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 韩愈
![Discourse on Horses](https://d2vbeab8c7k2ea.cloudfront.net/1738450923_1fb9fa91da9961aa082a.poem_unomehrw_1200x1200.webp)
識得千里駒,方現奇才能
《馬說》是韓愈以「千里馬」為喻,闡述伯樂與人才之間關係的短文。文中指明「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揭示真正有潛能的人才並不稀少,而能辨別、賞識這些人才的「伯樂」卻十分珍貴。韓愈透過描寫千里馬遭到不善養護、最終被視作凡馬的悲劇,痛斥那些不懂識才、用才的人。同時,他也譏諷當時社會因偏見和短視而使人才被埋沒的現象。
文中「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是形容千里馬若要發揮其潛能,必須獲得充足的餵養與適當的栽培;然而「食馬者」卻既不明白馬的本質,也不願提供應有的資源,最終導致千里馬淪為庸馬。這一情節隱喻著在社會中,若執掌權力者看不見人才的潛力,不懂得培養或重用,則「千里馬」難免被埋沒。
韓愈立意鮮明:真正的問題並非世上沒有千里馬,而是「其真不知馬也」——即「世人不懂得識才」,亦不願破除偏見,正如有人只因馬一時外表骯髒,或飯量較大,便錯失觀其真能的機會。韓愈藉此譏諷並告誡當權者與世人:要使人才發揮所長,必須先懂得尋才、識才、用才,否則徒喊「天下無馬」只能顯示自身的無知。
此文除了正面鼓勵尋找並珍惜人才,也蘊含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風格:筆力簡潔有勁,論述一氣呵成,極具說服力。千餘年來,《馬說》成為後世言談「識才與用才」的代表性典範,對中國文學與思想都有深遠影響。它啟示人們,唯有撥開外在偏見的雲霧,才能真切看見有潛力的「千里馬」。
簡言之,《馬說》以淺顯而生動的譬喻,將人才與用才的問題深刻描繪,同時也呼應了韓愈關注社會與個人價值實現的強烈主張。在任何時代,如何明辨人才、善加栽培,都是組織與社會的核心課題,韓愈在千年前點出的問題至今仍具借鑒意義。
重點
1. 千里馬並不罕見,懂得識馬、養馬的伯樂才珍貴。
2. 要讓人才脫穎而出,必須給予其適當機會與環境。
3. 「其真不知馬也」:呼籲破除偏見與陳規,重視真正的實力與潛能。
4. 強調社會階層中若缺乏懂才愛才的領導者,最終受損的是整個社會的發展。