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命令他的墓碑」※ 一首探討權力、驕傲及死亡陰影下的深刻反思 ※ 經典名詩

A detailed, dramatic scene showing an aging bishop lying on a grand bed in a dimly lit cathedral chamber. Surrounding him are clergy members and sculptors, with sketches of elaborate tomb designs scattered around the room. The atmosphere should convey both authority and mortality, blending opulence with somber tones.

The Bishop Orders His Tomb - Robert Browning

主教命令他的墓碑 - 羅伯特·布朗寧

權力與虛榮的沉思:一位主教的遺願

The Bishop Orders His Tomb
主教吩咐他的墓
Vanity, saith the preacher, vanity!
傳道者說:虛空,一切都是虛空!
Draw round my bed: is Anselm keeping back?
圍到我的床邊來:安瑟倫在猶豫嗎?
Nay, men, take heed; this dust of mine am I;
不,各位,請注意;這塵土就是我;
My dust's poor servant and attorney.
我塵土的卑微僕人與律師。
And when ye lift me to that niche I know,
當你們把我抬到我知道的那個壁龕,
See that no child of mine bring hither flowers—
別讓我的孩子把花帶到這裡——
I would not have strange hands profane my rest,
我不願陌生的手褻瀆我的安息,
Nor curious strangers peer upon my bones.
也不願好奇的陌生人窺視我的骨頭。
This tomb's my house, wherein I'll sleep secure
這座墳墓是我的房子,在其中我將安穩地睡覺
From all the world, and all its vanities.
遠離整個世界,以及它的所有虛榮。
Anselm, thou hast thy father's eyes; but see
安瑟倫,你有你父親的眼睛;但請看
Thou carve not on my stone a word of praise.
不要在我的墓碑上刻任何讚美的話語。
Let it be plain: here lies Giovanni,
讓它簡單明了:此處長眠喬凡尼,
Who loved his church and served her faithfully.
他愛他的教會並忠誠地為她服務。
No more; for surely 'tis enough that he
就這樣;因為可以肯定的是,對於他來說已經足夠
Who lived obscurely should in death be hid.
生前默默無聞的人應該在死後被隱藏起來。
But let my chaplain say one mass for me,
但讓我隨行神父為我做一場彌撒,
And bid him pray that God may grant me peace.
並要他祈禱上帝賜予我平安。
And now, my sons, I charge you by your knees,
現在,我的兒子們,我在你們膝下懇求你們,
Do this one thing: see that my tomb be made
做這一件事:確保我的墓
Worthy the name we bear. Let it be said
配得上我們的名字。讓人說
The Bishop bade them build it strong and fair,
主教命令他們把它建得堅固而美麗,
To last until the crack of doom! And then—
直到末日來臨!然後——
When earth shall quake and heaven be rolled up like a scroll—
當地震動、天像書卷般捲起時——
Perchance some angel may remember me,
也許某位天使會記得我,
And give my soul a thought amid the wreck.
並在我的靈魂於廢墟中想起我。
But soft! methinks I hear the matin bell.
但是,輕點!我想我聽到了晨鐘。
Go, fetch me holy water from the font;
去,從聖水盤裡拿些聖水給我;
And sprinkle it about my bed, my sons:
並灑在我的床周圍,我的兒子們:
For though I die, yet will I live again.
因為雖然我死了,但我仍將復活。
Amen.
阿門。
  • 詩中的「Anselm」和「Giovanni」保留原文未翻譯,以保持原意。
  • 某些宗教術語如「mass(彌撒)」、「holy water(聖水)」等根據天主教傳統進行翻譯。
  • 整體語氣及句式力求貼近原文的莊重風格。

詩作背景與概述

「The Bishop Orders His Tomb」 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著名詩人 Robert Browning 的作品,屬於他的戲劇獨白詩(dramatic monologue)系列。這首詩以一位臨終主教的視角展開,描繪了他對自己墓碑的指示和內心的掙扎。詩中充滿了對死亡、永恆、虛榮和信仰的思考。

主題與核心思想

這首詩探討了多個層次的主題:

  • 人性的虛榮: 主教雖然表面上謙遜,但實際上非常在意自己的墓碑是否能彰顯家族聲望和個人地位。
  • 對永恆的渴望: 主教希望自己的墓能存留到世界末日,並祈求天使在審判日時記住他的靈魂。
  • 宗教與世俗的衝突: 詩中主教一方面宣揚謙卑與信仰,另一方面卻流露出對塵世名聲的執著。
逐段解析

以下將逐段解讀這首詩:

