多么不值得!
Nay, like a child, no less,
不,像个孩子一样,不减其纯真,
Upon the window-pane I press
我将额头紧贴在窗玻璃上,
My forehead, shut my eyes, and see
闭上眼睛,然后看见,
Some picture, sweet or grand,
一些画面,甜美或宏伟,
Of men who fought and ran,
那些曾经战斗和奔跑的人们,
Or loved, or toiled, and were what we must be.
或者相爱,或者劳作,成为我们必须成为的样子。
Ah, but a man's reach should exceed his grasp,
啊,但人的追求应该超越他的掌握,
Or what's a heaven for?
否则天堂有何用?
All is in tune, till, disenthralled of flesh,
一切都和谐,直到我们摆脱了肉体的束缚,
We enter perfect bliss.
进入完美的幸福。
Then welcome each rebuff
那么欢迎每一次挫折,
That turns earth’s smoothness rough,
它让地球的平滑变得粗糙,
Each sting that bids nor sit nor stand but move.
每次刺痛都让我们不能坐、不能站,只能前行。

诗歌背景与主题

《拉比·本·以斯拉》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诗人罗伯特·勃朗宁(Robert Browning)创作的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用了中世纪西班牙犹太哲学家和诗人拉比·本·以斯拉的名字,表达了对人生、年龄、信仰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充满了宗教色彩和哲学意味,探讨了人在不同生命阶段的意义,尤其是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勃朗宁通过这首诗传递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尽管青春已逝,但生命的最后阶段同样充满价值,甚至可能是“最好的尚未到来”。

逐段解析

第一部分:老年的美好与上帝的计划

开篇诗人写道:“与我一同变老吧!最好的尚未来临。” 这句话直接点明了主题——老年并非人生的终点,而是另一个高峰。诗人认为,生命的最初阶段是为了最终的目标而存在,而这个目标由上帝安排。

  • “我们的时光掌握在祂手中,祂说:‘我计划了一个整体,青春只展现了其中一半;相信上帝,看到全部,不要害怕!’” 表达了对上帝的信任,以及对生命完整性的信念。

第二部分:青春的遗憾与虚妄

接下来,诗人回顾了青春时期那些看似重要的选择和追求,比如挑选玫瑰花或仰望星空时的幻想。然而,他指出这些希望和恐惧并不能真正定义一个人的价值。

  • “你是否后悔你的青春,或者希望重新拥有它?” 勃朗宁提醒读者,不要沉溺于过去的遗憾,因为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改变过去,而在于接受现在的自己。

第三部分:生命的悖论与安慰

诗人提出了一个悖论:“生命在其看似失败之处成功。” 这句话揭示了人生的复杂性——即使我们未能实现所有的抱负,那些未完成的梦想依然可以成为一种慰藉。

  • “我渴望成为却未能成为的东西,给了我安慰。” 说明了人类精神的成长不仅来自成就,也来自努力的过程。
  • “我本可能沦为野兽,但我没有堕落。” 强调了灵魂超越肉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身体与灵魂的关系

诗人进一步探讨了身体与灵魂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个问题:“当身体处于巅峰状态时,它能将灵魂投射到多远?” 这里暗示了肉体只是工具,真正的价值在于灵魂的提升。

第五部分:面对绝望与世界的渺小

当诗人站在窗前,俯瞰墓地般的景象,并感受到绝望之风时,他感叹:“世界——多么微不足道!” 然而,这种绝望并未让他彻底消沉,反而促使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第六部分:超越自我与行动的力量

“人的追求应该超越他的能力范围,否则天堂还有什么意义?” 这句名言激励人们不断挑战自我,即使面临困难也不应退缩。

  • “让每一次挫折都使地球的平滑变得粗糙,每一下刺痛都驱使我们行动。” 勃朗宁鼓励人们从痛苦中汲取力量,在逆境中找到成长的机会。

第七部分:总结与祈愿

最后,诗人向神祈祷,请求完善自己的作品,修补任何缺陷。他希望年老能够认可年轻时的努力,而死亡则能完成这一切。

  • “我的时光掌握在祢的手中!按计划完善这杯酒!让年老赞许青春,死亡完成同一使命!” 表达了对生命循环的接受和对永恒秩序的信仰。
核心思想

《拉比·本·以斯拉》的核心思想在于:接受生命的每个阶段,包括衰老和死亡,同时保持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上帝的信任。 勃朗宁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中的奋斗与成长。

艺术特色
  • 哲理性强: 全诗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涉及宗教、生命意义和个人成长等多个层面。
  • 语言优美: 勃朗宁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排比,使得诗歌既富有韵律感,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情感真挚: 尽管主题严肃,但诗人的语气始终温暖而鼓舞人心,为读者带来希望与力量。
结语

《拉比·本·以斯拉》是一首关于生命智慧的颂歌,它教会我们在岁月流逝中找到平静与满足,同时也激励我们勇敢地迎接未知的未来。正如诗人所言,“最好的尚未来临”,只要怀抱信仰与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生命的旅程中发现属于自己的光芒。

要点

这首诗通过拉比·本·以斯拉的视角,表达了对人生、信仰和灵魂升华的深刻思考,鼓励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追寻真理和意义,最终实现灵魂的提升与超越。

意见评论
    分享
    学习时间时真的飞逝!
    可用的语言
    推荐视频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