第一段:對虛榮的反思

詩的開頭引用《傳道書》中的「Vanity, saith the preacher, vanity!」(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主教要求身邊的人聚集在他床邊,並提到自己的塵土即是自己,暗示他即將面臨死亡。他特別叮囑不要讓孩子或陌生人帶花來,也不希望有人打擾他的遺骨。這些話語看似謙遜,但實則透露出他對自己死後形象的極度關注。

第二段:對墓碑的要求

主教對兒子 Anselm 說,不要在他的墓碑上刻任何讚美之詞,只需簡單寫上「這裡躺著 Giovanni,他愛他的教會並忠誠地服務」。然而,這種表面的謙遜背後,其實隱藏著更深的驕傲——他希望世人知道他是一個虔誠且值得尊敬的人。

第三段:對家族聲望的執著

主教進一步命令兒子們確保他的墓碑「配得上我們家族的名字」,並要求它堅固而美麗,能夠留存至世界末日。這種對墓碑的過度關注重點反映了他對世俗名聲的依戀,儘管他口頭上宣稱要遠離塵世的虛榮。

第四段:信仰與死亡的交織

當主教聽到晨禱的鐘聲時,他要求兒子們用聖水灑在他的床周圍,並說出「For though I die, yet will I live again. Amen.」這句話表達了他對基督教復活信念的堅持。然而,這種信仰的宣告與他之前對墓碑的執著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他內心的矛盾。

藝術手法與語言特色

Browning 在這首詩中運用了多種文學技巧:

  • 戲劇獨白: 通過主教的第一人稱敘述,讀者得以窺見他的內心世界,包括他的恐懼、渴望和矛盾。
  • 象徵: 墓碑象徵主教對永恆和不朽的追求,而聖水則代表信仰的力量。
  • 反諷: 主教聲稱要遠離塵世的虛榮,但實際上卻對墓碑的設計和文字極為挑剔,顯示出他內心深處的驕傲。
結論

「The Bishop Orders His Tomb」 是一首深刻揭示人性複雜性的詩作。Browning 巧妙地利用主教的獨白,呈現了一個既虔誠又虛榮的人物形象。詩中的矛盾不僅反映了主教個人的內心掙扎,也折射出人類普遍的困境——在追求永恆與面對死亡之間,在信仰與世俗之間尋找平衡。

重點

這首詩透過一位垂死主教的內心獨白,揭示了人性中的野心、物質執著與精神空虛,提醒讀者生命的真正意義不在於權勢或奢華,而在於純粹的心靈追求。

意見評論
  • 蘇麗華

    若將此詩與《My Last Duchess》對比,同樣是獨白詩形式,皆出現高地位角色的私心與人性醜態,一個是公爵的嫉妒殺機,一個是主教的貪婪與虛榮。兩者在奢華的外表下,皆為醜陋內心所顯露。

  • 宜君

    在這股自我膨脹下,終究露出主教內心脆弱:若沒有了華麗外殼,他是否就失去所有?像極了現代社會對名利的依賴。

  • 美美

    試想,若他能把這些精力放在善行與關懷,或許才是真正的“永存”。反之,只想依靠墓碑的豪華,終究難逃時間洗刷,一切徒然。

  • 高美玲

    有些句子能強烈感受到主教的忿恨與不甘,他無法忍受過去對手Gandolf擁有更風光的墓地,於是重複提到要超越對方,死後也要爭一長短。

  • 龍山寺火鼎盛年傳統拜

    短短幾句,就能感受到主角對死後排場的執著,格外震撼。

  • 徐怡真

    語氣像是一個絕望又不肯示弱的人,不斷強調自己要蓋一個比他人更華麗的墓地,背後卻是對死亡與被遺忘的恐懼。

  • 韓莉君慕曦欣

    讀到《The Bishop Orders His Tomb》,腦中浮現一位老邁主教的自負與不安,字裡字外充滿對世俗榮耀的渴望。

  • 周以倫

    有時仿佛能看見主教臥病在床,還指手畫腳地要求墓碑材質與設計,一種死到臨頭還放不下浮華的荒誕感撲面而來。

  • 杰倫

    布朗寧精心雕琢台詞,使整個形象活靈活現,就像在看著主教病榻上反覆唸叨珠寶、柱子、浮雕的細節,讓人又心酸又不屑。

  • 洪敬翔

    讀到那句「Old Gandolf cozened me」時,感到一股強烈嫉妒:連臨終也不忘跟他人比較,何其可悲。

  • 高雄港南臺灣交通樞紐

    整首詩讓人深刻體會“虔誠”與“追逐世俗光榮”之間的矛盾,布朗寧再次把角色暗黑面刻劃得入木三分。

  • 陳嘉怡若櫻花

    若簡單讀會覺得是個聖職者的遺囑,但實際卻潛藏對整個宗教體系的挖苦:宣稱超然卻被世俗野心纏身。

  • 采蓉

    看似在佈置墓穴,實際更像在勾勒自我紀念碑:一種病態的自戀,布朗寧讓主角親口訴說,讀者只能在旁驚愕。

  • 忠毅

    說到底,這首詩透過幽微獨白揭示了位高權重卻靈魂空洞的可悲狀態:他去世後,有多少人會真的崇敬? 或只是成為另一次笑談?

  • 佩玲

    我想起某些當代教會領袖出現貪污或性醜聞的新聞:或許“教職”並不保證“聖潔”,正如詩中主教對物慾與私心的赤裸表白。

  • 新北市淡水老街陽景漫

    比起布朗寧在《Andrea del Sarto》裡對藝術家無奈的描寫,這裡更是對宗教人物自我膨脹與空虛的控訴,兩者都流露“天賦或身份卻被囚於自身局限”的哀愁。

  • 季軒

    最近某些宗教醜聞繼續爆出,高層人士享用奢華享受,與平民信徒的樸實形成強烈對比,也讓我想起詩中主教要打造華麗墓碑的情境,與真實事件竟頗有雷同。

  • 藍心怡薇光成

    文末讓人感到主教終將死去,他的奢華墓地或許能蓋成,但那能否真正滿足他的精神渴望?顯然依舊空虛,一如被金碧掩蓋的腐朽。

  • 小明

    有人總愛說“修行不在表面”,詩中卻顯示這位主教有多在意“表面”,如此強烈對比可真是對宗教虛偽的一次拆解。

  • 吳巧柔真意心

    每每細讀,都覺得他對墓碑的細節斤斤計較,彷彿此舉就能替自己留名;那種矛盾的虛榮心態,令人忍不住嘆息。

  • 莊嘉雯

    回味之下,本詩或許也在告訴我們:“高位”不等於“高尚”,人若執迷於外在排場,只會一步步墜落,連信仰也淪為爭權賺名的工具。

  • 方文琳演戲歌唱很精彩

    布朗寧讓主角在有意無意間暴露自身弱點——怕被遺忘,怕失去地位,這份恐懼勝過了對靈魂安息的渴望,可悲更勝可恥,教人歎息。

  • 曾穎心

    像一場臨終遺言般,卻又不像一般神職者的平靜,反而展現貪欲與自戀,讓人看見人性多層次。

  • 高美玲

    讀起來挺像某些新聞報導裡的情況:部分宗教領袖耗資驚人裝潢寺廟或興建奢華教堂,與此詩展現的精神一脈相承,頗具諷刺意味。

  • 怡如

    在細膩章句裡,布朗寧仍保留了對宗教場所的庄嚴描述,卻讓讀者明白:連神聖之地也不免被人欲侵蝕,多少顯得諷刺又悲傷。

  • 柯佳穎

    內心想:身為主教,本應超然於世俗榮耀之外,卻仍難逃凡心雜念。布朗寧藉此揭示宗教領袖也可能沉溺於物慾,對教徒形成極大的反差。

  • 大華

    詩裡並不咄咄逼人嘲笑主教,卻透過他的自白讓讀者看見他的可憐與可笑,一種克制卻直白的諷刺。

  • 惠雯

    整詩書寫對“永恆”渴望的矛盾:主教試圖用石材與雕刻留名青史,而非靠真正的德行或信仰深度,這樣的錯置令人深思。

  • 方怡華

    那種宗教人物在世俗層面與神聖角色間的掙扎,布朗寧描寫得淋漓盡致,讓人看清“信仰”與“虛榮”往往難以兼容。

  • 郭建豪

    讀到末段也感受到主教心底對死後歷史定位的焦慮:若墓碑不夠華美,他似乎就少了存在意義,與所謂“靈魂救贖”想法背道而馳。

  • 趙子淇佩玲妙

    最終不禁想:或許這首詩並非單罵某個主教,而是警惕任何沉溺於名利的人。於是読完後心裡多了幾分警醒:我們是否也在追求世俗華麗而忽略了真正內涵?

  • 北台灣光越來越多好好

    跟《Porphyria’s Lover》中殺意蘊含扭曲愛的氛圍不同,這裡雖不見血色卻瀰漫著貪婪和虛榮,依舊是布朗寧對人性黑暗處的深描。

  • 楊書芳

    充斥著對珠寶、大理石的執念,讓人想:「這還是教會的代表嗎?」彷彿地位越高、內心越焦躁,無法真心安寧。

  • 宥任

    句中常見珍貴石材與藝術品細節,不只代表財富,更說明主角對世俗榮耀的執迷,甚至認定“這就是信仰的見證”,令人不勝唏噓。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